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為患,根在泥沙。經年累月的泥沙淤積,使黃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并對兩岸造成深重災難,幾乎皆源于此。沙龍不縛,黃河難安。有專家指出,“治黃離開了治沙將后患無窮”。
新中國成立后,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批批水利專家和治黃科研工作者,以科學求實的精神,竭力探索,向黃河泥沙淤積這一“頑癥”發起沖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步深化了對黃河泥沙問題的認識,并將治理的“準星”瞄向了黃土高原多沙粗沙區。這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升華過程,也是一個孜孜以求、不斷進取的過程。
在這片黃土地上,先輩們付出了無數的心血、汗水乃至生命,新時期的青年才俊們更是不甘落后,在水保戰線上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聰明才智……
綏德:令人敬佩的水保團隊
最早知道綏德是由于陜北那句著名的“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直到走進綏德,走進綏德水保示范區——韭園溝,才知道這句話所言不虛,綏德的漢子的確不一般。
韭園溝流域位于陜西省綏德縣城北5公里處,是無定河中游左岸的一條支溝,流域面積70.7平方公里。流域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土地貧瘠,不僅制約了當地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還成了下游防洪的嚴重隱患。
為了探索該地區水土保持治理途徑及措施,1953年黃委綏德水保科學試驗站(下稱水保站)將該流域選為試驗研究基地,開始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試驗研究。50多年來,在當地群眾的幫助和支持下,研究人員在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進行了多方面的專題試驗和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發展當地生產,改善群眾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韭園溝也因此成為全國十大樣板之一。
在韭園溝流域內的蒲家洼村口,一排排窯洞炊煙裊裊,一座座山梁桃紅梨白,登高望去,眼前豁然一亮:所有的山巒都修成了梯田,像玉帶纏繞,片片相連,一眼望去,無邊無垠,場景之壯美,氣勢之宏大,使人不禁嘆服。看著眼前的一切,誰能想到,過去的蒲家洼村,窮山惡水,溝壑縱橫,坡面沒有任何治理措施,農民都得靠天吃飯。
韭園溝流域內的吳家畔村,過去荒山禿嶺,黃沙蔽日,旱澇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惡劣。村里許多小伙子娶不到媳婦,還有人被迫出去討飯。從1955年開始,黃委水保站在此搞了不少實驗研究,其中最有影響的成果是引進新品種土豆(辛克6號)。當時有一首歌的歌詞寫道“歌唱一二三,經驗來自吳家畔,山藥包蛋蛋,群眾生活大發展,一戶一畝都種好,畝畝產量要上千……”因為這種土豆品種好,產量高,在整個陜北地區很快得到推廣。在黃委水保站的幫助指導下,該村干部和群眾滿腔熱情植樹造林治山治水,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把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變成一個富饒秀美的村莊。
韭園溝僅僅是綏德局的一個示范區,他們還建有好幾個類似的示范基地。幾十年來,為了這些示范基地,一代代的水保人付出了巨大的艱辛與努力……
由于上大學時選修了農林專業的相關課程,畢業后,劉小軍被分到了水保戰線上。1999年,他參與了韭園溝示范區的苗木中心建設。
苗木中心建設初期,買苗、種苗等活全靠他們自己干。有一次,劉小軍和幾個同事開車到米脂拉樹苗。由于苗木中心等著樹苗急用,他們就多裝了一些,沒想到回來的路上卻出了事。當時,一輛車從后面開過來要超車,司機為了讓車趕快打了方向,而車上裝的樹苗太多,汽車頭重腳輕,側翻在路邊了。雖然萬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他們卻再也不敢大意了。
為了使當地盡快綠起來,每年的春秋季節,作為綠化負責人,孫光明總是每天早上4:30起床忙到晚上8:00收工。工人休息時他卻仍在忙著檢查、安排澆水工作。5年下來,他們硬是在荒坡中開出了一片綠洲,累計植樹13萬多株,樹木長勢喜人。
由于疲勞過度,2006年4月12日,孫光明休克在工地樹林中,頭部多處受傷,送到醫院后,僅面部的三處傷口就縫了19針。領導、同事們叫他安心住院治療,但他堅持住了兩天后,就偷偷辦理了出院手續,帶著傷痛又回到了工地。不能動手干活,他就每天站在山頭指揮大家干,一站就是14個小時……
在示范區建設中,這樣的感人事跡不勝枚舉。如第一個進駐苗木基地的老工人趙和榮、心臟病連續發作也不肯離開工地的馬光亮、積勞成疾患了肝病的劉立斌、汽車司機“王師傅”、復員軍人“賈縣長”,還有馬軍利、于建軍等等。他們也許一生中永遠也做不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業,但他們就像鮮花下面的綠葉,同樣不可或缺……
西峰:水保站的多面手劉斌
告別了令人贊嘆的韭園溝和讓人感動的綏德水保人,然后過米脂、經榆林,沿著榆林局種下的沙棘圍繞的我國西部地區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我們來到了黃河水保戰線的另一重鎮——西峰。
說起西峰局的年輕人、黃委勞模劉斌,大家都對他交口稱贊。
和劉斌長談,是在晚飯后。面前的劉斌高高大大,一身帥氣,眼神和善中透著執著。
今年39歲的劉斌,已經是一位高級工程師。作為西峰局的業務科科長和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他帶領科研工作者潛心搞項目,曾使單位獲得黃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殊榮。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位水保戰線上的年輕高工也曾經走過一段人生的彎路。
劉斌1990年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老家的一個鄉做了團委書記,后又做計生專干,再后來被調到了縣人勞局做了一名職員。大學時學的是自然地理專業,一心想搞地理、環保和水保工作的劉斌,看不到自己的前途,過得非常苦悶。
畢業第二年,劉斌大學時的老師寫信問他的情況。他向老師訴說了自己的苦惱。在老師的幫助下,劉斌來到了西峰水保站。終于能做自己喜歡的水保事業了,但劉斌卻高興不起來。當時,站里管理比較混亂,加上單位業務少,很多年輕人總是上班時到單位簽個到就出去閑逛或者到大門口打臺球去了。劉斌也覺得無事可做,便也和其他一些人一樣簽到后就騎上自行車出去了,一個人四處閑逛。直到有一天,劉斌覺得自己還這么年輕,這樣混下去一生就荒廢了,就回到了單位,和另外一個同事開始了城市供水可行性論證研究項目。
這段時間的研究、學習、積累,為劉斌以后取得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夯實了基礎。
在項目研究中,循規蹈矩本很輕松,但他不囿于已有的結論,對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及時向項目負責人請教,并多方搜集資料,查閱大量書籍,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印證理論,大膽地對以前的一些研究方法提出質疑和改進,找到了更好的研究方法。
2002年底,劉斌回西峰局擔任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后,在單位信息化建設上,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網絡知識,設計完成了該局的宣傳主頁。此后,他又不斷吸取經驗,先后四次進行改版,使單位網站的點擊率節節攀升。同時,他根據工作需要并結合實際,設計完成了西峰局辦公自動化系統,使機關辦公真正進入了無紙化時代。
2004年,“模型黃土高原”實體模型建設成為西峰局的頭等重要的工作。劉斌和同事一起奮戰在南小河溝流域,負責完成“典型小流域原型觀測實施方案”、“模型黃土高原實體小流域建設總體方案”,制作了南小河溝數字地圖,并針對現狀,首次提出在高塬溝壑區的南小河溝利用超短波實施流域的降雨、徑流等觀測資料的實時自動化傳輸。
走上業務管理科科長崗位后,在局領導的支持下,劉斌主持制訂和完善了一些規章制度,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庫和數據庫。他們還實行內部低職高聘,在科研中大膽推行項目管理和并行工程,按市場配置資源,進行項目組合,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組合,并積極爭取和貯備后續項目,確保項目研究的可持續性。
劉斌認為,培養剛參加工作人員與搞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一樣的重要,他對自己培養起來的幾個新人還是非常滿意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的張西寧,理論基礎扎實,事業心強,是劉斌的得意弟子,經過幾年的實踐鍛煉,已成為網絡建設、工程制圖的骨干。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培養和造就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時,劉斌尤為注意培養他們的科研精神、作風和方法,啟發他們要有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堅強毅力,要養成認真、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劉斌說,一個努力進步的水土保持科研單位必然要不斷地尋找新的或更為準確的理論為技術依托點,只有這樣,水保科研才能更好地轉化為實際,水保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的實現奠定基礎。
歲月更迭,腳步匆匆,我們相信,劉斌那份奉獻的赤誠將依然如故。
天水:管理、科研均在行的雷啟祥
車出慶陽,沿著312國道一路向西,沿途又參觀了平涼市涇川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我國北方唯一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田家溝水保生態風景名勝區后,我們到達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天水。
黃委天水水保站創建于1942年,是我國建立最早的水土保持科研機構。60余年來,該站涌現出了許多卓有成就的水保專家,如中國水土保持事業的開拓者傅煥光、我國現代水保科學奠基人之一任承統、事跡列入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名人錄的葉培忠等等。該站在水土保持科研、治理、規劃等方面開展了1400多個試驗課題和技術開發項目,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推廣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他們先后培育了聞名全國的天水呂二溝、武山鄧家堡、秦安王窯等水保示范點和龍王溝、梁家坪、羅峪溝等實驗開發基地。20世紀90年代他們參與實施的黃河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區,已成為新時期城郊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樣板。
有悠久的建站歷史,有成績卓著的水保前輩,如今的天水站更是人才輩出。雷啟祥就是近年來較為突出的水保人之一。
今年43歲的雷啟祥瘦高個,歷經風霜的臉上,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閃爍著嚴謹、坦誠和睿智。
1988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雷啟祥被分配到黃委天水水保站工作,擔任基礎研究室主任和第二黨支部書記。1992年,雷啟祥到龍王溝試驗場任副主任,面臨著基礎設施老化、生產經營落后、人員思想狀況參差不齊的現狀。他決定從機制改革入手,以改革促發展。于是,雷啟祥率領班子成員一方面干好本職工作,一面開展調查研究,耐心細致地做著職工的思想工作。
隨著黃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區的立項,龍王溝基地也被列為示范區的中心苗圃,不但要為示范區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優質苗木,而且要加大經營創收。針對這些新情況,雷啟祥率先提出對基地工程項目及苗圃管護實行企業化管理,并率領大伙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規章制度。
在基地建設初期,他們還沒有汽車等較大的運輸工具,雷啟祥就帶領大伙用自行車一趟一趟把樹苗運到基地。這中間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春天里,風一起,沙土飛揚,吹得人睜不開眼睛,他們就埋著頭、弓著身子往前走。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雷啟祥常常在工地上一泡就是幾天幾夜。
在搞好管理工作的同時,雷啟祥更重視的還是自己喜愛的水土保持科研事業。在這方面,他更執著,熱情也更高。用同事的話說就是“雷啟祥是個工作狂,干起活來不要命”。
2000年,當得知國家“973”項目組在天水征集當地優良植物種子隨同神州3號飛船遨游太空的消息后,他積極聯系,請求該項目負責人將“水土保持優良植物引進”課題篩選的4種優良牧草品種搭載上了飛船,從而實現了水土保持牧草植物太空輻射育種的歷史性突破。
經過3年的太空輻射選育試驗,雷啟祥他們已經篩選出了5個太空育種優良牧草新品系和兩個沙棘新品系,并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他主持完成的兩項植物課題科研成果在黃河流域藉河示范區推廣5000畝以上,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從事水土保持和植物科學研究的人往往遠在深山無人知。與土地和植物打了18年交道的雷啟祥也不例外。他說:“我選擇水土保持事業的同時,也就選擇了甘于寂寞和樂于奉獻的人生。”每年的3月到10月,雷啟祥都要到10余個試驗地輪流蹲點,觀測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2002年,為了培育的9種牧草的植物草層測定及太空植物良種優選,他晝夜呆在試驗地上,曾連續7天中午在烈日下一蹲就是3個多小時,進行試驗的觀測記錄工作。
由于試驗均在野外進行,雷啟祥經常要蹲點,回到家里還經常加班加點工作,照顧孩子上學及沉重的家務全落在了下崗在家且身患高血壓的妻子身上。時間一長,妻子難免有些怨言,但每當他風塵仆仆地從外面回來,看著他那憔悴的面容和疲憊的眼神,妻子又心疼了,只好把滿腹委屈化作一聲無奈的長嘆和兩行凄楚的淚水。
一家人的經濟來源僅靠雷啟祥一個人的工資,困難是可想而知的。2002年,工會在研究確定困難職工家庭對象時,考慮到他的實際情況,將他也列為困難戶之一進行補貼,但雷啟祥卻拒絕了,他要求工會把指標讓給另一名和他家庭情況差不多的工人。
雷啟祥在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特別是近年來,很多技術人員都積極地去搞方案、規劃、監理等經濟效益相對好得多的工作,雷啟祥仍堅持去完成《水土保持優良植物繁育與推廣》的課題任務。“即使最后只剩下我一個人在搞,我也不會放棄這項工作。”雷啟祥說。
說到家庭,雷啟祥有點黯然。由于忙于工作,他疏忽了對兒子的教育。已經15歲的兒子上高中了,但成績卻一塌糊涂。為此,雷啟祥對兒子懷著深深的愧疚,也為兒子的前途發愁。
在雷啟祥的帶領下,他所在的龍王溝試驗基地被評為全國設計綠化先進集體和黃委先進集體,他本人也在2005年先后被評為黃委勞動模范和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個人。
面對成績,雷啟祥仍是一臉的平靜,他說,要完成黃委提出的構筑黃河粗沙泥沙第一道防線的任務,基層水保工作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站在新的起跑線上,他只有向著更高的目標繼續奮進……
(徐立青、王志雄等人對此文亦有貢獻,謹表感謝。)
(見習編輯/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