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指著身上的一件白色襯衣說:“瞧,像這樣好的襯衣原來都是從西方國家進口的,很貴,我們根本買不起。現在中國的襯衣又好又便宜,我們終子可以穿上體面的襯衣了。這也算‘威脅’?”
如果不曾踏上非洲的土地,恐怕很難相信那塊遙遠、神秘的大陸正在發生怎樣驚人的變化,如果不曾與非洲人士接觸,恐怕很難想象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有著怎樣的幻想和希冀。
非洲,除了外界所熟知的戰亂、貧困、饑餓和艾滋病外,還有什么?21世紀的非洲能夠像當年掙脫數百年殖民統治一樣,憑借自身實力沖破世代貧窮的桎梏嗎?當年齊心協力把中國“抬進”聯合國的非洲朋友們,如今如何看待與老朋友的關系……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前夕,帶著種種疑問和好奇,《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走進了尼日利亞、南非、加納、科特迪瓦、幾內亞等12個非洲國家。
“懷揣金飯碗的窮人”
行走在這塊面積僅次于亞洲的世界第二大洲,沿途采訪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專家學者、工人、農民、我國駐非使節等中非各界人士,近距離觀察神秘面紗覆蓋下的種種場景,記者時時處處感受到一種巨大挑戰和無限希望形成的強烈反差。
幾內亞灣東畔兀自佇立的奴隸堡,以及這些城堡前銹跡斑斑的鐵炮,仿佛無聲地提醒著記者;非洲是一片苦難深重的土地。數百年來,殖民統治、戰爭、貧窮、疾病輪番作亂,讓非洲人民陷于重重災難。西方列強始于15世紀的侵略和殖民奴役使非洲損失了上億人口、社會倒退幾個世紀。在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主流的今天,非洲仍然是最貧窮、最落后的大陸,聯合國宣布的全球40多個最不發達國家中有30多個在非洲,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70%以上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號稱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金字塔,以及貯藏于埃及博物館中的歷代浮雕、古幣等稀世文物,又無不在昭示記者:非洲是一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作為人類發祥地和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當歐洲尚處于冰川封固階段時,非洲大陸已出現了沸騰的人類生活:當地球上許多地方仍在蠻荒中摸索時,非洲大陸已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民族和國家,并在之后的5000多年間一直走在人類社會的前列,在人類文明的許多領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業績。
非洲還是一片絢麗多彩的土地。雄奇壯美的自然風光、獨具一格的風土人情和品種繁多的珍稀動植物,令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嘆為觀止。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年8月公布了世界十大必游之地,非洲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和維多利亞瀑布名列其中。
在西非的幾內亞,記者的全球通手機失去了信號,停水、停電猶如家常便飯。然而,這一切均無法掩飾這個國家渾身散發出的獨特吸引力。這個僅有900多萬人口的國家坐擁全球2/3的鋁土礦、70億噸鐵礦石、3000萬克拉鉆石,黃金、銅、鈾、鈷、鉛、鋅等其他重要礦產資源也異常豐富,遍地郁郁蔥蔥的植被讓人不得不相信這里能生長世界上最好的農作物,幾內亞灣的漁業資源更讓這個同名的國家享盡了近水樓臺之利。
在被聯合國列入“重債窮國”名單的加納,黃金、鉆石、錳礦資源均位居世界前列。這里還出產世界上最好的可可粉,眾多國際著名品牌的巧克力必須加入20%的加納可可粉方可保證品質。
中國駐加納大使張克遠感慨地說:“從資源角度來看,非洲其實是一片富饒得令人艷羨的大陸。”
這片舉世公認的“世界上最貧窮的大陸”擁有全球2/3以上的黃金和鉆石,蘊藏著全球大部分鉻、鈷、鐳、鉭等稀有金屬,煤炭、鐵礦、錳礦、鋁土礦等重要資源儲量也位居各洲之首。尤其不可小覷的是,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大石油公司蜂擁而至,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儲量超過1350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11%,已崛起為繼中東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石油區。
雖然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橫臥非洲,但是,大部分非洲國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孕育了豐富的農業、漁業和森林資源。僅以加納為例,全國約有可耕地1000萬公頃,其中僅30%得到利用。
非洲還有8億多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之一。
難怪有人把非洲形容為“懷揣金飯碗的窮人”。
記者還發現,非洲大陸此起彼伏的槍聲已趨于寂靜。除索馬里、蘇丹達爾富爾等個別地方外,絕大多數非洲國家已擺脫戰亂。和平的土壤上已經開始結出豐碩的果實。非洲經濟年均增長率已經連續11年超過3%的人口增長率。有19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5個國家超過3000美元。
一位非洲國家領導人自信地說,只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30年后的非洲會像今天的中國一樣讓世界刮目相看。
視中國為最可靠的朋友
在非洲國家旅行,由中國援建,或多或少帶有中式風格的建筑不時地撞入眼簾。在幾內亞,從國家廣播電視中心、議會大樓到總統府都是中國援建的。而且,中國專家組多年來一直承擔著這些建筑的維護工作。同樣在幾內亞,中國援建的科巴農場不僅向當地農民傳授水稻種植技術,而且為平抑該國糧價發揮了重要作用。
非洲人民無疑非常珍視與中國之間的傳統友誼。加納把中國援建的國家劇院印在面額最大的紙幣—亡。無論是在繁華都市的大街上,還是在嘈雜的鄉村集市中,不時地會有非洲朋友用或熟練或夾生的中文跟記者打招呼。
對科特迪瓦總統洛朗·巴博的專訪也因為記者的中國身份,由幾乎不可能出人意料地變為現實。
長期戰亂和社會危機、突如其來的有毒工業垃圾污染、國際社會對重啟科特迪瓦和平進程的壓力,這一切足以使巴博陷于繁忙。記者在科特迪瓦期間,又適逢南非總統姆貝基到訪,之后,巴博還同姆貝基一道前往瓦加杜古與布基納法索總統孔波雷商談科民族和解之事。因此,巴博接受記者采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沒想到,就在記者完成其他采訪、即將離去時,突然接到通知:巴博總統定于9月29日下午4時在官邸接受采訪。記者如約而至,在休息室稍作停留后即被引進巴博簡樸的辦公室。待記者落座后,他親手拿起電話,交代工作人員:“我要接受中國記者的采訪,請不要把電話接進來。”說完,似乎還不放心,又把話機摘下,擱在一邊。在大約1個小時的訪談中,巴博舉止隨和,言談風趣,還不時打著手勢,回答了記者關于雙邊關系、經貿合作、科和平進程等多方面的問題。
對“中國威脅論”不以為然
最近一個時期,國際上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四處散布“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論”等針對中國的論調,指責中國對非洲加大投入是出于對石油、有色金屬等戰略資源的需要,中國的廉價商品,尤其是紡織品大量進入非洲國家,嚴重沖擊了當地的紡織業,造成了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等等。
對于這些言論,非洲國家從上到下不以為然。科特迪瓦總統巴博談及這些言論時甚至無奈地笑了,認為這些論調根本站不住腳。
他說,“中國威脅論”的形成是有原因的。非洲,包括科特迪瓦,過去一直是某些國家的固有市場,現在這些國家面臨中國商品和投資的激烈競爭,感到十分憂心,這是正常的。“但這只能叫貿易競爭,怎么能叫威脅呢?”
跟其他非洲國家一樣,科特迪瓦以前一直比較封閉,現在向全世界敞開了大門,歡迎各國投資者前來投資興業。巴博說;“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誰能提供最好的服務和最優惠的價格,中國能提供這些,因而我們選擇了中國。”
而一直十分和藹的加納總統約翰·庫福爾在談到一些人鼓吹中國搞:“新殖民主義”時,表情突然凝重起來,一字一句地說:“中國與非洲的合作給非洲帶來了急需的技術和資金,給非洲人民創造了就業機會。看看這些,誰還敢說這樣的互利合作是‘殖民主義’?”

喀麥隆傳媒理事會會長伊薩瑪·伊松巴說,大量的非中合作成果表明,西方媒體鼓吹中國搞“新殖民主義”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我不認為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是‘新殖民主義’,這只是一小部分西方媒體的偏見。”
他以中喀合作為例說,中喀建交30多年來雙邊關系發展良好,互利合作日趨深入。中國對喀麥隆的幫助是老百姓看得到、摸得著的,老百姓是真正的受益者。他說:“中國商品物美價廉,對抑制喀麥隆通貨膨脹、控制物價上漲、改善百姓生活做出了貢獻。”
從中國投資和中國商品中得到直接實惠的非洲老百姓對“中國威脅論”等論調更是嗤之以鼻。
在加納著名的特馬漁港附近,當地漁民們世世代代用小木船捕魚,產量很低。從去年開始,中國一家漁業公司來跟他們合作,中國公司出設備和技術,他們出一部分人,結果捕撈量—年就增長了6倍。
合作組織者薩米·奎耶說,收入的多少還是次要的,更為重要的是,當地漁民從中國同行那里學到了先進的捕撈技術和商業理念。
他還指著身上的一件白色襯衣說:“瞧,像這樣好的襯衣原來都是從西方國家進口的,很貴,我們根本買不起。現在中國的襯衣又好又便宜,我們終于可以穿上體面的襯衣了。這也算‘威脅’?”
從“求魚”到“求漁”
記者在非洲期間先后采訪了四位總統、—位總理、十幾位部長,他們無一例外地反復強調要加強與中國的全方位合作。
他們說,非洲國家目前最希望中國做的事情主要有兩件。一是在政治上、外交上繼續支持他們,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替他們說話,二是加強雙邊經貿合作,幫助非洲發展經濟,擺脫貧困。他們特別歡迎中國投資者帶著資金、技術和設備來非洲開展互利合作,共同發展,認為這一點比貿易和援助更重要。
博茨瓦納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說,許多非洲國家曾接受過中國的援助,受援項目涉及農業、醫療、鐵路、公路等眾多行業和領域。而今,中國正在成為非洲國家重要的貿易伙伴,因此雙方必須共同努力增進非中貿易和投資關系,改變傳統的中國援非模式。
“互利合作比單方面援助更重要,”先后五次訪華的莫哈埃說。
加納總統庫福爾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半小時之內,用了五次“互利”和“雙贏”這兩個詞來強調他對非中合作的理解。
喀麥隆總理伊諾尼埃弗拉伊姆也表示,將進一步深化與中國的互利合作,在農業、礦業等領域加緊建立更多的合資企業,以推動喀麥隆資源的開發和出口。他說:“中非合作論壇將是探討和決定雙邊合作走向的平臺。”
自主、自強、自立意識的日益覺醒,在非洲老百姓中同樣令人矚目。
離科特迪瓦首都1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村莊叫昂德村,根據科特迪瓦和中國政府部門達成的一個協議,中國將在年底派三名農業專家來這個村,以村養殖場為基地,向世代種植可可和咖啡的村民示范養魚和養雞的技術。離年底還有三個月,可是,一直苦于致富無門的村民們早就等不及了,他們不僅請人給專家修建了連接互聯網的公寓,還提前挖好了27口魚塘,新修了兩排雞舍,甚至已經在其中的一排養了雞。
“我們先用土辦法養著,等中國專家來了,再向他們學習新的養殖技術。”村養殖場負責人阿斯比拉德說,“至于已經挖好的魚塘,如果將來中國專家不滿意,可以按照他們的設計再改嘛。”
比拉德用一句跟中國一樣的俗語道出了村民們如此迫不及待的緣由。他說:“中國人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人以漁,這樣的幫助會讓鄉親們受用不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