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是關于鳳凰的。
據說,作為人世間幸福使者的鳳凰,每五百年就要背負著人世間積累的所有的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用它美麗生命的終結來換取人類的祥和與幸福。不過,經受了巨大的肉體痛苦和輪回后,它自身也獲得了更美好的軀體開始重生。

在佛經中,鳳凰的這個“壯舉”被稱為“涅槃”。眼下,這個詞語放在中國制鞋業的未來,十分貼切。中國鞋業目前所經歷的種種磨難,無疑正是一次漫長的“涅槃”之旅。
必須轉型
從西班牙焚燒中國鞋事件,到歐盟對中國鞋產品征收的臨時性漸進式反傾銷稅由今年4月起的4.7%上升到目前的16.5%,中國鞋業正在貿易摩擦的夾縫中掙扎。
無論是在倫敦、巴黎、羅馬還是阿姆斯特丹和華沙,當你留意一下鞋店櫥窗內標簽上的價格時,就會明白中國鞋的威力何在:同樣的中國制皮鞋和歐洲本地皮鞋,前者只需不到10歐元,后者卻要30歐元。廉價成了中國制造的代名詞。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鞋類產品研發設計能力相對薄弱,缺乏跨國品牌。7000多家企業、年出口量超過50億雙的中國制鞋業,一般都是采取代理商制或貼牌生產。”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國和出口國,2005年中國鞋品生產總量已達到90億雙,出口貿易額為171億美元,分別占世界鞋品總量的53%和60%。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類分會秘書長王穎表示,中國鞋企要加大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建立自主品牌,提高產品研發設計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力度,逐步實現由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品牌輸出,這樣,中國鞋業才能避免或減少國際貿易摩擦帶給企業的風險。
對中國制鞋企業來說,歐盟的反傾銷案件迫使企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從經營模式、產品質量、品牌建設等多方面人手,在國際貿易摩擦的風雨中變大變強。
“歐盟內部在相互妥協之下,將對華皮鞋反傾銷年限由5年降為2年,但這并沒有實質意義。”在溫州,有不少鞋企人士已認識到,中國鞋企如果不抓住機遇升級轉型,依然走低成本擴張的老路,兩年以后仍將是死路一條。
溫州奧康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吳春悅認為,歐盟反傾銷對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奧康將通過在歐洲開設品牌店,加快從國際實物貿易向國際晶牌營銷的轉變。他說:“只有提升中國皮鞋的質量和檔次,才能改變中國鞋只會低價傾銷的社會印象。”
在溫州康奈集團有限公司進出口部經理繆仁贊看來,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產鞋國,但長期以來只專注于制造,賺了一點加工費,大部分利潤都讓外商賺去了。“層出不窮的貿易壁壘正在迫使企業走上升級轉型之路。”他說。
讓企業處于“歐盟反傾銷射程之外”
繆仁贊認為,鞋業轉型首先應該體現在從制造領域向營銷領域的延伸。據他透露,康奈已經在國外加大了開設專賣店的力度,避免采購中間商分薄利潤。目前,康奈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00多家專賣店,并計劃5年之內將境外專賣店和柜臺擴展到1000多家。
康奈的另外一個計劃是提高產品檔次,把握穩定的市場。他們還打算
直接在俄羅斯設廠,走“產地化”之路,從而擺脫反傾銷的影響,使企業處于“歐盟反傾銷的射程之外”。
此次反傾銷案給中國企業上的另外重要一課,就是建立自有品牌、提高利潤空間的重要性。這也是從制造領域向銷售領域延伸、“突圍”出去不再受制于人的重要手段。
“我們公司的產品出口歐洲市場已經有20多年了,這次反傾銷事件給了我們當頭一棒,產品出口數量減少了近30%。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企業的定位問題,調整企業的經營方向。”福建省泉州市恒泰鴻偉鞋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蘇文濱說。
蘇文濱介紹,半年來該公司已經開始創立屬于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將產品轉銷國內,實施從國際實物貿易向國際品牌營銷的轉變。
廣州市越秀區皮革鞋業商會會長朱偉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通過這一貿易摩擦,相信中國的制鞋企業會在產品開發、設計風格方面進行調整,提升中國皮鞋的質量和檔次,而不再是一味專注于生產廉價商品,一邊要做外銷,一邊也要做自己的品牌。”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年出口歐洲2000萬美元的奧康集團今年已在美國注冊了國際化商標,并將加大開拓美洲、中東等新市場的力度。由于這一主動應變措施,盡管對歐出口份額下降,但奧康今年整體貿易額仍將有所上升。
溫州第一大出口歐洲的制鞋企業泰馬集團也已在100多個國家注冊了商標,同時將堅定地走中高檔路線,以期達到出口量減價增的目標。
“歐盟反傾銷對中國鞋企并非全無益處,從長遠來看,反傾銷等貿易壁壘將促進中國鞋企調整產業結構,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增長模式轉變,企業最終要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參與國際中、高端市場的競爭。”溫州鞋革行業協會前秘書長朱峰說。

來自浙江省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似乎也透露了一絲積極的跡象歐盟實施臨時反傾銷之后,浙江鞋業對意大利的出口反而出現了“質升價增”的跡象。今年六、七月兩個月,溫州地區出口意大利鞋類304批共215萬雙。與2005年同期相比,平均單價上升了70.45%。專家認為,中國鞋企在歐盟反傾銷的重壓之下,正在自覺不自覺地走上轉型之路。
“中國鞋并未進入時尚和工藝復雜的高端領域。”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駐華首席代表賴世平表示,這也是為什么鞋業大國不能成為鞋業強國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實際上,越南、印度等國生產加工的鞋在生產成本上將比中國更具優勢,中國鞋業的未來應當是在品質上的提高和品牌上的創新。”
應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
1988年和1992年,歐盟兩次受理對中國彩電的反傾銷案,由于中國企業采取了消極不應訴的態度,結果基本上被趕出歐盟市場。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有預測認為未來20年將是中國企業應訴國外反傾銷的高峰期。應該說,此次鞋戰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就是國內企業應該一改以往的“隔岸觀火”或“忍氣吞聲”的心態,以平常心去積極應訴,合理應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是世界上被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國內相關組織對出口企業的管理力度卻并不到位,相關行業協會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導致出口混亂,出口商競相壓價,最后反被施加反傾銷措施,甚至被縮小配額。有專家認為,在完善政府及中介機構管理服務職能方面,中國仍任重道遠。
目前在進口方面,中國已初步在汽車、化肥和鋼鐵三大行業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接受記者采訪的眾多專家認為,在出口方面也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能快速反應的反傾銷預警機制,以便準確、迅捷地預警中國廠商受到其他國家的反傾銷調查。
(參與稿件采寫的還有《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強李嘉周文林汪林義張毅吳澤宇劉黎沈昌勝王莉聶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