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粉橋1號的難民們在院子里排著整齊的隊伍向拉貝三鞠躬,獻給他一塊大紅綢布,上面寫著:您是幾十萬人的活菩薩
南京小粉橋1號,一棟青磚紅瓦的古樸小樓默然佇立,樓前草坪上,一座半身人物雕像,底座上刻著“約翰·拉貝”。69年前,這座院落曾保護過600多名中國人。10年前,德國人約翰拉貝記下所見所聞的日記被公布,成為南京大屠殺鐵證。
10月31日,這座修繕一新的小樓,迎來了參與修繕的中德雙方嘉賓,他們各持一把寫有“2006.10.31”數字的塑料大鑰匙,先后插入鎖中。半個多世紀后,拉貝故居的大門重新打開了。
“拉貝是一名了解中國的西門子銷售人員,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做了一件有能力的人都會做的事情,他不是英雄,卻是所有在中國的德國商人的榜樣。”修繕故居的發起人之一、江蘇博西家用電器銷售有限公司總裁蓋爾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為了和平,任何任務都不會太過沉重,時間永遠不會太晚!”拉貝的孫子、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托馬斯·拉貝說。這里也將成為“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和“拉貝和平與沖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南京大屠殺的見證人
“他個子很高,穿著一套藏青色的西裝,戴著一副眼鏡,臉上留著大胡子,我們都管他叫老毛子。”今年83歲的穆喜福老人至今還記得拉貝。
約翰,拉貝,1882年出生在德國漢堡,1908年來中國,先后在沈陽、北京、天津、上海和南京等地工作,在中國生活30多年。1931年到1938年,拉貝擔任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經理。1932年,金陵大學農學院在南京小粉橋1號建成一幢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別墅,包括庭院、地下室和3層主樓。拉貝租下這幢別墅作為自己的辦公室和住宅,和家人一起在這里生活了近6年。
穆喜福老人說,1937年12月日本兵攻人南京城前,三天兩頭有飛機來轟炸,當時拉貝在房頂平拉起了一張比普通國旗大幾十倍的德國納粹軍旗,遮住了整個房頂,從空中看特別顯眼。“日本人怕這個國旗,好幾次飛機都沖下來了,看到這么大的國旗又飛走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后,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旋即拉開了序幕。拉貝作為“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會”主席,和其他一些國際友人,設立國際安全區,籌建了25個難民收容所,救濟了20多萬難民。拉貝因此也被稱為“活佛”和“南京好人”。
小粉橋1號就是25個難民收容所中的一個,被稱為“西門子難民收容所”,這里最多時候容納了630多人。1938年的新年,小粉橋1號的難民們在院子里排著整齊的隊伍向拉貝三鞠躬,獻給他一塊大紅綢布,上面寫著:您是幾十萬人的活菩薩。
“他是人類忠實歷史的記錄者,”南京大學副校長張榮教授說。1996年,拉貝的戰時日記被公布,日記長達2117頁,從1937年9月開始,一直到1938年4月回柏林為止,記錄了南京大屠殺中的500多個慘案。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教授表示,拉貝作為“南京國際安全區”主席,他的日記的全面性和權威性非常重要,從第三視角來看南京大屠殺非常重要。《拉貝日記》在世界各地發行,對世界認識被掩蓋的歷史,反省歷史,避免發生相同的事件很重要,是歷史的無價之寶,同時也對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殺給予了一個有力的抨擊。
與拉貝的緣分
“拉貝故居,這座紅色的小樓,我在辦公室里就能看到,每次看到它總特別有感觸。”江蘇博西家用電器銷售有限公司總裁羅蘭蓋爾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蓋爾克所在的這家公司,由羅伯特博世集團和西門子慕尼黑總部于1967年共同組建,年銷售超過73億歐元。1994年進入中國,創建了生產基地和銷售公司。1997年隨著該銷售公司的成立,蓋爾克來到中國南京,任博世和西門子家電中國區銷售經理。
自從知道這座院樓就是拉貝的故居,蓋爾克總感覺和拉貝十分有緣:在一個遙遠的國度,遇到一個在60多年前,同是來自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銷售代表,碰巧還和這位了不起的先生比鄰而居,多少有些不可思議。“我以前經常捧著《拉貝日記》到拉貝故居前細細對照,試圖尋找當年的一些記憶。”蓋爾克說。
拉貝故居一直比較破敗。解放后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文革”后就再也沒有住人。原來的大門人口已被水泥封了起來,三四個配鎖的、修車的攤子就在門前“安家”,大院的外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暑假培訓、考研輔導及醫療廣告。早在10多年前,院子就開始有人進入,沿著院墻違章搭建。
拉貝事跡被公布后,拉貝故居如何修繕與建設方案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南京當地媒體多次探訪故居,并以《南京拉貝故居盼保護修繕》、《缺少維修資金,拉貝故居今破敗不堪》等為題進行了報道。
南京大學自行拆除了侵占故居空間的廠房,鼓樓區湖南路街道和區城管局開始對故居內的違章建筑進行拆除。1999年南京市曾專門修改有關市政規劃,將一條新辟的路改道,以避免拉貝故居遭拆遷,并宣布要永久保存拉貝故居。
2003年9月,時任德國總統的約翰內斯,勞先生訪問南京大學,得知拉貝先生的事跡后非常關注,回國后親自推動和促成拉貝故居修繕和改建。
蓋爾克覺得義不容辭,應該來保護拉貝故居,紀念拉貝先生,并把拉貝精神傳遞給下一代。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商討,2005年12月6日,拉貝故居修繕捐贈協議簽字儀式在南京金陵飯店舉行,南大、德國駐滬領事館、西門子、江蘇博世共同捐資225萬元修繕拉貝故居,終于塵埃落定。“這幾個月以來,我在辦公室里就可以看到故居的變化,能參與故居的修繕我覺得十分榮幸。”蓋爾克說。
如今,拉貝故居已申請成為省、市文保單位,正在申請國家文物單位,里面陳列了拉貝和難民收容所有關史料、照片1030多件,拉貝日記原始復制件800多頁,制作了100多頁中英文對照展板,采集了50多項相關錄像。
“德國商人的榜樣”
“拉貝值得我們德國人尊敬!”德國駐上海總領事芮悟峰說。他表示,拉貝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冒著生命危險,向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援手。但此后不久,帶著德國名義的罪行發生了,并在這位“南京好人”的行為上投下了長期的陰影。我們可以公正地為這樣一個曾經生活在南京的德國人而感到驕傲,他在艱難的時候留了下來,以保護他的中國朋友,他的行為代表了人道主義、誠實和正直。
然而,拉貝本人之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1938年,拉貝奉調回國。回國后眼見納粹黨徒開始瘋狂地屠殺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和猶太人,他再也不想沉默了。拉貝在德國外交部等處連續作了5場演講,向人們展示有關證據,揭露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幾天后,拉貝遭秘密警察逮捕,他的六本日記和有關照片也同時被搜走。他被強令保持沉默,不得再舉辦報告會、出版書籍和照片。后來雖拿回了日記,但一些照片卻被沒收了。
1943年11月,拉貝柏林的住所在轟炸中被毀。戰爭結束時,拉貝已是63歲的老人,全家6口人生活無任何來源,1948年初,當南京人民獲知老人晚境窘困時紛紛解囊相助,并將所捐錢物輾轉寄給拉貝。1950年1月5日,拉貝患中風在柏林去世,享年68歲。
“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是西門子早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范例。”西門子公司執委會成員吳賀樂博士說。
在蓋爾克看來,做一個優秀的企業公民十分重要,要扎根中國,致力于經濟發展,更要致力于環境、社會和文化建設,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拉貝先生是在華德國商人的榜樣,通過修繕一新的拉貝故居,希望拉貝的事跡可以讓全體員工學習,同時也讓我們努力做一個優秀的企業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