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關鍵。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知識技能不能滿足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大力進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鍵詞]人力資本;現代農業;制度創新;新農村建設
[中田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1002-7408(2006)08—0061-03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建設新農村的總體目標,也是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具體化。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通過人力投資提高農民的知識和技能。從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看,農村勞動力知識技能相對于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農村勞動力文化技術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因此,探尋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構建我國農村人力資本長效投資機制,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
一、人力資本投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
1.人力資本投貴是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必然要求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繁榮農村經濟,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完成這一任務的根本途徑,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它意味著先進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運用和農業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產力的快速轉化。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左右,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20%,而美國是80%至85%,英、法、德是50%至60%。一項先進農業技術在發達國家全面推廣平均只需2年左右,而在我國需要6年左右。我國農業科技對生產的貢獻率為45%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個到30個百分點。造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串低、轉化速度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原因是我國85%以上的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他們不僅沒有技術創新能力,甚至不能較快地運用新的農業技術。因此,培養一批能夠運用、消化、吸收現代農業技術,特別是具有農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型農業勞動力便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為“當農民是文盲時,農業雜志和報紙顯然是不能起作用的,關于一種新要素技術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復雜的科學教育,其前提是具有較高的知識,就農民而言,這種有用的知識是以他們的經驗及教育水平程度決定的”。[1]
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低不僅制約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而且也制約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同時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也是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和轉移速度減緩的主要原因。因此,無論從發展現代農業的角度看,還是從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看,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知識技能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2.人力資本投資是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重要途徑
“衣食足而知榮辱”,貧困和愚昧是制約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主要因素。我國農村大部分貧困地區貧困的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資源擁有量少,人口素質較低,存在大量的過剩勞動力。被排除在社會生產之外的過剩勞動力,不僅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且很容易成為農村的不穩定、不文明因素。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村人均資源擁有量,提高勞動力的知識技能,加快勞動力的轉移:跨地區流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消除貧困,另一方面通過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教育,可以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勞動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可以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引導農民解放思想,增強競爭意識,面向市場,走向市場,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重大調整的新形勢;可以清除舊觀念、清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對農村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影響。因此,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木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村人口的知識技能,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是實現鄉風文明和農村社會和諧的主導因素。
3.人力資本投資是實現基層管理民主的客觀要求
“管理民主”,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它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互為因果,構成了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統一體。現階段落實農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內容是發展基層民主,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這既是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的保障,也是“管理民主”的實現途徑。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離不開農村勞動力普遍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法制意識,寓不開先進的文化的引導,更需要無數有先進文化的勞動者采支撐。正如以研究人的現代化著稱的美國著名學者阿歷克斯·英格爾斯所說:無論一個國家引入多少現代化的經濟制度和管理方法,無論這個國家如何仿效最現代化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倘若貫徹實施這個制度的人,沒有從思想、心理和行動上實現由傳統人到現代人的轉變,真正能夠順應和推動現代經濟和政治管理的健全發展,那么,這個國家的現代化只能流于形式,徒有虛名。因此在推進農村民主建設進程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改革的實踐中,通過教育大力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和民主素質,引導農民樹立主體觀念,行使當家作主權利。
二、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
1.目前我田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一,教育體制不合理。我國現有的農村教育體制的實際是重基礎教育、輕視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縣以下普通中學為了適應學生升學應試的需要,其課程設置、學制以及教材與城市中學沒有什么不同,幾乎沒有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關的課程。加之,農村家庭投資于子女教育的目的就是考大學,離開農村。平時很少對子女進行農業生產技術訓練,讓子女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高中畢業后對農村社會經濟幾乎沒有什么了解。如果他們不能考取大學,在短期內不僅不能成為現代農業的建設者,而且也因不具有第一、二產業的知識技能,成為新的農村過剩勞動力。一些職業中學,也沒有突出“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使學生掌握現代農業技術以及實際技能。大學擴招后,由于學生就業問題突出,出于對學生就業的考慮,農業院校農業經濟專業招生人數也越來越少。這樣,農村實際上成為向城市輸送人才的基地,農村人力資本投資難以形成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第二,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不足。從總體上看,中國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不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在學校教育上的投資約占GDP的3.1%,這個數字在整個90年代以來一直在3.0%上下(更多的是以下)波動。而同期在物質資本上的投資約占GDP的30%。而美國相應的數字分別是5.4%和17%,韓國分別是3.7%和30%。一方面,國家對教育投入木足,特別是農村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農村學校的學費等各種費用卻在逐年增加,致使一些貧困家庭的子女因此在初中有的甚至.在小學就轅學,這一問題在糧食主產區、貧困地區表現尤為突出。這些地區甚至不能保障教師工資的按期足額發放。在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資,我國比發達國家更低,英國成教經費的70%由政府提供,美國每年用于成人教育的經費是600億美元,德國成人教育投資占教育總投資的15.3%。而我國上世紀50~60年代,掃盲與農村成人教育經費通常占教育事業總經費的1-2%,目前僅占教育事業總經費的0.6%左右。在全國4萬多個鄉鎮中,單門獨院、有獨立建制的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僅2000所,其中多數建設資金難以到位,師資力量薄弱。約有2/3的學校目前僅能進行簡單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兩基’驗收以后,一些地方地鄉鎮成人教育明顯呈現大幅度滑坡現象。
第三,農村家庭教育費用支出過高,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據有關專家測算,全國高校的人均學費從改革前的免費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再到1995年的800元,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5000元,近20年間上漲了25倍,大大高于群眾的收入增長幅度。按照每名貧困大學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計算(包括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一個本科生4年最少花費2.8萬,相當于一個貧困縣農民35年的純收入,這還是在不考慮農民自身的吃飯、穿衣、看病、養老等因素的情況下。大量的教育費用支出,使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貨幣資本嚴重匱乏,而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高素質勞動力又幾乎全部流失。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僅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反而使農村經濟發展受各種重要資源約束而難以為繼,形成“人力資本高投資——人才、貨幣資本雙流失——經濟發展受阻”的惡性循環。
第四,農村勞動力自我人力資本投資積極性不高。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看,培養新農民應主要依靠農民積極地、主動地不斷進行知識技能投資。而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中的普遍問題是,只注重子女的教育投資,不重視自身教育,只重視普通教育不重視職業教育。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后,如不能升入大學,很少接受職業技術培訓,而年紀稍大者更沒有接受職業技術培訓的積極性。
2.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低的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人力資本產權殘缺,降低了投資收益率,抑制了農民自我投資的積極性。所謂人力資本產權殘缺,是指在人力資本完備的產權結構中,其中的某一項、某幾項或某一項的部分權利受到行使的限制,或者被取消的現象。造成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力資本產權殘缺的制度安排主要有:①現有的農村土地制度制約了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產權順暢流轉;②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導致流入城鎮的農村勞動力無法取得與當地市民平等競爭的權力和發展機會;③勞動與工資制度直接減少了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產權的收益,進城務工人員除了工作時間長、工資水平很低、工作條件惡劣外,約90%的進城務工人員工資還要遭克扣、拖欠,不能按時拿到足額的工資;④農村剩余勞動力市場不健全,加大了就業成本。我國各大小城市沒有為900多萬進城務工人員提供一個與企業對話、接觸的場所,沒有為他們提供及時、準確的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缺乏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有效的組織與指導,導致進城務工人員盲目流動,加大了他們就業的成本。
第二,農村經濟發展滯后,人力資本收益率低。資本向收益串高的地方流動是資本的本性,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國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的城鄉差別,農村經濟發展滯后,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在農村既無法得以高效利用,也得不到合理的報酬。為了追求較高的人力資本收益,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自然會流向人力資本收益率高的經濟發達地和城鎮。出于同一原因,農村家庭省吃儉用,投資于子女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子女跳出農門,去大城市工作,而不是大學畢業后回到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第三,不良政績觀的影響。由于人力資本特殊的產權結構,使投資的地區不一定成為受益的地區,加之教育投資收效期較長,難以很快在基層政府的GDP政饋中得以體現,使得成人職業技術教育不被一些基層領導重視,把成人教育等同于掃盲。導致成人教育的師資隊伍與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按上級有關文件規定的成人教育經費比例,常常是被挪用、截留,遲遲不能到位,成人教育工作不能正常運作,甚至陷入癱瘓的絕境。
第四,農村勞動力思想保守、觀念落后,怕冒風險,缺乏投資意識和創業精神。許多農民滿足于現有的生活狀況,把耕作土地看作是惟一的生存之道,認為“人過三十不學藝”,不愿意通過教育投資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導致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遲緩,人力資本存量得不到較快地提高。
三、進行制度創新,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素質
加強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學、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將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應著重以下幾方面的制度創新:
1.進行農村教育投資制度創新,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
第一,國家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徹底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高等教育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進行改革,二是降低大學教育的收費標準,由家庭和政府共同分扭高等教育的成本,避免更多家庭因教致貧,因貧棄教。二是對農村的大學生實行零利率或低利率全額貸學金制度,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村的資本積累,保障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鄉鎮企業發展對資本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為農村培養更多的大學生。
第二,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技能。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較強,收益率較高,是人力投資提高勞動力技能的一種重要形式。目前一是要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普遍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制度,使農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職業技術技能,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農業技術培訓,如部分生態農業技術、水產養殖技術、園藝技術、家庭養殖技術等。二是提高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比重,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根據農村實際與產業結構升級,需要改革職業中學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在教學內容上應突出實踐性和操作性,讓職業中學的學生能系統地掌握一兩門有利于發展現代化農業和社會急需的實用技術。這里的關鍵問題是,不能把職業技術教育作為產業來發展,在發展初期必須是免費教育,把這種免費職業技術教育作為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內容之一。
2.完善農村人力資本產權制度,保障人力資本收益
第一,要逐步打破“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口界限,真正做到在發展機會面前人人平等,鼓勵具有一定居住時間、穩定職業的外來打工者優先留居城鎮。逐步消除包括農村土地制度、戶口遷移制度在內的各種限制、阻礙勞動力合理流動的制度,創建城鄉勞動力平等競爭的就業環境。
第二,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市場和建立規范的、功能齊全的市場中介組織,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就業信息、咨詢、職業培訓、法律及保險等服務,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有效的組織與指導,減少進城務工人員因盲目流動而增加就業的成本。
第三,完善進城務工人員的勞動與工資制度。建立健全勞動保障法規和爭議調節機制,創造積極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法制環境,以保證農民人力資本的收益權,激勵農村勞動力積極參加職業技術培訓。
3.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衡量政府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
無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要求對 GDP作為衡量政府政績的主要指標進行改革。應把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力的知識技能,以及以此轉移過剩勞動力的數量,作為衡量政府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政府是培養新型農民的主導力量,在教育農民、使農民轉變觀念方面,在對農民自覺接受職業教育的制度激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工業反哺農業,發展農村經濟
從長期看,只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才能吸納農村大學生報效家鄉,吸納城市過剩而又是農村經濟發展所需人才到農村創業。因此,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加快農村基礎實施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實現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重要環節。當前應主要依靠制度創新,激勵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特別是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到農村去,向農村輸入知識、技術、先進文化,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水平以發展現代農業。如,建立大學生在農村工作一定時間后可免試讀農業院校的研究生,對從事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經濟的大學生給予資本、政策方面的特殊支持等。
5.加大農村保健方面支出
用于保健方面的支出也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環節。目前重點是建立健全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加農村人口健康資本存量,應當重視為農村培養醫學人才,解決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此外,應從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性和最關心的保障項目出發,盡快完善適應進城務工人員的失業、養老、工傷、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田
(本文為國家統計局課題:LX2005-Y39(陜西黃土高原地區發展循環型農業的制度創新)部分成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 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