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送走參加中國一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的東盟國家元首們,中國又迎來了非洲48國的高級別代表團。亞非領導人的身影穿梭于今秋繁忙的外交舞臺,令人聯想起51年前那次“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召開之初,曾有人懷疑,在西方列強缺席的情況下,那些剛剛獲得獨立的亞非國家有足夠的經驗和智慧達成任何國際關系新協議嗎?事實證明。“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都成為當代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萬隆會議高揚民族獨立旗幟,推動亞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開展,50年間徹底埋葬了殖民主義,重劃了世界政治地圖。
51年前,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現加納)、利比里亞、利比亞和蘇丹6個非洲國家能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出席萬隆會議。而今天,有40多個非洲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
亞非國家的政治獨立并沒有讓頑固的偏見銷聲匿:正。在某些人眼中,亞洲和非洲似乎永遠只是一堆自然資源,不是被這幫人“殖民”,就是被那幫人“殖民”,好像他們永遠無法擺脫老殖民主義者設計好的道路。英國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勞今年2月訪問尼日利亞時就曾這樣評價日益密切的中非經濟合作:“中國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數是150年前我們在非洲做的。”這是對中國的偏見,更是對非洲的傲慢。
世界畢竟在改變。122年前,在一個歐洲國家的首都劃定非洲政治版圖的事情不可能重演。與51年前謀求民族解放、政治獨立一樣,今天的亞非國家在謀求經濟發展方面,自主意識空前高漲。
10月31日,正在中國湖南訪問的利比里亞總統埃倫約翰遜一瑟利夫專門走訪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后者發明的高產雜交水稻在利比里亞引種獲得成功,讓這個非洲人口大國第一次告別了饑餓。
這位女總統把袁隆平當作來到中國第一個要見的人,是因為她記得“150年前”事情不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殖民主義者只允許非洲人種植劍麻和可可,他們關心的是歐洲人的早餐桌和歐洲工廠的生產線需要什么,不關心當地人的胃最需要什么。
53個非洲國家中,有48個派出高別代表團來到北京,這不只是一種態度。非洲不是命中注定的“失敗國家”,他們打算尋找發展經濟的新道路。
為發展經濟再次走到一起的亞非國家,面臨的形勢仍不樂觀。亞洲和非洲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地方,排在人均GDP排行榜后面的絕大多數是亞非國家;多數亞非國家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沒有幾個國家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體系。這一次,他們能行嗎?
萬隆會議以來,亞非國家后著不同的道路,達到了不同的發展程度,提供了不同的現代化經驗。世界銀行行長沃爾福威茨11月1日致信英國《金融時報》說“過去25年,東亞地區共有4億人脫貧,其中75%是中國人。中國人以聰明才智和務實態度開辟了一條道路,為撒哈拉沙漠以南仍在努力尋找脫貧之路的6億非洲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另一方面,亞非國家戰后60年的經濟發展并不平衡,產業鏈逐漸拉開距離。在亞非國家內部形成了不同梯次的產業鏈,經濟結構互補性增強,為南南合作提供了新契機。資金、技術與資源、勞動力在亞非國家陣營內部的重新組合,使得遵循全球化規則,挑戰舊的全球化秩序成為可能。
經濟全球化呈現出的這個新格局,讓習慣了歐美占據國際產業鏈上瑞、亞非提供初級產品舊秩序的人感到不安。西方媒體上不時出現“中國為了石油而來”、“帶回石油、鐵礦石和其他商品,以滿足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發展的貪婪胃口”之類的說法。
溫家寶總理今年夏天訪問非洲時,對這種揣測做過明確答復,他說,中非經濟合作絕不僅僅是石油貿易,因為共同的經歷,使亞非各國懂得殖民統治給人民帶來的苦痛。“這就是我們長期以來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經濟振興的主要原因。”這一表達與當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一脈相承,找到了亞非國家互相了解和尊重的共同點。
這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合作道路。8月7日出版的德國《經濟周刊》寫道,中非加強經濟合作后,“以經濟投資形式流入的資金首次超過了以發展援助形式流入的資金”,這為非洲帶來了歷史性轉機,“非洲有史以來首次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48個非洲國家的領導人愿意來到中國,原因并不復雜,只不過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和中國同樣的夢想一切人類,不分種族和出生地,都要過上同樣水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