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都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在于西部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在于近3億西部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西部農村人力資源數量龐大,但與國內發達地區農村相比,在人力資源質量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本研究在從西部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教育經費投入等方面差距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調研,從教育投入、教學條件、師資隊伍、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等方面透析了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
[關鍵詞]西部農村;人力資源;差距;成因
[中田分類號]F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02-7408(2006)08-0067--03
西部地區12省市區的農村人口大約有2.82億,占西部總人口總數的78.4呢。Il經濟不發達或欠發達是西部廣大農村社會經濟的一個典型特征。西部農村經濟的不發達嚴重影響著西部乃至全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但是西部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是制約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進度和深度、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只有通過加大對西部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力度,改善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源狀況,提高西部農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質,才能實現西部農業發展、農村脫貧、農民增收,促進整個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
與國內其他發達地區如北京等四省市的農村相比,西部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上。同時,西部農村人口的職業素質也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一、西部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差距
(一)“兩基”教育取得長足發展,但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與發達省區仍存在差距。近五年來,以提高受教育者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的各項教育事業在西部地區農村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如高中教育發展迅速,在校生由1998年的552萬人發展到770萬人左右,毛入學率達35.5%左右;到2003年,西部農村地區的“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81%,比1998年提高了24%,平均每年增長4.8%。q從1叨9年到2003年,每百勞動力各教育階段受教育人數中,寧夏的高中及中專人數、內蒙古的大專人數分別增長了2.28和0.46人;西藏的小學人數、新疆的初中人數分別是5.89和5.54人。其中“兩基”教育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教育取得的成就尤為突出,其在此期間獲得了一個長足的發展。
國際上通常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某一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指的是“人口所受正規教育年限總和從口總數”。根據這一指標,結合我國對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劃分,人們一般以人口文化素質指數來表征人口受教育年限,計算公式如下:
C=(Uy1+Hy2+My3+Ly4+Zy5)/(U+H+M+L+Z)……(1)
在該公式中,U、H、M、L,Z分別表示每百農村勞動力中文盲與半文肓、小學、初中、高中(含中專)、大學(含大專)的人數;y1、y2、……分別表示文盲與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受教育年限數。
下面,通過查看1999年和2003年西部12省市區和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四省市每百農村勞動力中各教育階段人數,測算出了西部各省市區與北京等四省市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表1)從中可以看出西部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19四年到2003年的五年時間里,西部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受教育年限)除西藏外,其他省份普遍均有明顯的增長,西部平均增長了0.39年;增長最高的是青海省,達到了1.88年;增長最小的是西藏,僅增長了0.1年。這說明西部地區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確實推動了西部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的提高。同時,將西部12省市區與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四省市比較發現,從1999年2003年的五年時間里,西部各省市區的平均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指數只增加了0.39,2003年仍只有6.16,仍然低于2000年時全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指數7.1;雖然西部的增長額稍高于北京等四省市,但西部各省市區的平均值與北京等四省市的平均值差距只縮小了0.08年,可見五年的發展效果之慢,也可見發展西部農村教育、提高西部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任務之艱巨。
(二)西部農村人口的職業素質與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需求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在2005年進行的中國青年農民調查中共獲得了836個西部樣本。對836位青年農民目前急需學習的內容進行了調研,其中有37.9%的農民認為他們急需學習的內容是實用職業技術。同時還有19.3%的青年農民認為他們急需學習的內容是農業科學技術。由此可見,農民職業技術的缺乏制約了農民選擇從事職業的能力,進而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另外由于西部農村人口職業素質的差距,使得西部農民難以參與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將強化農村產業支撐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但是目前西部農村人口職業素質的低下,一方面,使得一部分外出務工農民只能從事技術成分含量很低、生產條件惡劣、待遇低下的工作,很難改變農民收入低下的現狀;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民沒有掌握適宜的農業科學技術,使得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同時,農民職業技能的單一制約了農民發展非農產業,這也阻礙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二、造成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經費雖有明顯增加,但投入仍嚴重不足;教學條件得到逐步改善,但教學設施及條件仍然較差。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對西部教育十分重視,對西部教育的投入明顯增加。從教育經費總收入的增加,可以看出此點。從1993年到2002年,西部教育經費總收入由609億元增加到1194億元,增加了近一倍,其中財玫性教育經費收入由465億元提高到826億元。同一時期,僅國債向西部教育投入資金就達62億元。Iq地方財政對教育的支持也不斷增加。
雖然國家和西部各省市區對西部農村教育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經費,但教育經費的投入依然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北京等發達地區相比較,西部省市區教育經費投入處于較低的水平。從表2看出,西部12個省市區與北京等四省市的教育經費總投入相差254.46942億元,前者僅為后者的79.73%,這一差距的形成一方面來源于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差距,另一方面還來源于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經費總投入的差距。從表2可以看出,2000年中央向西部12省市區的教育經費總投入是790469.8萬元,中央向北京等四省市的教育經費總投入是1~82.8萬元,西部12省市區僅僅相當于北京等四省市的一半;同時,還可以看出,2000年西部12省市區地方教育經費投入的總和是6141036.6萬元,北京等四省市地方教育經費投入的總和是7叮8424.3萬元,西部12省市區和北京等四省市相差937387.7萬元,西部地方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遠遠低于東部。
另一方面西部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與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由于西部農村長期以來經濟就比較落后,投入到教育中的經費非常有限,因此各種基礎的教學條件就顯得很差。西部大開發以采,國家和地方政府是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資金,但對于廣大西部農村的眾多學校采說,也只能是杯水車薪。不可否認,一些學校在得到政府資金的支持下,教學條件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它們畢竟是少數和幸運的,絕大多數學校仍未有多大改善。如我們在2004年調研甘肅省定西市時發現,當年漳縣和岷縣兩縣校舍改善建設方面已確定的資金來源分別為3830萬元和504萬元,而兩縣校舍建設資金需求分別是4458萬元(新建校舍資金需求3310萬元、危房改造資金需求1148萬元)和10332萬元(新建校舍資金需求M95萬元、危房改造資金需求1837萬元),資金缺口628萬元和4558萬元。由此可知,要從根本上來改善西部農村教育的教學條件,必須投入更多的資金。
教育經費的短缺對西部農村教育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導致教學條件的破敝和落后。校舍破舊、設施簡陋、場地不足、儀器設備短缺等是西部地區農村各級各類學校存在的普遍現象。在西部農村的中小學,普遍存在著危房,有的地方甚至所有的房子都是危房。較高的危房率是西部農村中小校教學條件差的一個甚為顯著的特征。筆者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調查時走訪過的3所中學和4所小學中,危房率平均占到5帆,其中兩所小學的教室和宿舍都是危房,危房率達到了100%。黑燕鄉陽坡小學僅有兩座土墻壘成的、已經維持多年、各有40平方米大小的房子,而且這兩座房子的外墻還用三根木柱支撐著。同樣的現象在定西市的漳縣和岷縣以及貴州省也有存在。
(二)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改善,教學質量逐步提高,但中小學師資隊伍結構亟待改善。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得到改善和加強,專職教師的數量、負擔的學生數和學歷合格率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從1998年到2002年,西部農村小學的專職教師數由1147347人增加到1178511人,增長了23%;農村初中的專職教師數由419920人增加到452992人,增長了7,m。隨著專職教師數量的增加,從2000年到2002年,農村小學每位教師負擔的學生數、普通中學每位教師負擔的學生數分別由25。03人下降到23.79人、19.7從下降到19.65人。同時,西部農村中普通小學、初中、高中的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由1998年的90.7%、79.8%和58.8%提高到了2002年的9l%、90%和68.6%,職業高中、普通中專專職教師學歷合格事由1998年的加.9嚦和67.2%提高到了2002年的朽‘3%和75.3%,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小學教師和本科以上學歷的初中教師比例也穩步上升。
但是同全國水平相比,西部中小學師資隊伍在在職教師學歷合格率低、合格教師及代課教師數量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從表3可以看出,陜西、青海、寧夏和新疆4省區無論是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教師的學歷平均合格率方面都有明顯的差距。尤其是高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西部四省為跖,66,比全國合格宰低9.3%;
(三)基礎教育課程設置雖日臻完善,但仍難以滿足現實需求。西部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的主途徑來自于他們所受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主要體現在其課程設置上。目前,西部農村多數中小學的課程是依照城市中小學的課程設置的,以升學考試科目為主干課程,沒有培養學生在農村生活所需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能的課程,沒有學生畢業后從事農業和非農職業工作所需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訓練,缺乏其本身應有的農村和地域特色。究其原因,就是僅僅把升學、進城發展等當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視了西部地區農村初中畢業生的50%~65%、高中畢業生的50%需要離開學校回到農村,并有可能終身在農村生活和勞動的事實。
(四)農民職業教育巳初步形成體系,但與社會需求仍有差距。近年來,國家、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針對西部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大了對其及與其相關的各方面的投入。西部各省市區結合本區域的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農民職業教育活動來滿足農民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需求。但是,由于西部農村剩余勞動力太多,需要就地提高和進行轉崗培訓的農民數量大大超過了目前的教育和培訓系統的容納能力。同時,本應承擔享受教育者傳授職業技能的職業學校和各種培訓機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并未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一方面它們目前所設的專業和所教的課程已經老化,不能適應現在生產和生活而受教育者急需的一些技能,如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奶牛養殖技術、烹飪技藝、車輛駕駛、電腦的運用和維修等,他們卻很少能提供,甚至本身就沒有進行這方面教育和培訓的能力。另一方面,目前對于面向農村的職業學校的監管制度還沒有完善,部分學校只顧著招生,而教學設施相當落后,難以滿足農村職業教育的需求。我們在陜西省商洛市調查時,曾經了解到一部分職業學校由于設備及師資狀況的制約,所開設的課程既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同時已經開設的專業如電焊專業由于電焊設備的短缺,不能保障學員的實習時間。
三、促進西部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提高的對策
(一) 拓寬西部農村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加強教育資金監管力度。從均衡發展的角度講,首先,中央財政在今后轉移支付中應該給西部教育以更加高度的重視,提高對西部教育經費投入在全國教育經費投入中的比例,進一步加大對西部教育事業的資金支持,將更多的教育經費投入到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農村,以促進西部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和跟上全國的發展水平。其次,國家和西部各省應該鼓勵社會力量在西部農村辦學,積極地引導社會慈善機構捐資西部教育事業。最后,各省應加強的教育經費的使用和監管力度,確保專款專用,促進農村教學條件和教師待遇的不斷改善。
(二)采取多元化的措施,促進西部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素質的提高。首先,西部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素質的提高需要從調整師資結構方面人手,減少農村“代課教師’數量。建立新畢業大中專師范畢業生先下鄉支教三到五年的制度,引導高素質教師投身西部農村教育,滿足農村對高素質專職教師的需求。建立區域.內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促進城市和農村教育的協調發展。其次,通過對現有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定期培訓,以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定期分批選拔組織農村中小學教師到城鎮中小學參觀,和城鎮中小學的教師交流教學經驗。選拔一部分優秀“民轉公教師”和“代課教師’在師范學校接受一定期限的培訓。
(三)豐富中小學教學內容,提高農村畢業生的職業素質。弱化升學率對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影響,將教學目標從提高升學率轉到為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質上來。在加強文化課教學的同時,根據當地經濟的發展和區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設種植、養殖及農產品加工等課程,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對即將返鄉的畢業生進行短期實用技術培訓,使其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
(四) 積極引導社會力量開辦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規范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管理。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職業教育機構,推動企業、由個人創辦職業教育機構,使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民職業教育上,擴大農民職業教育的規模,滿足農民接受教育的強烈需求。同時,給職業學校更大的自主權,使其可以根據社會需求設置專業和課程,讓職業教育的內容既符合社會的需求也符合農民的需求。另外,應該對已經開辦和申請開辦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進行嚴格的審查,確保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質量,確保農村學員能夠熱練掌握實用職業技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 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