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郊大地一隅、太行、燕山余脈交匯處,有座少為人知的流村鎮。論地域,該鎮的鎮域面積多達257平方公里,堪用“遼闊”二字形容;論文化遺存,那里有秦、明之殘長城、遼金古井、明代瞭望臺以及清代王陵等;論“紅色遺跡”,那里有抗戰時期的戰場、流石港慘案發生地、解放戰爭中殲滅國民黨104師遺址;論山水風光,那里既有山川丘壑、溪流水庫,也有面積達12180畝的果園和兩大觀光景區及82個景點。前不久,該鎮確立了以發展旅游作為主導產業,將通過專家學者的規劃,精心打造一座“百里環形旅游走廊”。
視點:舊貌新顏、蓄勢待發
筆者踏入流村鎮的第一印象,就是該鎮的領導已開始高度關注“旅游興村”的戰略目標。流村鎮主管旅游的副鎮長徐樹義坦言,流村的民俗旅游雖然起步較早,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直未能與其他民俗村一樣成果累累。“步子雖然慢了些,但后來者有信心超過前者!”徐鎮長向筆者表態時信心十足。筆者為流村豐厚的旅游資源感到興奮:這片少為人知、地處京郊西北山區一隅的偏遠村鎮,不僅有平均海拔達800米、夏季的白天溫度比市區低5—10度的老峪溝;有秦長城、明長城、宋代古井、清代王陵;有抗戰遺跡,有數十座觀光果園……全鎮共有9個民俗村。220戶民俗旅游接待戶中,已有156戶成為北京市市級旅游接待戶,從事民俗旅游的人數已高達近千人。
在白羊城村,筆者看到清慶王墳已在修葺中。遙看村外,可看到古城墻隨著山勢起伏時隱時現。村委會主任介紹說,盡管來這里體驗民俗游的人數有限,但通過旅游接待,農戶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珍愛文物、學習外語、上網獲取信息、研究農家菜特色、搜集整理民間文藝漸成時尚。抗戰遺址狼兒峪村、流石港慘案遺址等現已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古時御敵的長峪城,至今延續著老輩人留下的“社戲”,很受游客好評。
白羊城村作為市級民俗旅游村,近年變化很大。隨著民俗游市場的延展,農戶的觀念以及村貌隨之舊貌變新顏。昔日的殘垣頹壁被“裝扮”成6000米的文化廣場;村民自覺為古樹培植墊土,贓、亂、差的古樹生長環境變得整潔且美觀,有效地保護了國家一級文物。民俗接待場所安裝太陽能燈近百盞,凸現了節能環保的理念……村委會的領導一致認為,旅游市場不僅拓展了鄉村致富路,也提升了莊戶人家的整體素質。
“如此有看點的景觀,若通過規劃設計,鏈接成“百里游廊”,營造民俗旅游特色圖景,會成為饒有情趣的山村。”正在撰寫《鄉村旅游文化面面觀》的曾教授對此深有感觸。
亮點:牽手共進、相濡以沫
前不久的一個早上,最早辦起搞起民俗旅游的村民劉海生匆匆走出家門,去參加鎮政府舉辦的一個重要儀式。那天,各村各戶都在熱議著同一個話題—對內,為民俗戶服務;對外,宣傳流村旅游資源,以自我管理、相互服務、自主經營為主旨的自發性民間組織——北京昌平流村農業民俗旅游協會正式掛牌。
村民向筆者介紹,流村農業民俗旅游協會自今年年初籌辦至今,會員單位已覆蓋了整個流村鎮,協會在昌平旅游網建立了自己的網頁,與北京人民廣播電臺103俱樂部簽訂了合作協議,網絡與廣播架起了流村與外界信息溝通的橋梁。 協會的主旨很明確:聘請各方專家對會員單位進行專業培訓,組織會員外出學習觀摩,開闊眼界,轉變觀念。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宣傳,溝通各方面的旅游市場信息,提高流村地區的知名度。現今,發展的會員單位包括9個民俗村、2個自然風景區、40家民俗接待戶、5家采摘果園。旅游協會深受農戶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相關部門的服務性。筆者了解到,昌平工商分局已開始積極協助旅游協會的工作,一是通過組織集中授課、請專家入戶指導等形式向農戶傳播法律知識、文化知識,提高了從業人員的自律意識和文化素質;二是發揮私人個體協會的職能作用,組織會員參與爭創文明示范戶的活動;三是按期召開專題會,糾正民俗旅游中的不規范行為。實踐證明,民俗游相互“牽手”、相濡以沫,實現精神與物質“共贏”的路便會越走越寬。
要點:審時度勢、開拓創新
流村鎮政府面對初見成效的態勢,十分理性地規劃著未來。通過與專家學者交流,他們清醒地認識到,“百里環形旅游走廊”在一個個偏遠山村依次展現絕非易事,故此,村鎮領導在長短線的規劃中,毫不掩飾發展過程中的劣勢:“由于山區溝多、山多,發射塔少,長峪城、狼兒峪等景區境域內沒有通訊接收信號,在某種程度上地影響了客源;道路較差,很多景點的道路不通,尤其是公交線路太少,至今沒有北京城里通向流村的公交車;缺乏規模水域,山多水少,山區季節變化無常,旅游旺季時間較短;整體旅游隊伍中缺乏有較高理論水平、實踐經驗豐富的管理者,缺乏對旅游發展具有洞察力的經營者,缺乏訓練有素的服務人員和導游人員……
依靠科學發展觀審視自己的優劣,找出發展進程中的瓶頸,就有希望創出一片新天地。
筆者與該村鎮領導攀談時獲知,該鎮準備在257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積內實現“全面網通”,實現“網隨景點走,景點隨網建”,使流村變為信息通暢的旅游天地。
日前,有關部門投資了8000余萬人民幣建造的北流村——禾子澗的公路已在緊張的施工中。這條公路建成后,游人可乘公共汽車直達白羊城村的古長城遺址及清王陵遺址。有關領導向筆者表示,這條穿越眾多民俗旅游村的公路力爭在今年“十一”黃金周前通車。
據悉,流村鎮將鋪展一條設施完好的旅游主線,把民俗活動、生態觀光、紅色旅游、攀巖康體、憑吊古跡巧妙地鏈接為系列旅游精品,把總長60公里的民俗旅游村及十三個觀光果園生動展現在游客眼前。
筆者就流村旅游的現狀及發展態勢,采訪了某旅游院校的成教授。成教授以為,流村地處山區,既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有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人文景觀,既有多年形成的民俗接待環境,又有將四通八達的交通線路,形成“百里環形旅游走廊”指日可待。但眼下亟待運作的是,首先,要加快人才培養,要依靠專業人才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走廊”內的文化遺存,同時開啟新思路,營造業態各異、豐富多彩的新產品。鄉鎮的民間文藝、民間工藝品、傳統美食要與各景點的特色形成契合,形成整體效應,并引發游人參與到社戲、皮影、手工編織、自做農家飯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