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資產價格屢創新高、氣候變化、耕地減少,都在拉動包括糧食、飲料、糖等在內的軟商品價格進入牛市。而在全球化趨勢下,新興市場國家對這些農產品需求的結構性上調,則是一個根本性的推動因素。
在幾十年一遇的大牛市中,幾乎所有資產品種都會打破價格新高。全球股價已創新高,并在繼續挑戰新高。全球債市3年前已創出新高。石油價格在扣除通脹因素后今年曾非常接近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金價以美元計算貼近歷史紀錄,不過以實際價格計算則大約是歷史高位的60%。多數工業大宗商品價格均已創造歷史高位。至于房地產,盎格魯一薩克遜(美、英、澳)以及新興市場(尤其是金磚四國)的旺市將世界房價拉至新的高度。
不過,農產品價格卻表現得出奇地淡靜。以實際價格計算,目前的小麥價格僅是其歷史高位的35%,棉花為25%,咖啡為20%。唯獨的例外是糖,其背后的動力是蔗糖轉乙醇,還得感謝石油價格。
當然,今天的經濟環境、市場供需、風險意識,與3年多前牛市剛起步時有明顯的不同,也沒有一個市場法則規定所有資產品種在牛市中必須打破紀錄。不過,筆者有以下觀察。
目前,財富的增長速度仍然遠遠快過資源的增長,太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可投資資產。各國央行貨幣緊縮政策均屬點到為止,加息周期已接近尾聲,全球資金流動性卻依然旺暢。世界經濟的調整,出奇地順利,美國房地產可以說是目前可預見的唯一一個對全球增長較明顯的負面風險因素。可是以美國的工資增長速度、按揭利率水平、聯儲減息空間來看,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可能更多是成交量、建筑量的萎縮,未必有房價急跌。房價不大跌,消費便不會大跌。
農產品的全球消費量已經連續5年超過農產品的生產量,這是有資料記載以來的第一次。包括小麥、玉米、大豆在內的大多數農業商品的世界庫存水平,均處在歷史低位,有些更處超低位。在連續7年沒有出現足以影響全球農產品收成的惡劣氣候之后,干旱今年來襲,導致澳大利亞、美國大幅減產。惡劣氣候在周期中,往往連續出現數年。
本世紀以來,全球耕地面積逐年下降,農產品卻正在成為五花八門的能源轉換過程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更重要的是,全球化趨勢下新興市場國家對農產品的需求正在出現一次結構性的上調。筆者認為,這是拉動農產品價格牛市的一個根本性因素。
其實分析農產品需求,只需看看中國自己。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鎮化過程。耕地以每年4-7%的速度消失(近年略有改善,但是農地變工業用地、住宅用地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年輕勞動力以每年1200—1800萬的速度脫離種植業。在全球化、工業化的進程中,筆者認為中國農業生產下降是難以避免的。
同時,中國的肉類消費卻發生了爆炸性的增長。今天的人均肉類消費是1978年的50倍,而仍只有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1/3。每一單位肉類飼養需要耗用4單位谷物。
建設和諧社會,已成為中國的國策。農民是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提高他們的收入應該是今后政策的重點。提高農民收入只有通過“離土脫糧”來實現。農民收入的提高,必然帶來中國飲食、消費習慣在更大范圍上的巨變。
筆者相信中國糧食自給率,可能出現十年前石油自給率那樣的下滑。這一變化對世界農產品市場的沖擊,未必小過中國需求對石油、大宗工業商品價格的沖擊。糧食自給率下滑,勢必會帶來國家安全方面的憂慮,不過如同石油,自給率經受不住市場經濟和需求提高的雙重夾擊。另外,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結構性的,購買美國農產品可能是削減巨額貿易不均衡、贏取美國民心早晚要走的一步。
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起飛,已不再是中國的獨家故事,這從最近公布的各國吸引外資額上可見一斑。2001年時,除中國、墨西哥在吸引FDI上排名靠前外,其他發展中國家鮮有入榜。2005年則有中國、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印度等一批新興國家入圍FDI前二十名大國。與2001年相比,它們的GDP翻了一番,人均GDP年增長達到10%,五年內外匯儲備更暴漲三倍。這些國家的崛起以及收入的提高,勢必帶來農產品需求的上升,何況它們背后還有越南、孟加拉、捷克、委內瑞拉等一批較小的活力漸現的新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