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閩西南蒼蒼茫茫的崇山峻嶺之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方形或其他形狀的民居建筑,這些建筑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這就是聞名于世的客家人傳統民居——土樓。它不僅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還吸引著許多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調研。

土樓的建造歷史可追溯到晉、唐時期。當時中原地區由于戰亂和天災的驅迫,許多漢族人南遷,他們背井離鄉,輾轉遷徙,備嘗艱辛,最終扎根于贛閩粵邊的廣袤山區中,這些后來者被稱為“客家人”或“客籍人”。由于居于“客”的地位,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衛盜匪的騷擾和土著的排擠,他們按照中原的傳統建筑技術,營造了“抵御性”的營壘式住宅,并不斷改進和發展。由于其建筑材料是直接取材于具有地方風味的原始生土和其他相關配料,形似樓房,故名“土樓”。
土樓主要有圓樓和方樓兩種。圓樓是客家土樓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形式,第一次見到圓樓的人無不驚嘆叫絕。日本學者曾稱之為“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據說上世紀70年代,美國衛星發現了圓樓,還誤以為是中國新型號的導彈發射井呢!神奇的客家圓樓不知吸引了多少中外學者、游客來此調研和觀光旅游。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中國民居”郵票,其中一枚郵票上的圖案就是這種圓形土樓,以此作為福建民居的代表。在圓形土樓中,最有名氣的要數福建省永定縣的承啟樓。承啟樓又名天助樓,建于清康熙年間,土木結構,造型美觀,具有永定土樓的獨特風格。它直徑73米,全樓共有三圈環行圍樓,外高內低。最外一環周長229米,高12.42米,為四層樓,每層有房72間,共有288間;第二環為兩層樓,每層有房40間;第三環為單層,有房32間。土樓中心是祖宗祠堂,外圓內八角的大廳,前有天臺,邊有陰廊,構筑精巧。主樓設大門三個,樓內各圈設巷門六個,有兩眼水井,可供樓內居民用水。最盛時全樓曾住80多戶600余人。方形土樓俗稱“四角樓”,其規模巨大,為方形或長方形的四合院式,長寬在20多米至四五十米之間,層數一般三四層,最高達五層。

方形土樓中以永定縣的遺經樓最大,它有五層,高16米,空間布局好,藝術格調高,始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60),歷時70多年,歷經三代人的努力才最后建成。其總體布局是當時所稱的“樓包厝,厝包樓”的形式,即四五層的方樓包圍著內院中心單層的方厝,而方樓前又被一二層的厝所包圍,在樓前形成一個前院。土樓中間是方形天井,用以采光、流通空氣和接排雨水,天井內挖有水井。
土樓和一般的民居相比,具有很強的堅固性。現存的許多無石基土樓,一般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強力地震,臺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嶺之中。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設計、用料及施工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土樓的墻壁,下厚上薄,夯筑時,先在墻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墻溝,夯實后埋入大石為基,然后用石塊和灰漿砌筑墻基,接著用夾墻板夯筑墻壁。土墻的原料以當地的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攪拌,和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的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時,要往土墻中埋入杉木條或竹片為“墻骨”,以增強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夯筑,便筑起了猶如鋼鐵混凝土似的土墻,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
歷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到閩粵贛邊界山區后,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建造土樓時,防范嚴密,甚為安全。一般土樓的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三、四樓的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氣,又是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檻都是石條,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以由此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放火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筑了夾墻,萬一外墻被炮火轟開,還有夾墻支撐,安然無恙。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一般都挖有水井,藏有足夠的糧食,還有礱、椎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遇有不測,堅守一年半載不成問題。因為這種土樓既方便又安全,所以人們世代相傳,按最初的方式一直居住下來。
土樓的外圍土墻厚實,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后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極其封閉。而內部則是敞亮的回廊,向內院開敞的門廳和祖堂,環周的臥房朝向內院,主要從內院采光。這種內外隔絕的后墻圍合,形成不受外界環境影響的獨立天地,保障了內部生活的安全。
登上圓形土樓,俯瞰內院,環周挑廊列柱形成均勻的曲面,一個又一個開間簡單地重復,毫無重點。人們的注意力很自然地集中到內院中心的祖堂。祖堂是土樓的心臟,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逢年過節,合族的每家都挑著各種供品,到這里祭祀祖先;男女婚嫁,須到這里行禮;老人謝世,這里則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一座族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土樓還是一個文化中心。首先表現在土樓的命名。在中國傳統民居中,只有少數的官邸豪宅才起宅名,但在客家的土樓民居中,幾乎每一座樓都要取一個名。這與聚族而居不無關系,人們日常稱呼土樓不是某某人的住宅,而是整個家族土樓本身的名字,樓名大多數用吉祥如意的文字組合,討吉利祥和的兆頭,有的反映土樓的環境特色,有的點明土樓的形式特點,更多的則是表達樓主的向往與追求,如“和貴樓”、“振德樓”、“裕昌樓”、“僑福樓”等等。其次,表現在重教方面,在樓內設學堂就是一個明顯的特征。如遺經樓,在方樓大門前又圍出一個前院,兩側一文一武兩個學堂相對而立,學堂為兩層樓房,并用鏤空花墻隔出一個獨立的小院,創造了寧靜舒適的學習環境。總之,土樓里不僅有天井、廳堂、浴室、糧倉、水井,還有學校、診所、戲劇舞臺以及供觀賞的繪畫雕刻藝術。在這里,建筑藝術和文化的結合得到了充分體現。
土樓內的人聚族而居,熱情好客。土樓的建筑大多類似于一個寨,里面住的是有血緣關系的叔伯、兄弟、妯娌、姐妹。家族規矩在這里十分重要,而社會公德在這里也容易實施,因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屋檐下,相互間的關系比起那種單門獨戶之間的聯系要緊密得多,人們之間具有較強的協作和團結精神。土樓內雖然按戶分開居住,但不分彼此,不論哪一家來了客人,人們都當成自己的客人,見面時熱情招呼,吃飯時各家送一碗自己認為最好的菜,湊成一桌,招待客人。
土樓不僅是客家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顆明珠。它將以其濃郁神秘的風采引來更多游客和學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