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再審程序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糾錯,實現司法公正,但糾錯是以開啟再審程序為前提的,這就必然涉及到訴訟效率問題。我國現行刑事再審程序的設計以追求實體公正為理念,輕視程序公正,忽視效率價值。因此,重構再審程序時,應在重視實體公正的基礎上,關注程序公正價值;在對再審程序具體規則進行設計時,應在滿足公正要求的底線上,提高訴訟效率。
[關鍵詞]公正;效率;刑事再審程序;重構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l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8-0090-03
刑事再審程序是法院對某些已生效的裁判在確有錯誤的情況下,依法進行重新審理所應遵循的各種原則、制度和規范的總和。設立該程序的目的在于確保司法公正,而這種公正的實現,不僅要求在審理中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重要的是,糾錯是以再審這一特殊程序的開啟為前提,這又直接增加了訴訟程序次數,延長了審判周期,因此,必然涉及訴訟效率問題。再審程序如能協調好公正與效率這兩種價值之間的關系,消除二者的對立,就能體現對公正與效率的和諧追求。
我國現行刑事再審程序端源于“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指導思想,“即使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但一經發現有錯誤,不論是認定事實上,還是適用法律上,也不論是對原審被告人有利的,還是不利的,都要通過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加以糾正,從而使無辜受罰者得到平反昭雪,輕縱的罪犯受到應得的懲罰。”這就不可避免地使那些業已受到終審裁判的原審被告人,可能因同一行為而多次受到重復的刑事追訴,其前途和命運長期處于待判定狀態。這種通過對錯誤裁判的糾正、甚至多次糾正來保證司法公正,追求絕對真實、公正的做法,恰好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司法資源的有限性。耗費有限的司法資源去追求個案的無限真實、公正,其結果必然導致訴訟效率的降低,也有爵司法公正的最終實現。因此,如何在追求公正的同時,又能適當地兼顧效率,就成為重構刑事再審程序時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一、現行刑事再審程序在實現公正價值方面存在的缺陷
1.法院自行啟動再審程序,違背了法官中立的基本訴訟原則。刑訴法規定;各級法院在發現某一生效裁判確有錯誤時,都可自行決定開啟再審程序。這樣在再審案件中,法院既是訴訟主張的提出者,同時又是該案的裁判者,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使得法院難以保持中立裁判者的地位。
2.控、辯雙方在影響再審程序啟動方面處于不平等地位。雖然刑訴法規定原審被告人的申訴與檢察院的抗訴都可引起再審程序的發生,但二者在引起再審程序發生的機率和條件要求的嚴格性上卻是不同的。前者必須經過法院或檢察院的審查,且須具備法定理由,才能引起再審程序的發生。而檢察院只要發現原審裁判“確有錯誤”就可向法院提起抗訴,只要抗訴了,法院就須啟動再審程序進行再審。另外,對于原審被告人直接向檢察院提出申訴的案件,檢察院還擁有審查決定權。
3.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既有權就申訴進行審查,也負責對案件進行再審,使得合法再審的提起與錯誤生效裁判的糾正都面臨較大的困難,不利于實體公正的實現。根據最高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的規定,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審法院既有權對本院生效裁判的申訴進行審查,也可對本院決定再審的案件及上級法院指令再審的案件進行直接審判。由于再審程序的啟動意味著原審法院的生效裁判要受到重新審查,而通過再審一旦推翻了原審裁判,原審法院及其主審法官就會受到消極的社會評價,并因錯案而承擔一定的責任。錯案追究使原審法院及其主審法官與案件結局發生了直接利害關系。在此情況下,仍由其對申訴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啟動再審程序,并對該案進行再審,這樣,基于部門利益和人情等因素影響,即使申訴理由正當,原審法院也可能會設法阻撓糾正錯誤,使真正的錯案長期得不到糾正。
二、現行刑事再審程序在實現效率價值方面存在的缺陷
刑事訴訟效率是指以一定的司法資源處理的刑事案件數量。“一定的司法資源”是指進行刑事訴訟活動的成本或投入。包括國家專門機關和訴訟參與人為處理刑事案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處理的刑事案件數量”是指刑事訴訟活動的收益或產出。由于國家在廣定時期內投入到刑事訴訟領域的資源是有限的,這就要求任何理性化的刑事訴訟程序的設計和運作都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合理性,必須遵循成本投入最少而產出最大的效益規律。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耗費,刑事訴訟程序的設計應遵循兩項規則:一是“不過剩”,即盡量剔除不必要的程序;二是“不重復”,即當已經起訴的同一案件在同一或不同法院再行起訴時,不應再行受理。但從我國刑事再審程序的設計和實際運作情況來看,顯然在某些方面未達到上述要求,主要表現在:
1.對再審事由規定不明確,導致再審程序的啟動存在任意性。刑訴法規定,啟動再審程序的法定理由是原審裁判“確有錯誤”。立法本意是想以此嚴格規定啟動再審程序的條件,以免動搖裁判的穩定性。但因法律上對“確有錯誤”的具體標準、審查確認程序、判斷主體等未作出明確規定,導致再審程序的啟動具有一定的隨意性。
2.申訴和再審的時間無限、次數無限,有礙訴訟效率的提高。在我國,當事人不管對哪一級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不服,都可不受時間和次數的限制提出申訴。立法本意是給予當事人充分行使申訴權的機會,最大限度地實現司法公正。但如此規定既易導致與案件有關的社會關系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又易增強當事人不愿履行生效裁判的信心,導致申訴權的濫用。由于無時間、次數限制,有些當事人在接到裁判后,不是及時履行自己的義務,而是千方百計地尋找各種借口、各種門路進行申訴、上訪。這不僅損害了司法權威,而且有礙訴訟效率的提高。
另外,現行刑訴法未限制原審法院決定再審和上級法院指令再審的時間和次數。原審法院對于本院作出的生效裁判,不管何時發現確有錯誤,院長都可提交審委會討論決定再審;對于本院決定再審的案件,經過一次再審之后,如果院長發現還有錯誤,還可再一次提交審委會決定再審;同樣,上級法院發現下級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也可反復指令再審。而對指令再審的案件,原審法院如何裁判,上級法院并不能進行約束。原審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裁定后,當亭人不服的,還可向上一級法院申訴。由于未限制指令再審的時間、次數,加之目前案件統計上的不科學,把指令再審決定和提審后的裁判都是作為一件案件結案的,有的審判人員為了追求結案率,往往以“事實不清”或“證據不足”為由指令再審。當事人就在這上下級法院之間被“指令再審”——“維持原判”——“指令再審”中反復折騰,耗時費力。
3.原審法院對案件進行再審,易引發重復申訴,導致訴訟成本增加。由原審法院對案件進行再審,既不利于糾錯,又易引發重復申訴現象的發生。對原審法院來講,讓自己糾正自己的錯誤必然會在心理上產生抵觸感,加之現在推行的“法院院長檢討制”,更增加了以院長為主任的審委會糾正本院錯案的難度。受上述因素影響,原審法院多會作出維持原判的決定。而申訴人對原審法院常常抱有不信任感,對其維持原判的決定,多會向上級法院再行申訴,從而導致訴訟成本的進一步增加。
4.監督主體和方式的多元化,造成司法資源部分流失。在刑事訴訟中,各種監督主體通過受理申訴,以不同方式對法院裁判進行監督,使法院對案件重新審查處理。這樣,一方面,方方面面都可對法院進行監督,上至國家機關,下至普通群眾都對裁判的既判力感到猜疑,司法信心就會動搖。當事人接到不利于自己的判決時,想到的不是如何尊重、履行判決,而是要申訴,要求其他國家機關進行監督。另一方面,法院外的監督主體對監督事項沒有最終的認定權、處理權,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素質和理念,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代表不同的利益和觀點來評判生效裁判,往往產生不同的看法,發生爭議,久監不決。為了處理這些被監督的案件,法院不得不將有限的司法資源抽出一部分用于協調與有關監督部門的關系,從而造成司法資源部分流失。
三、刑事再審程序的重構
(一)重構時應注意的問題
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刑事再審程序的運作效果不佳,導致訴訟秩序混亂,終審不終,嚴重損害了司法權威,造成當事人的訟累和司法資源的浪費。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使刑事再審程序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便成為當前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重構再審程序時,應注意:
1.更新訴訟理念,堅持公正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鑒于現行刑事再審程序是建立在實體真實主義基礎之上,對實體公正價值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體現,而忽視了程序公正和效率的價值作用,因此,重構再審程序時,應轉變傳統的“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在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價值取向上,應更加關注程序公正的價值,把過去聚焦在訴訟結果上的視線更多地轉移到訴訟過程的建構上;在對再審程序具體規則進行設計時,應在滿足公正要求的底線上,注意提高訴訟效率。
再審程序是實現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寄托著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最終期望。再審案件的審理結果,無論是依法改判,還是維持原判,均承載著法院訴訟活動公正與否的最終社會評價,因此,公正是再審程序的首要追求。然而,我們在充分關注公正價值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刑事訴訟對效率的追求,因為刑事訴訟資源的有限性從整體上決定了再審程序對公正的追求只能是有限的。目前,再審程序中存在的無限申訴、無限再審問題,既沖擊了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又造成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使經終審裁判確定的社會關系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再審程序在堅持公正的前提下,一定要兼顧效率。
2.樹立“依法糾錯”與“有限糾錯”相結合的指導原則。現行再審程序是根據“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指導思想設計的。該指導思想對法院而言意味著無論何時發現生效裁判有錯誤都應主動予以糾正,對當事人來說只要認為生效裁判有錯誤就可不斷要求再審。這種指導思想重視保護當事人實體權利,充分體現了實體公正,意在使每個錯案都得到徹底糾正。應當說,將其作為司法工作的指導思想無疑是正確的,但因其追求的是一種客觀上的真實,與司法工作的特殊性和規律性并不完全相容,若不加分析地運用到刑事再審程序中,完全按其開展刑事再審工作,糾紛的解決將永無盡頭,這顯然不符合程序法的止爭原則。筆者認為,實行“依法糾錯”與“有限糾錯”相結合的指導原則,將更有利于刑事再審程序作用的發揮。所謂“依法糾錯”,是指要按法律規定的再審程序及再審事由規范再審案件的提起和處理。“有限糾錯”是指糾錯應有一定的限度。該指導思想的提出基于以下考慮:①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任何已發生的案件事實都無法恢復其原始狀態,法院據以裁判的事實只能是法律事實。法院對法律事實的認定,要依賴于犯罪活動遺留下的證據,而證據本身又受到一系列證據規則的制約。司法裁判依據法律事實作出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其結果正確與否只是相對的。②不同法官對法律適用存在一定的差異。法律適用是一個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將法律原則運用于具體個案的過程。法官基于個人的生活閱歷、思維方式、司法經驗以及對法律規范的不同理解,都可能會造成對相同法律事實作出不盡相同的裁判結果,因而他們對判案標準的理解與把握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了司法裁決只能追求個案在法律事實基礎上的相對公平。③再審肩負著維護司法公正與維護生效裁判穩定性雙重職責,加之司法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再審程序的發起與進行必須是有限的。
3.明確再審程序的性質。再審程序是特殊救濟性程序,而非刑事案件審理的必經程序。既然是特殊救濟程序,就應規定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法定情形下才能啟動之。
(二)重構設想
1.再審程序啟動方面。首先,取消法院作為再審程序啟動主體之資格。法院作為裁判者,在解決訴訟沖突的機制中,應處于中立地位。中立不僅體現在裁判過程中的超脫,也體現在程序啟動的被動消極方面。允許法院依職權自行啟動再審程序的做法,實際上將法院推到了與再審結果有利的一方而使之無法保持中立。中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法院如無法保持中立,司法公正將難以實現。另外,訴訟中的原被告與法院構成了一個控、辯、審的三角格局。在該格局中,控與審必須分離,即控者不能實施帶有裁判性質的訴訟行為,審判者也不應實施帶有追訴性質的訴訟行為。而法院自行啟動再審程序的規定,使法院同時可實施追訴和裁判兩種訴訟行為,既是起訴者,又是裁判者,違背了“控審分離”原則。其次,對檢察機關啟動再審程序進行適當的限制,取消對檢察機關抗訴案件法院必須再審的規定,以確保原審被告人和檢察機關在再審程序啟動方面的平等性。,可依法規定:法院對抗訴案件審查后,認為符合再審事由的,啟動再審程序;認為不符合再審事由的,依法駁回。
2.再審事由方面。再審事由是提起再審程序的根據和條件,對之如何規定,直接關系到再審程序能否啟動及啟動的次數,既涉及訴訟公正問題,又關乎訴訟效率問題。鑒于刑訴法規定的再審事由過于籠統、寬泛,難以實現公正與效率雙重價值,筆者建議,對再審事由的規定應具體而有限,我國應將其定位為那些黑白不分、顛倒是非的錯誤裁判,以及明顯不公正、不公平的裁判,而對那些事實難以查明、法律規定不明、理論上有爭議、適度的自由裁量,以及基本正確、雖有一定缺陷但尚屬合理的裁判應盡量避免再審。為了增強再審事由的可操作性,具體方法可借鑒國外的做法,在刑訴法中進行列舉性規定,明確哪些情況可以再審(比如規定以下情況可再審:原裁判之事實基礎動搖或喪失,如證據虛假、裁判前后矛盾、有足以推翻原裁判的新證據;原裁判適用法律確有錯誤,如援引法律或法律條文不當導致裁判結果明顯錯誤的、適用巳失效或尚未生效法律的、錯誤確定原審被告人法律責任的、量刑不當的等等),哪些情況不得再審(比如規定以下情況不得再審:裁判文書中適用法律、法規有誤,但實體裁判正確的,如應依舊法作出裁判,但卻適用了新法,而新法與舊法規定相同的;原審法院審判時雖違反了常規程序,但并未影響當事人行使權利的;在判處原審被告人殺人罪以后,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被害人仍然存活等等)。這些依法確定的事由,既是當事人和檢察機關提起申訴、抗訴的法定理由,也是法院決定能否啟動再審程序的根據。
3.再審管轄方面。為了消除原審法院對申訴案件自行審查自行再審帶來的弊端,真正實現再審程序作為特殊救濟程序的應有價值,應取消原審法院對再審案件進行審判的權力。可依法規定:再審案件應由原審法院的上一級法院進行再審;地方各級法院對申訴、抗訴案件審查后,認為符合再審事由的,須由院長提交審委會處理,審委會認為應再審的,移送上一級法院決定是否再審;最高法院作出的終審裁判,不得再審。
4.申訴及再審的期限、次數方面。鑒于刑事案件關涉人身自由和生命權的保障問題,應比民事申訴的保護期更長,可規定: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從判決生效之日起至被告人刑罰結束之日后三年,法院對申訴人在判決生效之日起至刑罰執行完畢后三年內提出的申訴,應受理;對具有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宜告無罪,或原審被告人在法定期限內向法院提出申訴而法院未受理,或屬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等情形的,申訴期限延長至被告人刑罰結束之日后五年。
為了提高訴訟效率,申訴的次數可限定為兩次,再審的次數可限定為一次。可規定:申訴應先向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提出,申訴人對駁回申訴不服的,可向上一級法院提出申訴;經兩級法院駁回申訴的,不得再行申訴;申訴人向同一法院只能提出一次申訴;對最高法院的終審裁判不得申訴。
5.再審審理程序運作方面。為了保證再審程序富有成效地進行并對錯誤裁判施以成功的救濟,再審應由具有較高法律水平的人員參加。鑒于陪審員的非法律專業身份,以及整體法律素質不高的現狀,難以確保再審審判質量,建議規定再審合議庭必須由審判員組成。為體現程序公正,同時兼顧訴訟效率,應規定:再審案件一律按二審程序進行審判,所做裁判為終審裁判,不得再上訴、抗訴;再審案件一般應開庭審理,但對原裁判只是適用法律有錯誤、原審當事人已死亡或喪失刑事責任能力等案件可不開庭審理。
6.其它方面。為了確保再審程序運作能夠收到預期的效果,對與之相關的法律制度也有必要予以完善。首先,應建立舉證時限制度。規定自啟動再審程序之日起,至再審法院通知開庭時止,控辯雙方可提交新的證據;再審開庭后,法庭辯論終結以前,對原審被告人有利的新證據可提交,對原審被告人不利的新證據,法院不再接受。其次,為了增強復查工作的透明度,減少再審啟動的隨意性,應設立庭前聽證程序。規定法院在接到申訴或抗訴之后,應舉行聽證會,通知控辯雙方同時參加,在聽取雙方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是否再審的決定。最后,完善司法內外部監督體制。規定將人大、政協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對法院生效裁判提出的意見一律由檢察機關統一受理并進行審查,審查后,認為生效裁判確有再審事由的,向法院提出抗訴;認為生效裁判正確的,向提出意見的單位和個人作出答復。這樣,既可有效發揮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職能作用,也可保證法院能將有限的司法資源用于審判工作,提高審判質量,將再審程序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 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