敦煌發現有字西漢麻紙比“蔡倫造紙”早113年
近日,經專家考證,敦煌發現的寫有漢字的西漢麻紙比東漢時期的“蔡侯紙”(蔡倫所造)早113年。這說明,早在西漢時期,我國不僅造出了麻紙,而且已經用于書寫了。由于這一發現, “蔡倫造紙說”有可能被推翻。
據敦煌市博物館館長傅立誠介紹,上世紀80年代,敦煌的文物工作者在馬圈灣烽燧遺址曾發現數量較多、保存較好、殘存面積較大的西漢麻紙。根據同時出土的紀年簡判斷,其中早期的麻紙產生于漢宣帝時期,比東漢的“蔡侯紙”要早170年。由于當時發現的麻紙上沒有文字,不少人認為麻紙不是最早的紙張。幾年前,敦煌的文物部門在維修玉門關時,又在小方盤城南側廢墟中發現了西漢麻紙殘片。其中有一塊約10平方厘米、呈不規則形狀的褐黃色麻紙殘片,上面寫有20多個清晰可辨的漢字。近日,文物專家判斷,這塊有字的麻紙是漢成帝劉驁綏和二年(前8)的物品,要比蔡倫在東漢和帝劉肇元興元年(105)制造并奏報朝廷的“蔡侯紙”早113年。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舉行五十周年慶祝活動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黃河北岸的小積石山中,是我國著名的佛教石窟寺之一。石窟開鑿于西秦時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開鑿于西秦時期的169窟,不僅保存有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畫,更重要的是保存有我國石窟中迄今為止最早的紀年題記“建弘題記”,為中國其他石窟的斷代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標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1955年,炳靈寺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2002年更名為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9月18日上午,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在炳靈寺廣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位文物專家、學者和省文化、文物單位的負責人及當地上千名群眾參加了慶祝大會。9月19日,召開了炳靈寺石窟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就炳靈寺石窟的有關學術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西安到銀川尋求旅游合作
8月30日,由西安、咸陽兩市旅游局和十幾家旅游景區的負責人組成的旅游宣傳大篷車一路風塵仆仆來到銀川,與銀川市旅游局以及40多家旅行社、景區和媒體記者進行了交流。這次西安旅游宣傳大篷車到銀川來,不僅僅是宣傳促銷,更是想和銀川市旅游局尋求合作。
近年來,隨著西部旅游的快速發展,區域之間的旅游合作日漸增多,銀川作為一個西部旅游小省區,需要更多地和周邊省區的合作。西安是西部省區旅游業發展的大省,每年的旅游人數和收入都超過銀川近10倍以上,特別是西安的入境游客人數遠遠超過銀川。所以,打造西安一銀川精品旅游線路,不僅可以豐富游客的游程,更可以增加連動,使得兩城市甚至是西安銀川之間的眾多城市在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上受益。
陜西終南山(翠華山)將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從日前在古都西安召開的中國地質旅游學術年會(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1屆學會年會)暨陜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發展研討會上傳來消息:陜西終南山(翠華山)將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遺產”。以旅游地學理論創新與地質公園建設實踐為主題的年會旨在促進旅游地學研究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創新及地質公園發展完善;展望旅游地學學科、地質遺跡的保護、地質公園的發展前景。會議對秦嶺北麓生態旅游帶建設、陜西終南山(翠華山)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可行性及建議等方面內容展開深入研討。
“拯救即將消失的文明”中日友好絲路行活動舉行
以“拯救即將消失的文明”為宗旨的“中日友好絲路行”活動于2006年8月26日至9月5日在絲綢之路沿線各地隆重舉行。百余位中日友好人士高擎“攜手共進、走向共贏”的旗幟,重走了絲綢之路。他們乘車由西安南城門出發,途經敦煌、若羌、民豐、和田,最后抵達喀什,途中翻越海拔3900米高的阿爾金山,探訪米蘭、且末古城和尼雅遺跡,總里程約4500公里。
中國(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十一”黃金周舉行
“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國(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在西安大唐芙蓉園隆重舉辦,傳承民間千年不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在這里云集、展演。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陜西省就有西安鼓樂、秦腔、陜北秧歌、安塞腰鼓、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鳳翔泥塑、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黃帝陵祭典、寶雞社火等24個。
新版歌劇《張騫》亮相
由陜西省歌舞劇院歌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歌劇《張騫》,經過重新回爐打造后,日前以全新的面貌在西安人民劇院首次與觀眾見面。歌劇從有關史書和傳奇故事中創造性地提煉出戲劇情節,藝術地再現了張騫出使西域13年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及由此演繹的報國之心,夫妻情,父子愛,歌頌了張騫開拓西域的歷史功績,表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胸襟。全劇借人間離合寫鑿通西域之偉績,以絲路風情頌揚張騫開拓精神,集中華民族大家庭于一爐,融東西文明于一體,展現了一代巨人的愛國豪情和英雄氣概。
新疆野生植物每四年消失一種
新疆具有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是我國農作物遺傳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不少野生植物物種對農作物育種作用很大。受過度放牧、墾荒、砍伐以及旅游開發等因素影響,目前新疆野生植物物種正在迅速消亡,平均四年就有一種野生植物物種消失。一部分珍貴野生植物物種以及野生近緣植物物種已瀕臨滅絕。野生油菜、小麥近緣種,蔥屬野生植物等,在其原產地基本已不存在;就是過去常見的野生芍藥、野生西瓜等植物,在其原產地也很難找到。
目前還沒有詳細數據表明新疆野生植物物種消亡的具體數量,但與以往對比發現,很多野生種質資源已在原產地消亡,尤其是旅游區的一些稀有山地植物遭受破壞較為嚴重。
梁龍化石首現亞洲 初鑒為恐龍新物種
我國科學家正在寧夏、新疆兩地進行的恐龍考古獲得重大發現。在寧夏靈武發掘現場,發現了以前從未在亞洲發現的梁龍類恐龍化石,初步鑒定為一個新的恐龍物種;在新疆昌吉發掘現場,有可能發掘出完整的恐龍大型頭骨化石,恐龍化石大小有可能創造新的亞洲紀錄。負責此次挖掘行動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介紹說:“梁龍類恐龍化石以前主要發現地在南半球,在亞洲這是第一次發現。這次發現意義重大,可能會幫助我們了解大陸漂移的模式和進程。”
中國計劃將青藏鐵路延伸至中尼邊界
據悉,青藏鐵路首條支線將于明年開始動工,通往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計劃三年內修建完成。日喀則市距離中尼邊境有400多公里,也將由鐵路連接起來。青藏鐵路不僅將延伸至日喀則市,還將最終抵達中尼邊界。
中尼兩國有1400多公里的邊境線,有五個開放口岸,目前惟一直通公路的只有日喀則地區境內的聶拉木口岸。日喀則地處西藏西南部,陸路距拉薩270多公里,與印度、尼泊爾、不丹接壤,是西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也是西藏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鐵路能通到中尼邊界,這將促進西藏與南亞國家的經濟往來。在西藏這樣一個比較偏遠的地方,建設通往南亞的通道,對雙邊經貿交往極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