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堵車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日益常態化時,堵車所帶給人們的負面效應也愈發明顯形成城市擁堵,導致時間成本增加,影響了人們出行速度,打亂了原來的生活秩序。于是,怨聲載道,對汽車的抱怨越來越多。
不過仔細地研究堵車現象,會發現它并不是現代文明的副產品,在古代也有堵車現象。戰國時期,齊桓公變法成功,齊國成中原首富之區,于是“臨淄之途,車擊轂,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這便是堵車的證據。
同樣,堵車也不是中國的特有現象。在國外也經常有堵車的現象見諸報端,甚至比國內堵的時間更長,堵的車輛更多。只是有些老外面對堵車的心態要平和一些:在歐洲的公路上,更見過被堵在路上的開車人,悠閑地在方向盤后面看書。

冷靜地分析堵車現象,就會發現堵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另一個佐證。在物質極度困乏的年代絕對不會見到堵車現象。當然如何科學地解決堵車現象是現代城市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堵車”帶來新思維
堵車現象也推動了社會文明進步。當堵車成為一種常見現象時,說明汽車已經成為一種普通的交通工具,并得以在廣大消費者之間大規模使用,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專利。同時也說明我們的城市交通系統方面已經發展滯后,不能適應當前汽車快速普及的需求。
近些年,濟南市政府為保證市民正常出行和工作,在改善現有交通系統上下了不少工夫,投入也相當巨大,有數據顯示,為減少公路塞車,濟南市政府每年投入在交通系統上的資金接近1000億元。基本實現了城市交通系統的無縫隙規劃。不僅堵車和交通事故的損失明顯下降,而且還有非常意外的收益。有數據表明,公路建設每投入10億元,就可創造4.2萬個就業機會,而每投入1元,可創造5.7元的經濟效益。
有相關專家根據濟南的具體情況做過相關的測算,在濟南每拓寬改造一條5公里長的公路,解決了這條路上的交通擁堵問題,至少能夠帶來1500萬元的效益,而新造的公路所帶來的效益將會更高,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不堵車,從每米路上我們能夠多賺上3000元。
現在濟南的汽車比原來多出很多,但是交通卻比原來順暢多了,堵車現象越來越少。原來從濟南東北角的祝甸到濟南大學,無論是乘坐公交還是自駕車都要走上兩個小時的時間。而自從花園路、經一路全線貫通,201路大站快車開通之后,最多1個小時的時間,而自駕車不過半個多小時。
而在北京、上海、美國紐約等大城市,為解決堵車現象,政府還投巨資修建城市地鐵公交,快速公交車道等公交系統,它們讓城市公交變得更加快捷和方便。
新建道路和公交設施科學規劃,不僅方便了市民出行,美化了城市,同時,解決堵車的過程也增加了政府和市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無論是經一路和經十路等路段的開工建設,還是城市公交快線的投入運營,相關部門都舉行了大量的聽證會,傾聽市民的呼聲和意見,真正體現了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符合以“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思想。
“堵車”催生新經濟
按照堵車經濟學的觀點,治理堵車現象的根本思想不是限制私家車的發展,而是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城市公交系統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實現“由堵到暢”的轉變。而在轉變過程中實現我們城市部門執政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堵車是與現代文明相克相生的必然現象,由此還催生了一大批相關行業。其中主要為城市有車族量身定做的交通廣播成為傳統廣播媒體新的利潤增長點。
同城快遞也是堵車現象催生出來的又一新生行業。堵車現象大大增加了時間與交通成本,有人做過統計,以現在的油價計算,每踩一次剎車就會耗費掉2-3毛錢的汽油錢。而在堵車情況下,每前進1公里大約要踩剎車20次左右。這樣算來,5元錢就這樣在不經意間被踩掉了。同城快遞公司會根據客戶需求和城市道路交通狀況作出統籌安排,遍布各區域的網點聯動快速將物品送達目的地,大大提高辦公效率和節約社會資源。目前在濟南,這樣的同城快遞公司已經有近百家。
同時,堵車現象還催生了堵車外賣、停車位、堵車廣告位等相關領域和行業的產生。因此說“堵車”可以促進社會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堵車”樹立新文明
我們現在承受不了堵車的現狀,一是因為生活節奏加快了,二是整體生活質量提高了,此外心態不好,大量搶行違章,也加劇了擁堵。大街上常常見到,一輛左轉車搶行加塞兒,占去整整一條直行車道;而一輛直行大公共又從右轉車道直行,堵塞多少車輛,造成大量道路資源浪費。跨越欄桿、闖紅燈橫穿馬路等違規現象都能引起堵車的發生。
搶行違章還易造成事故,僅僅一個小的刮蹭、追尾,也會造成幾十分鐘的堵塞,更不用說大的交通事故。德國世界杯期間,從市中心到鄉村,從高速到便道,每天乘車四五個小時,很少見到交通事故。而在一些國內城市,可能每天都會目睹幾起追尾。為什么呢?
因為市民的交通意識還不夠規范,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說,解決堵車現象單純地靠改善城市交通系統還不夠,還必須加強市民的安全行車意識。如果每個開車人都能夠保持好心態,照章行車,減少交通事故,在現有的道路資源下,堵車狀況也可以大大緩解。
(作者為北京世紀經綸營銷企劃公司總經理、財經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