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河南,當你走進古代遺址、博物館時,就會聽到過去鮮有耳聞“工業遺產”的概念,你會發現:工業遺產,一座亟待整理、保護和開發的“富礦”。
文物大省的遺憾
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技術、審美啟智和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工廠車間、磨坊、礦山和機械,以及相關的加工冶煉場地、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
說起工業遺產的保護,河南津津樂道的還是一批古代手工業作坊遺址,如冶銅、冶鐵、瓷窯和采礦遺址等,像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清涼寺汝官窯遺址、鈞臺鈞窯(鈞官窯)遺址、酒店冶鐵遺址等5處手工業遺址已經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畈冶鐵遺址等24處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工業遺產反映了當時中原地區甚至全國的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如河南地區的冶銅歷史可以上溯到龍山文化時期,冶鐵業發端于春秋,到戰國就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特別是在鞏義市鐵生溝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含煤、粘土、石英砂粒的黑色耐火材料,是煉爐材料的一次革命。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址,是我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質量最好的唐三彩制作窯址,遠銷世界各地,而北宋時期的瓷器制造業,河南更是在全國處于領先的地位。
但這些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工業遺產。與其他文化古跡遺址相比,河南對近現代工業和建國以后的工業遺存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許多工業城市的產業為國民經濟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一直未納入重視的視野。
社會文明的歷史見證
由于保護不力,河南擁有的一大批有價值的近現代工業遺存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曾經先后被段祺瑞、吳佩孚、張學良、馮玉祥、蔣介石等人控制的鞏義市孝義兵工廠,記錄了那段軍閥混戰、戰火紛飛的歷史,但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10多間大鐵房、一座水塔和兩座煙囪。
由英國人開辦的焦作英福公司,1902年5月在河南焦作建成“澤煤盛礦廠”,其資本額僅次于開灤煤礦,礦廠的投建使焦作成為河南最早供自來水的城市、最早使用電燈的城市、最早使用電影放映機的城市。雖然目前焦作市還保存有英福公司部分“澤煤盛礦廠”的井架、英福公司醫院舊址和總辦事處舊址,但已是殘破不堪。
長期以來,人們對工業的文化內涵沒有認識,文物保護的理念相對落后。事實上,每項工業遺產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最高發展水平,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凝結著社會經濟、產業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歷史信息。有些工業遺產,甚至代表了一個城市最基本的東西,見證著城市發展的歷史。
一些文物專家也指出,昔日曾經興旺的加工制造、水陸運輸和倉儲等多種產業形態,雖然當年的輝煌不再,但它們是城市產生、發展和形態演變的主要見證者,作為全社會的寶貴工業文明遺產,不應當被新的建設和發展所淹沒。
“亡羊補牢”未為遲
“4·18國際古跡遺址日”前夕,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洛陽市考察工作時,專程走訪了中國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和洛陽銅加工集團責任有限公司。
洛陽是我國解放初期的重工業基地,“一五”期間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工業項目中,洛陽就有7個。洛陽拖拉機、洛陽銅加工、洛陽軸承、洛陽礦山機械等老牌名廠,至今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生產出我國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的中國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看到蘇式的大門、廠房依然如故,特別是當年蘇聯援建的總裝車間至今仍在使用,單霽翔特別高興。他說,洛陽保存著豐富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工業遺產,應當在我國工業遺產保護方面成為典范。
“4·18國際古跡遺址日”提高了公眾對世界遺產多樣性、不可再生性的認識,河南省文物局表示,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有利于為后世留下過去曾經有過的承托經濟發展、社會成就和工程科技歷程的形象記錄,他們將進一步提高對工業遺產的認識,加強對工業遺產的科學研究,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工業遺產。
(編輯/楊鐵軍)
鏈接
河南古代工業遺產
從目前發現的文化遺存來看,河南古代工業遺產比較豐富,主要類型有:冶銅遺址、冶鐵遺址、瓷窯遺址、采礦遺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發現的有色金屬遺物、金屬器物窖藏、礦冶遺址就達45處,發現鐵金屬礦冶遺址61處,其他瓷窯遺址、唐三彩窯址、采礦遺址也比較多,許多古城中遺址中還包含有手工業作坊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