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給廣大農村居民進城游玩提供了方便。
中國有句俗語,叫“要想富,先修路”,是說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和交通狀況有很大關聯。城市交通和經濟發展更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沒有城市交通的發展與延伸,就不可能有區域經濟一體化,就不可能有城鄉融合。
縱觀近幾年省會城市濟南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面貌,可以用“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來形容。而城市交通網對濟南城市的發展促進作用更是顯而易見。

道路延伸壯大旅游產業
城市交通事業的發展,也為旅游業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現在濟南自駕游已經成為濟南市民最重要的旅游方式之一。普通市民利用周末時間駕車出游,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生活,繁榮了假日經濟,而且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交通的改善不僅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外出旅行,而且為外地游客到濟南游玩提供了可能。
2006年,國家旅游局將全國旅游主題定為“2006中國鄉村游”,為積極響應國家旅游局的號召,2006年4月8日上午,“濟南鄉村游”開游儀式在槲樹灣風景區隆重舉行。
隨著濟南旅游路等重要路段的通車,濟南近郊“農家樂”的發展已頗具規模,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農村生活體驗游正在成為都市人群休閑消費的新時尚,包括長清張夏杏花游、武家莊金秋柿子節、章丘朱家峪等都成為鄉村旅游的新亮點。
隨著城市主要干道觸角的延伸,濟南逐漸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三小時生活圈。西到有“江北水城”之稱的聊城、南到五岳之首的泰山、北到滔滔黃河、東到聊齋故地淄川都成為濟南市民出游的熱點景區。
不僅如此,隨著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濟南人下午下了班到青島去看“海上生明月”,青島人下午下了班來濟南大明湖看“匯波晚照”,也即將變成現實。在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后,把時間控制在兩個多小時,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方便。
膠濟線電氣化改造,鐵路部門還很看重的一件事是,為2008年奧運會成功舉辦創造條件。據國際奧委會顧問鮑勃·埃費斯通先生估計,在規模上,青島奧帆賽相當于在青島同時舉辦9個世界帆船冠軍賽。2008北京奧運會將有20萬名正式注冊人員到會,其中有超過1萬正式注冊人員來到青島,屆時還有大量觀眾來青島,而快速的膠濟線運輸將為山東省內外的人員、物資運輸提供極大便利。

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給廣大農村居民進城游玩提供了方便。2004年濟南經十路的順利通車,不僅成了濟南的樣板路段,連通長清、章丘的城市快車,成為長清、章丘居民進入濟南的首選交通工具。不少農村居民會利用農閑時節到濟南觀光游玩,坐上城市快客,在移步換景之間感受到城市的巨大變化。
城市交通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添磚加瓦
近年來,在實施“抓工業促農業,抓旅游促商貿,抓城鎮促鄉村,抓特色促品牌”的經濟發展思路中,城鄉經濟如何協調發展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摒棄城鄉經濟二元化結構,走“以商促農,以城帶鄉,以工扶農,城鄉一統”的發展路子,是一個亟待解答的新課題。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交通線的延長,濟南交通為濟南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濟南城市交通網絡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不僅經十路、經一路、花園路、解放路、緯二路城市大動脈紛紛進行了重建重修,城區之間的很多道路也進入了更加科學、有序的規劃重修階段。
城市道路的擴建和重修,不僅解決了城市交通擁擠不堪的狀況,方便了市民出行,美化了城市,而且促進了城鄉經濟的交匯融合,帶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濟南周邊城郊接合處,已經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產業群,比如,濟南北郊的蓋世物流中心已經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經十路西端連接的長清大學城已經成為山東省最重要高等教育基地,工業南路東端是濟南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城市的發展為農民工進城務工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為農民了解城市生活方式、學習城市經濟建設提供了機遇。經十路的順利通車,縮短了長清、濟南市區、章丘之間的距離,大大促進了濟南與周邊縣城的交流與合作,拉近了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感情。
隨著濟南市區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不少房地產商開始向郊區及周邊聚焦。房地產業集聚郊區,使濟南周邊地區的商貿活動逐漸興盛。因此說,城市交通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城市面貌,而且在間接上改變了農民的思維方式,進而改變了農村,促進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都市圈建設與城際交通良性互動
按照《山東半島城市群總體規劃》規劃,今后15年山東省將建設由8個半島城市組成的區域綜合競爭力強大的城市群,將以青島為龍頭城市,以青島、濟南為區域雙中心城市,以煙臺為副中心城市。
隨著雙中心規劃的出臺和實施,連接濟南、青島兩大中心城市的濟青高速、膠濟鐵路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將會更加明顯。濟南將借助縱觀山東東西發達的交通網絡成為銜接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重要城市,其交通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
2006年8月31日,由北京大學編制的《濟南都市圈規劃》通過了專家評審。根據規劃,都市圈空間結構布局為“一極、一區、六軸”,城市中心體系結構為“雙核、多心、網狀支撐”。
其中,“雙核”即兩個都市圈核心城市,分別為濟南市市區和淄博市市區(一為主核、一為次級核心);“多心”即多個次區域中心城市,包括泰安、萊蕪、聊城、德州、濱州等5個城市的中心城區。轄區總面積為52655平方公里,共包括7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28個縣城、428個建制鎮,規劃期限為2006-2020年。
按照規劃,濟南將建設成為山東省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研發中心,濟南都市圈以及省際區域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主導,以機械裝備與交通設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兩大產業鏈為內核的制造業發達的綜合性省會城市。
按照規劃,在2020年前,濟南都市圈將建成以城際軌道交通線路、城際軌道交通干線和支線組成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具體包括:濟南一淄博、濟南一泰安城際軌道交通線路:京滬線、濟青線、平商線等城際軌道交通干線,濱萊線、章萊線、平聊線、齊桓線等支線。
屆時,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將為打造濟南都市圈,順利實現都市圈內城際交通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