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結構大調整,農產品價格周期性劇烈波動,進而農民收入大起大落的原因,在于價值規律所導致的部門之間的競爭使得農產值呈現總體下降趨勢,以及農產品投資黃金期錯位、名牌農產品自毀品牌機制的影響等。堅持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維護農產品名脾戰略,明確和落實“模糊農業”戰略,才能把握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動權,避免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從而使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關鍵詞]農業結構;調整;怪圈;原因;對策
[中田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l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8-0059-02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成效突出,其中的農業結構調整所引起的農產品價格波動不很明顯。到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國家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各個縣域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實在想以此加快農民收入增長,但總體收效不大,出現農業產業結構大調整與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從而農民收入大起大落的周期性的怪圈。這方面的實例不勝枚舉。僅以陜西的縣域為例,較早有興平縣的“頭年的辣子二年的蒜,后年的蘋果樹上爛”之說并得到驗證,后來有永壽縣的布爾山羊由一只萬元以上下降到一只三五百元。這種現象的反復出現,使不少縣鄉黨玫干部和許多農民對搞產業結構調整時心里發毛。有農民說:政府叫你搞啥,你不要搞啥,你跟著搞啥就賠啥。縣鄉黨政干部心里也很委屈:心沒少想,力沒少費,路沒少跑,計劃的好事為啥就辦成了壞事!因此,分析這種周期性怪圈形成的原因,找出解決或緩解它的對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一件事。
一、農產品價格周期震蕩的原因
(一)價值規律的作用。人們現在普遍知道,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規律;它的作用形式是市場價格圍繞價值而上下波動;價值通過價格表現出來,價格反映供求關系并調節供求關系。一,般人雖然知道某種產品供過于求或供小于求的大方向,但卻不知道具體的量,更不知道千百萬分散的投資者投資多少或撤資多少,才會達到未采某—時點的供求平衡。通俗地說,—般人當不了事前請葛亮,往往隨大流,不善于“投機”而“投機”是投資題中應有之義。
這里,要著重強調,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價值規律的第一種作用和第二種作用有著截然不同的指導意義。價值規律的第一種作用是調節社會勞動在各個部門的分配,即通過價格信號仃和指揮障驅使資本或生產要素在部門之間流動,形成部門之間的競爭。部門之間的競爭,是關涉整個部門或整個行業盛衰成敗的大問題。所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首先要考慮這個戰略問題。
價值規律的第二種作用導致同一部門內部的競爭。假定社會分配給農業部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即價值量是一定的,那么,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部門內部競爭的一種方式,只會導致一部分農民之增收,恰好是另一部分農民之減收,對整個農業部門農民平均增收毫無意義。它的意義在于另四個方面:—是協調農業內部不同產品的供求結構,使長線農產品降下來以減少浪費,使短線農產品升上去以緩解緊張。二是農產品品質結構升級,優勝劣汰,滿足人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三是誘導農民之間利益結構變化,優勝劣汰。四是提高整個家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從動態長期來看,將會導致社會分配給農業部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下降,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二)農產值下降趨勢的根源及其阻礙因素。價值規律導致部門之間的競爭,實質是部門利益的動態分配。從動態長期看,農產值呈總體下降趨勢。這種生產關系變化,又是以生產力的產業順序轉移規律為基礎的,進而是由人的需要順序上升規律決定的。顯然,從三大產業的發展趨勢看,存在三大產業順序轉移規律,即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按照先后順序產生,且產值比重大小相應依次變化,從而農業總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加速階段,農產值下降速度更快。由此可以明白:全體農民中,如果不能逐步部分地分流人員到農業外的部門去,總體致富:是不可能的。
更深一步看,一、二、三產業順序轉移從而農業產值趨向下降的原因,又是由人的需要順序上升規律決定的。三大產業雖然在滿足不同層次需要上都有作用,但側重點不同。第一產業側重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第二產業側重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第三產業側重滿足人韻享受需要。無論是單個人還是全社會,對于用以滿足生存需要的農產品的需求,在一段時期內基本上是一個常數。農產品特別是最基本的農產品糧食,其所以具有需求剛性,從而產生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深層原因概出于此。
筆者的以上解說,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農業的弱質性和農業產值下降的歷史趨勢,說明非農化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另—方面,也提示了農業領域提升產值比重的—線希望之光——在農產值總體下降趨勢前提下,也有阻礙農產值下降的因素。
阻礙農產值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類。其一,新興農產品雖然對傳統農產品具有替代性,但同時也往往具有增值性。如發展果業、畜牧業和花卉業等,其實就是以優代劣,以貴代賤。由此可以對農產值下降趨勢起阻褥作用。其二,通過技術進步,內生性地把二三產業要干的事變為第一產業的事,從而隱蔽地把二三產業這一部分產值轉移為第一產業。例如,現在已經出現的生物棉,本身能夠防治棉鈴蟲,能夠形成不同的花色,從而省卻了一部分農藥工業和印染工業,所以,生物棉的價值,不僅有省卻防治棉鈴蟲農藥的價值、省卻印染這部分價值,還有環保性的增值。隨著生物技術革命的發展,生物本身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氮磷鉀及微量元素可以自給自足,這樣,一系列的化工產業產值就悄悄地轉移到農業領域。當前世界性的生物技術革命,很可能扭轉以往二三產業技術進步快于第一產業的狀況,對第一產業尤為有利。其三,通過管理進步,使一部分二三產業直接依附在第一產業上,形成“模糊農業”,從而增加產值。所謂“模糊農業”,似農業非農業之謂也,是以農業為依托,兼有其他產業特征或實現其他產業功能的農業綜合體,如觀光旅游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以及醫藥農業、生物農業等等。這種“模糊農業”,可以把原來屬于二三產業的產值奪回來?而不排擠原有的農業產值。并且,這也符合生產力發達階段“回歸自然”的趨勢。這種“模糊農業”目前既新又缺,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大有可為。
(三)農產品市場蛄構的脆弱性。農產品市場結構在某些方面相當于自由競爭市場結構,但和工業品自由競爭市場結構相比,有先天不足的脆弱性。其一,農產品生物性的特點決定其產品具有鮮活性的要求。這就增加了生產中的成熟度與市場需求度對接的困難以及保管的困難。其二,農產品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特點,加劇了本地市場供過于求以及賣者之間的競爭,催化拋售現象,“降價如山倒”。其三,農產品缺乏標準化生產程序與規則,因而增加了買者搜集信息和談判履約的成本與風險,促使其壓級壓價,在供過于求時,壓級壓價更是沒商量。其四,生產農產品的農戶規模太小,易被購買農產品的工商企業操縱。其五,農產品生產周期—船較長,更新換代不易。其六,基本農產品需求的剛性,決定了它少則價格暴漲,多則價格突降。這些,都導致農產品市場稍有風吹草動,農戶就驚惶失措,紛紛拋售,價格出現“雪崩”觀象。
(四)產品生命周期與農產品投資黃金期錯位。產業或產品周期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即試驗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投資的黃金期一般在成長期,工業品投資者往往能抓住這一時機;而大量農戶投資往往慢了一拍,投在了成熟期。這就潛伏了農產品價格突然大落的一個因子。大量農戶投資之所以往往慢一拍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搜集研究的依附性。因為農戶本身規模小,加上又生產多樣化,某種產品生產的規模就更小了,專門做這種產品的信息搜集、市場分析,成本難以承受,能力也達不到,只好隨大流,形成眼見為實、鄰居效應的辦事哲學。這樣,大多數農戶投資往往錯過了投資的黃金期,集中碰在了成熟期,導致投產之日,就是產品嚴重供過于求之時、價格大落之時。
(五)名牌農產品自鯁品牌機制對價格跌落的加速性。和工業品生產廠家維護自己品牌不同,農戶對名牌農產品往往自毀品牌。例如,陜西蘋果是國內名牌產品,曾有果農以次充優、短斤少兩、蒙騙摻假等自毀品牌的昔遍現象。原因在于名牌農產品的“名牌”往往是公共的——往往由自然壟斷形成名牌,而非一家一戶努力形成名牌;名牌所帶來的收益由當地分散的眾多的生產這種名牌農產品的小農戶共享;保護“名牌”對一家一戶來說雖花費了成本,但并不明顯對稱地帶來收益;相反,損壞“名牌”如以劣充優、以假充真等行為反而暫時有效和有利。這就形成了名牌農產品自毀品牌機制。農產品品牌如果一夜倒了,其價格就跟著一落千丈,相應,這一地方的農民收入也一落千丈。
二、化解或緩解農產品價格周期震蕩的對策
面對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性,應反對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求穩怕亂,主張農戶搞“百寶箱”經濟,實際上是向自然經濟倒退;另一種傾向是理想化,企圖完全消除這種波動。可行的對策是介于這二者之間的對策,具體有如下六條。
其一,堅持城鎮化戰略。縣城黨政干部和農民要把農業結構調整放在農村經濟結構、國民經濟結構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中來謀劃,堅信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非農化”。
其二,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決定農產品品質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條件和技術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尋找最適合當地條件的農產品;必須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究、開發、運用與推廣,使科教興農落到實處。這樣,品質優良的農產品在正常市場條件下會得到較高的價格或價格競爭優勢,在遇到供過于求市場條件下,能夠挺得住,淘汰掉競爭對手。
其三,明確和落實“模糊農業”戰略。這是當前和今后提高農民整體收入的有效途徑。前已述及,此不贅述。
其四,堅持投資組合、品種套種策略。這和“百寶箱”經濟有兩點不同。一是在質上,不是自給性為主,而是面向市場為主;二是在量上,品種不能太多,并且有主次之分。例如,陜西白河縣一些農戶,種黃姜和興桑蠶投資組合就很好。這二者是商品性生產,并且是套種,互補且能降低風險。前年,有些農戶雖然因黃姜價格太低而受損,但僅養蠶收入就人均過千元,彌補了黃姜的損失。
其五,堅持和完善農業產業化戰略。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直接目的,是解決于家萬戶小規模生產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最終目的是分享農產品貿易和加工的平均利潤。其主要形式是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型。這對外部競爭來說比較有效;但目前不能很好地解決龍頭企業同農戶內部競爭問題。雖然二者長遠利益互補,但短期難免沖突。完善辦法有兩個:—方面,政府應制定關于龍頭企業和農戶責權利的法規;另—方面,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要簽訂和實施有關農業產業化的協議,并逐步地向股份制邁進。
其六,堅持和維護農產品名牌戰略。解決名牌農產品自毀品牌機制問題,必須三管齊下:一是進一步明晰產權。借鑒工業品銷售辦法,出賣農產品時,應標明農產品品種、等級、數量、生產者和各級銷售者等。這樣,就便名牌農產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捆綁在一起,不僅有利于名牌的使用和維護,而且利于在大名牌的前提下,進一步創制小名牌,形成名牌中的名牌。二是政府和行業協會要嚴明法規和章程,使保護名牌者能得到獎賞等利益,使損壞名牌者能受到重罰,重罰到“傾家蕩產”使人望而卻步的地步。原因在于名牌作為無形資產,具有無形性、巨大性、長期性的特點,而破壞者的功能是“一粒老鼠屎害了一鍋湯”。所以,對其經濟上再怎樣懲罰都不為過。縣域政府和和農產品行業協會要把維護名牌農產品的品牌當作維護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大事來抓,萬萬不可忽視、萬萬不可松懈、萬萬不可心慈手軟。這正是縣域政府和行業協會應當作為并能夠大有作為的地方。三是道德制約,加快形成以誠實守信為榮,以弄虛作假為恥的社會氛圍。為此,應使道德軟約束在某些方面硬起來,即通過權威機構如政府有關市場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組織,根據不同農戶信用狀況掛信用等級牌,使信用真的值錢。
總之,縣域黨政干部和農民要把握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動權,避免或減緩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從而使農民收人穩步增長,就必須緊緊抓住兩個環節。—個環節是抓緊產業結構升級理論、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的學習,認清三大產業順序轉移規律尤其是農產值下降趨勢及其阻礙因素,認清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尤其是價值規律,認清價值規律和計劃的關系。因為,理論解決本質問題,政策解決重點問題。另—個環節是勇于實踐,深入實際,熟悉實際,并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與互動。因為,實踐高于理論。若能如此,縣域黨政干部和農民就能又快又好地走出農業結構調整的怪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 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