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交通學院始建于1956年,2000年由交通部劃轉山東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組建山東交通學院,面向全國招生,以實施本科教育為主。學校堅持“立足交通、突出特色、強化素能”的辦學方針,現已成為一所以工學學科為主,以交通類專業為骨干,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學校。
山東交通學院為兩地三址(兩地:濟南、威海,三址:校本部、長清校區、威海校區)辦學,占地面積2800畝。目前,共有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5000余人,在職教職工1100余人,專任教師700余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200余人,專任教師中博士25人,碩士26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10名,省部級優秀教師19名。學校具有留學生招生資格和中外合作辦學資質。學校圖書館是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知識網絡)一級站點,建成了超星數字圖書館鏡像站,藏書120萬冊。學校固定資產總值3.7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7000余萬元。
學校設有汽車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工程機械系、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經濟系、外語系、人文科學系、數理系、北方國際學院、海運學院、成人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14個院系和社會科學教學部、體育教學部、現代教育中心等教學單位。開設車輛工程,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物流管理、土木工程、測繪工程,輪機工程、航海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英語、金融學,市場營銷等63個本專科專業,專業設置涵蓋工、理、管、經、法、文6大學科門類。學校還是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之一。
學校努力營造良好的工程環境,目前建有70余個實驗室,其中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4個——汽車結構與測試實驗室、道路工程實驗室、電子信息與智能交通實驗室、現代制造技術實驗室,交通部重點建設實驗室2個——汽車故障測試診斷實驗室、工程機械電液控制實驗室,校級重點實驗室6個——機動車實驗中心、ITS(智能交通系統)實驗室、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工程機械實驗中心、電氣電子實驗中心,基礎實驗中心,其中機動車實驗中心是國家級計量認證合格單位,具有面向社會開展汽車和發動機檢測測試的資格,ITS實驗室包括交通安全與監控系統(TMS)、物流信息系統(LT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居國內領先水平。

學校還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現有多家科研機構,成為交通應用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在汽車及發動機應用技術、機動車綜合測試技術、公路與橋梁的規劃設計、專用車設計與改裝、現代物流技術等研究領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能夠承擔處于學科前沿,對交通科技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項目。自1990年來,學校共計完成省、部級等科研項目80余項、橫向課題11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余項、廳級(市級)科技獎勵3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47項,90%以上轉化到企業進行生產,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還十分注重理論研究,近年來,教師在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0余篇,《EI》、《ISTP》收錄多篇,出版教材和專著200余部,《山東交通學院學報》是具有國際刊號并榮獲《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的學術性期刊。
山東交通學院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辦學思想,以“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為校訓,以“嚴,尊,勤、全”為校風,構建了“素能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大平臺、小模塊”的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主干專業就業率達到100%,平均一次性就業率達到75%以上,居同類院校前列。建校50年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畢業生50000余名,并為交通行業培訓各種管理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40000余名。他們以堅實的專業理論和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成為交通戰線上的業務技術和管理骨干。
與時俱進,再鑄輝煌。山東交通學院已描繪出新的發展構架和宏偉藍圖,全面實施“辟徑創業,跨越發展”的發展戰略和“3321”工程,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