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中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用15年時間,把中國帶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指標是:到2020年,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要從1.35%提高到2.5%??此坪唵蔚囊唤M數字,卻留給了中國一個需要付出15年努力的艱巨歷史任務。全國各地迅速行動起來,加入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隊伍。

山東科技要強身
發揮和利用好知識型人力資源,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的最大優勢。山東省科技工作者2004年的統計數為220.8萬人,居全國第一位。但與北京、上海等省市相比,山東的高層次人才匱乏,是科技大省而非科技強省。
如何把人口大省變成人力資源強省,讓科技人才的變成現實的生產力?科技人力資源的培養與能力的提升,已成為各國科技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大幅度提升科技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規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中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家,是山東乃至中國的科技強身之路。
科技貢獻率的偏低迫使山東在投資上向技術改造和創新方面傾斜?!笆濉逼陂g,山東完成工業投入1.3萬億元,其中技術改造投入占了一半還多,使山東工業增加值多增長了10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山東省將投入2萬億元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其中2006年完成技改投資3000億元以上。
山東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近五年,全省完成技改投入5000億元,優先支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軟件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等。規模以上工業傳統產業實現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遞增速度達17.7%。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創新上,山東省今年在財政預算中安排5000萬元設立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專項資金,主要支持20家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但總的來看,山東科技投入不足,2005年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不到1%。政府對科技的投入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企業技術改進和新技術設備的增加上,而忽略了科學技術的原始性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技術改造到擁有,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山東正在逐步改變這種局面。
構建創新新體制
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來說,科技創新僅僅是創新內涵的一部分。企業制度與管理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同樣關系到自主創新的進度與成敗。

相對于其他創新型國家,我們的創新體系另一個大的缺失就是產學研脫節??萍紕撔禄顒又饕性诖髮W和獨立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與具體應用的企業離得較遠,企業主要還是靠技術引進。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30%,而大學里面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相當大部分成果未能轉化為生產力,造成科技資源的浪費。
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目前,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投入和行為主體的地位雖已確定,但多數企業還難以擔當技術創新主體的重任,市場分割和行業壟斷、產權不明晰、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都增加了企業創新的風險和回報的不確定性。所以,目前最為緊迫的是要政府擔當起創新的主導作用,構建科學合理有利于創新的新體制。
為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政府要通過政策因素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取消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把目標集中于投資回報,對市場信號有能力做出有效的反應。
在創新體系建設上,山東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把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進行了有機結合:一是搭建科技合作平臺。山東先后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開展院士山東行咨詢活動,省里連續14年舉辦綜合性產學研洽談會;二是支持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合作。尤其是在關鍵領域,同科研院所進行技術、人才、資金、項目多層次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和技術標準;三是立足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目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已發展到3000多家,國家和省級科技成果推廣中心56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3家。
企業是創新主體
目前,中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只占企業數的千分之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根源在于創新動力的缺失。有的企業認為創新不是政府交辦的硬任務,不如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更能立竿見影,這就使得很多企業寧愿低水平扶植生產能力,卻吝嗇于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投入。自主創新雖然最初成本較高,但卻避免了引進技術時要支付的高昂代價,避免了投產后需將絕大部分利潤讓給外方。從長遠看,自主創新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持續發展更是意義深遠。
山東是一個工業大省,數量眾多的制造企業是其工業的支柱。為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山東重點實施了培育骨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技術進步中,山東的大企業集團發揮了骨干帶動作用。目前全省企業共建立技術中心274個,全省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成果有60%是這些技術中心創造的,全省技術創新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普遍高于3%。2005年,山東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19個,馳名商標47個,分別比上年增加58個和6個。
為促進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山東制定了多種財稅優惠政策,如規定企業研發費用可劃入管理成本,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扶持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創新。2006年8月1起,山東省正式實施新修訂的《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突出了科技獎勵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省份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加大了獎勵力度,改革了科技獎勵的管理方式,科學技術最高獎獎金數額由原來的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
新《辦法》規定,省人民政府將根據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時提高省科學技術獎的獎勵經費和獎金數額。省科學技術獎的獎勵經費列入省級財政預算,增強《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穩定性。
引進也要創新
今年上半年,山東省專利申請及授權的數量繼續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專利申請的質量明顯提高,共獲得國內授權專利6421件。在專利的申請和授權的過程中,山東特別注重了發明專利與向國外申請專利。2006年首次斥資1000萬元設立專利支持專項經費,重點支持向國外申請專利,尤其是美、歐、日三方專利的申請和授權,提高科技成果的世界競爭力。

在山東的企業專利名單中,中國重汽名列榜首。在2001年重組之前,中國重汽沒有一項專利技術。依靠引進的斯太爾技術,中國重汽在學習中主動創新。目前企業擁有技術專利670項,其中200個產品車型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30%是發明專利,成為全國汽車行業專利最多的企業。2004年底,中國重汽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HOWO系列重卡產品。
與一般的技術改造不同,自主創新實質上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從原來的注重自然資源的開發,向注重人力資源開發為主的轉變。
以前的國際合作中,我們的中高技術出口額僅占世界技術出口總量的5%,而對國外引進技術的依存度是60%左右。中國目前的技術引進進入了一個誤區。“大家都引進,無人去創新”,相當一些地區目前仍在片面強調引進外資多少,合資企業多少,熱衷搞招商引資,而很少去關心是否得到了核心技術,是否在合作過程中培育了自己的創新能力。引進技術,必須完成技術學習的過程。有數據表明,中國目前用于消化、吸收的費用只占引進費用的7%,和日本差了大約100倍。這樣的發展思路,到頭來還是在技術上受制于人,而掌握核心技術的發達國家,僅需一紙技術合同,就可拿走大部分利潤。
這種被專家們稱之為“依附型經濟”的嚴重后果在于:經濟發展的動力,基本上依靠從外部注入資金和技術,而自己只是出賣資源和勞動力,經濟的發展取決于輸出國的要求和預期。雖然GDP的數字能維持在高位,但公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和福利并不能持續改善。而要改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最主要最緊迫的就是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提高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擁有量,靠自主品牌技術和產品贏得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