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以“霧都”而稱于世。倫敦的天氣,令人迷惑,氣象預報每天播晴轉陰有時有雨,也基本不會有錯。老派紳士常常備傘,外人看來只覺風度翩翩,其實是以不變應萬變。相較于浪漫的巴黎、繁華的紐約,倫敦的美更讓人怦然心動,當人們漫步于倫敦塔橋上,感受著魂斷藍橋中那份蕩氣回腸的浪漫時,當乘坐著游船穿過橫跨在泰晤士河上的一座座古老的、現代化風格的橋梁,這種感動一次次地撞擊人們的心靈。

倫敦以市區中間為中心,由內至外分為輻射狀的6個區,第一和第二兩個區是商業、旅游為主,紅色的公共建筑物和紅色的汽車仍然唱主角;第三至第六區是以住宅為主,絕大部分的住宅都是紅磚蓋成的。所以,倫敦的民居呈現出來的是一望無際的紅色,而綠色的樹木掩映中,大紅的公共汽車奔跑其中,別有一番韻味。
如果說紅磚是倫敦古老建筑的主體,但市區里一些新的建筑,雖然是水泥鋼筋建成,靠馬路的一面,也往往加建了一面紅色的磚墻,即使20層、30層也是如此,這與倫敦的整體風格顯得十分協調。
在倫敦,不能不看泰晤士河。它的兩岸的風格迥然不同,和塞納河相比,泰晤士河明顯不夠嫵媚,不夠“文藝”,因為沿河修建的人行道不多,甚至也不那么好親近。但它誠實地把倫敦寫在臉上——它的氣度、它的魄力,它的不甘落后。站在28座大橋上的任何一座,你都不得不為這個城市的偉大而感到震撼。公元43年,入侵者古羅馬人在當時潮水所能到達的最遠點建立了一個港口,斗轉星移,即變成了后來的倫敦。如今,最好是在陰霾的天空下,在一座上了年紀的石板橋上遙望北岸,看那一步一景,步步蓮花。倫敦塔、大笨鐘、圣保羅大教堂、國會大廈、西敏斯大教堂……在橋上可以發現一塊銅牌,鐫刻著北岸泰晤士河流過的每一寸,每一寸都是有故事的。
倫敦城區里到處是古跡,周邊也保持著小鎮的風格。街道是小石子或青石板鋪的,街道兩邊全是花崗巖的建筑,風格簡單而厚重,雖經風雨,仍不見衰敗。沿著街道是富有浪漫情調的咖啡屋和摩登的服裝店。這兩樣永遠是講究時尚和追求休閑的倫敦人的最愛,生意自然好得很。
自西敏寺往西緩緩步行,不由得讓人贊嘆這座城市的綠意盎然。一路上可經過 Green Park 和 St. James Park兩座公園。漂亮的林蔭道一面是公園同道路之間毫無阻隔的大片大片美麗工整的綠草地,一面是座座各具特色又風格統一的歐式建筑,細心的英國人在馬路旁鋪設了一米多的沙地路供馬匹行走,深黃色的砂礫又為眼前流動的美景增添了一份色彩。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各色老爺車、最新款的敞蓬BMW或MG跑車、慢跑著的運動者、悠閑漫步的行人,不由得讓異鄉的旅人放慢了腳步。

相對于美國,倫敦的居住密度偏高,但仍透著舒適。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筑隨處可見。房子一律不高,大多兩三層。看的出來房子很注意采光,房子的一邊有很大的玻璃窗,像是溫室,又可作書房或會客室,實用且美觀。倫敦人愛花,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個小花園,玫瑰是最普遍的,還有一種葉子長刺的結著紅果子的矮樹,和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在那些全球聞名的倫敦街道上,到處是不可一世的大牌連鎖店,夏奈爾、卡地亞、施華洛世奇、阿瑪尼等等,不管是你能想到的還是不能想象的,幾乎全能在這片不大的地方找到。倫敦店面的櫥窗設計絕對是門藝術。倫敦的櫥窗設計師就是有本事將赤裸裸的高檔消費品擺布得高貴神秘,這簡直是一種高水平的精神催眠,讓路過的行人堅定不移地相信:里面的東西,就算買出天價來也值得,因為它代表了一種奢華優雅的生活。邦德街上的POTNUMMASON PLC:它出身高貴,曾經是王室雜貨店。這里的櫥窗設計最具古典的貴族特色,幾個櫥窗像連環畫一樣演繹了浮士德的故事,很有意思。
最美的倫敦夜景莫過于泰晤士河邊。座座橋梁燈火璀璨,河對岸的倫敦眼(London Eye)以其龐大的身軀劃出一個巨型的圓,在夜色中分外引人注目,大笨鐘和國會大廈在燈光的輝映下也顯得更添了幾分莊嚴。人若憑欄橋上,任江風拂過臉頰,任不同的語言飄過耳際,在茫茫夜色中慢慢體味那份人生中難得的悠閑和自在,真有天上人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