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出臺的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六條措施”中,明確提出要增強房地產市場的透明度,全面、及時、準確地發布市場供求信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建設部此前也明確表示,全國40個重點城市“不存在房源不足”,可售商品住房面積總量達到1.2億平方米、100萬套。建設部提醒消費者“不要被虛假信息誤導”。
然而,眼下許多售樓處排隊購房者如過江之鯽,似乎房地產市場房源依舊緊張,供不應求。現實狀況與政策信息背道而馳,這種供不應求的虛假信息究竟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
賣房如同“擠牙膏”坐等漲價節節高
京城一位業內人士哼了一首“賣房謠”:“沒被許可先預賣,取得許可又不賣,分期開盤捂著賣,最后拖成現房賣。”
據他介紹,京城的樓市,賣房子就像擠牙膏,開發商想盡各種辦法一點一點將房子分期分批投放市場,并且一批一批提高價格,名為“銷控”,實際上是人為地操控市場供求信息,最終達到房價大漲獲取高額利潤的目的,“這其實是大多數房產開發商的共同策略。”
“沒被許可先預賣”。北京萬德福房地產開發公司的“摩界”樓盤,在尚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情況下,違反有關規定,擅自收取誠意金并搖號選房,今年5月被北京市建委查處。
北京市和平里一新開樓盤,今年4月才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但去年4月就開始認購登記。今年5月開盤日,購房者蜂擁而至,卻被告知去年10月底已有近千人排隊預定,此后的預定者根本無權參與搖號選房。
“有了許可又不賣”。北京市朝陽區大望路一高價樓盤,其中一棟2003年底就獲得了商品房銷售許可證,但這個樓盤一直拖到今年5月,在房價漲聲一片時才開盤。樓價也從當時同期樓盤均價每平方米8000元左右漲到現在的每平方米11000元。
“分期開盤捂著賣,最后拖成現房賣”。更是樓市普遍采用的“銷售策略”,萬年花城是這樣,其他很多樓盤也是如此。
近日,記者在緊鄰北京西南三環的“萬年花城”售樓處看到,大廳中央的沙盤周圍,銷售代表正在向聚集的購房者全力推薦四期即將開盤的3棟樓房。
“三期尾房從4月初就停止銷售了,現在我們全部27名銷售代表都在力推四期。”“三期就剩下幾十套了,打算留到年底當現房賣。期房變成現房,價格當然會跟著漲,估計起碼得8000多元一平方米。”銷售代表介紹說。
針對“只剩下幾十套三期尾房”的說法,記者當日在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查詢,得出的卻是另一結果:三期尾房尚余305套。其中一棟樓僅預定出兩套,還有70套沒有售出。
“三期尾房現在肯定不賣了,要買除非找我們大老板。”銷售代表高女士解釋說。
“即將開盤的四期共有6棟樓房,最先賣的是其中3棟。這次開盤的是3棟樓里的320套房屋,其他的房子以后陸續開盤。并且越往后,房子的戶型、位置和朝向往往更好,當然價格就越高。每新開一次盤都要漲幾百元。”
在售樓處現場,一位長期關注這個樓盤的購房者告訴記者:“‘萬年花城’三期共12棟樓。2005年5月12日,三期第一次開盤,均價為每平方米5500元,到了當年10月份第六次開盤時,房價變成了5600元,當年11月第七次開盤就5700元了。到了今年,房價開始瘋漲。1月第八次開盤6100元,而3月三期最后一次開盤時,是6500元。我眼睜睜看著這個樓盤三期價格一步一步地漲起來。”
房產商通過上述各種方式控制房源供給,實際上改變了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人為地制造供不應求虛火,最終操縱市場,對房價持續上揚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了囤積房源之外,開發商制造虛假信息的手法很多。據業內人士介紹,有的開發商自己或者雇人在售樓處排隊,炮制“人氣”、哄抬房價。
一些商品房預售合同中,購房人姓名、住所、身份證號碼等漏洞百出,在業內傳為笑話。如今這種合同造假、人為造市的現象依然存在。
不僅如此,開發商還不斷推出千人搖號、打折拍賣、人體彩繪秀、不買房也能中大獎,甚至豪車接送等手段來聚攏“人氣”。經過一出出花樣翻新的“售房秀”,購房人如墜霧里,房價也節節飆升。
不少購房者向記者反映,在整個購房過程中,樓盤信息幾乎都是開發商發布的,從供應量到價格基本上是開發商說了算。
政府權威網站難破“迷津”
www.bjfdc.gov.cn是北京市建設委員會下屬的網站,購房者可以通過其中“可售商品房統計”查詢北京市全部合法項目可售房屋的情況及銷售狀態,信息細化到每套商品房。“我們的網站每天更新,保證是最新內容;還支持模糊查詢,購房者只要輸入一個字,就能搜索到相關樓盤信息。”這個網站管理者——北京市建委房屋交易市場管理處處長沈潔說。
4月底,在披露了北京市待售商品住宅面積占全部可售房面積60%的信息后,這家網站前所未有地火暴,這讓沈潔感到出乎意料。
在沈潔記憶中,這個網站最高訪問量達到每日90萬次。而記者通過相關查詢,從5月開始,這個網站的日訪問量一度超過400萬次,目前保持每天約100多萬次的水平,全球網站排名躍升1600多位。
不僅如此,在建設部連續披露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真實信息之后,其下屬網站受關注程度也明顯提高,在建設部公布全國40個重點城市房地產權威信息網站域名后,天津、上海、廣州等地相關網站訪問量也明顯增多。
打算在北京購房的丁揚現在比過去明白多了:“一上網,就知道全北京市的樓盤信息。最重要的是開發商手里有多少房沒賣,具體到每座樓、每套房及已簽約房屋的均價。”
但丁揚感到困惑的是,今年“五一”長假期間,他泡在北京市建委下屬的這個房地產交易管理網上,精挑細選了幾個滿意的樓盤和戶型,而這些房子在網上樓盤表內都用綠色標出,表示尚未簽約,可以購買。丁揚按圖索驥,轉了幾個樓盤后發現,他依然買不到網站上那些“綠色塊”的“可售房”。
樓盤銷售代表給他的解釋:要么是還沒有開盤,什么時候開盤也不清楚;要么是不在目前的銷售計劃之列,要等一段時間再說。
如今的樓盤銷售代表,一接到顧客電話或者一見到顧客就問:“您來過我們售樓部嗎?您從哪兒了解到我們樓盤的?上次是誰接待您的?”或者表示:“您要的那期樓盤沒房了,您考慮下一期吧。”業內人士指出,這些銷售代表一邊在摸顧客的“底”,一邊又“揣著明白裝糊涂”。
另外,此次建設部公布的全國40個重點城市房地產權威信息披露網站中,也有的網站樓盤交易動態信息不全、房源信息粗略等,或多或少讓購房者知情權有些“縮水”;還有的查來查去,核心內容難覓蹤跡,讓人一頭霧水。或者在顯眼位置很熱鬧地搞一些“經典樓盤展示”“黃金會員樓展”,讓人們感到商業氣氛過濃。
種種跡象表明,有“幕后之手”通過釋放虛假信息操縱樓市。因此,現在很多購房者,不僅要求開發商公布住房“成本清單”,而且要求公布住房銷售“信息清單”,包括房源套數、總面積、開盤時間、價格、可售套數、已售套數、房型面積,以及樓盤周邊生活設施、教育環境、干線道路、未來發展規劃等;還有的購房者要求“政府部門科學收集與整理樓市信息,集中歸類,動態發布”。
令人尷尬的是,近年來,出于“經營城市”、增加稅收、快速拉動GDP,包括某些人權力尋租的需要,一些地方及部門領導干部“角色錯位”,熱衷參與房地產項目的策劃、審批和宣傳造勢活動,看上去儼然同開發商穿一條褲子,講起話來不是急購房者所急,而是偏向了開發商一邊。
經濟學博士喬梁建議,可以借鑒股市的做法來規范房地產市場的信息披露,如規定房地產商有披露真實信息的義務,并且明確規定必須發布的信息種類、時間,并注明對真實性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按照這一思路,糾正目前樓市信息不對稱問題,還應當導入信息披露法律問責制度,不管是誰,制造虛假樓市信息,被證明是“黑嘴”的,就要嚴肅追究責任。
土地價格“絕密”:樓市迷局又一推手
長期以來,房地產開發商擁有土地的數量以及獲取土地的價格,在業界一直被視為“絕密”,雖然建設部對“地荒論”作出過駁斥,但記者發現,在不少地區,土地價格、待開發土地面積等信息之不透明、不對稱,是制造樓市迷局的另一推手。
記者為了得到佛山碧桂花城樓盤的地價,輾轉奔波于幾個部門之間,對于普通購房者要了解一個樓盤的地價之難,感同身受。
由于在網上無法查到這個樓盤的地價,碧桂花城方面也拒絕透露,記者只好采訪佛山市順德區土地房產交易中心。這個交易中心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這里只有房產交易數據,要查這個數據必須去國土資源局。記者隨即又聯系采訪順德區國土部門。
佛山市國土資源局順德分局局長簡本生對記者說,我們在網上都有公布的基準地價,而且每次公開拍賣土地都有公示。但是網絡數據庫容量有限,隔一段時間就要刪除以往的記錄,因此在網上是查不到這個數據的。而有關人士接受記者咨詢時表示,這位局長說的“數據庫容量有限”顯然是個托詞。
記者又問:如果購房者要查這個數據怎么辦?簡本生回答:如果有熟人,可以到有關處室查到這個數據。
一圈兜下來,記者花了整整兩天工夫,也未能摸到這里的土地價格究竟是多少。
在佛山中心城區,汕頭某開發商兩年前以每畝200萬元以上的價格拿下“天湖酈都”的地塊。在本地開發商眼里,價格高得不可思議。但后來,這個開發商以填埋高壓線經費超支為由,順利更改了樓盤的容積率。一番“運作”下來,開發成本大大降低。
而在廣州,城啟集團則通過偽造公文和擅自更改規劃等手段,大量增加建筑面積。業內人士指出,房地產規劃這種重要信息,原則上應該通過媒體公開發布,但事實沒有做到,以至于購房者無法通過政府渠道了解相關信息。
“如果知道規劃,我就不會上‘城啟’的當了。”一位城啟的業主對記者說。
有業內專家指出,囤積土地是開發商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待機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方式,本該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嚴格監管。但是,國家整頓土地批租背景下愈演愈烈的囤地風潮,顯示出有關方面對此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
根據廣東省有關規定,稅務部門要對房地產開發土地每年按每平方米4元的標準征收土地使用稅,土地在開發商手里囤積的時間越長繳納的稅額就越多。但這項抑制土地閑置的重要手段,卻被許多地方政府作為吸引投資的“大禮”,“奉獻”給了房地產開發商。
不久前,佛山市某區一家房地產公司因欠稅問題被舉報,當地政府組成專案組進行了調查,其結果是,這家公司補了1000萬元的稅金完事。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是一個“特例”,當地大部分房地產企業都沒有繳納土地使用稅。他說:“查到的算倒霉。可能與投資環境有關,地方上不愿意對這個問題過于深究。”
對于房地產企業的這種寬松態度,為開發商大量囤積土地營造了“環境”。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房地產行業高級分析師陳昱新分析說,目前內地一些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土地儲備,已經達到二至三年的開發規模。
廣東省政府參事潘蜀健説:“國家多次出臺措施抑制地產商囤積土地,但地產商往往通過變通手段順利過關,于是囤地運動愈演愈烈。土地資源的流失,導致政府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手段減少,而房地產商對樓市的操縱更加方便。”
這位參事認為,動輒萬畝的圈地,對于房地產開發商的意義是,通過壟斷土地來壟斷房價,形成區域的房地產主導價格。
一些地方政府將土地作為城市經營的重要手段,也為土地商囤積居奇提供了機會。比如碧桂園物業發展公司在廣東某城區周邊圈了10公里長的土地,“那簡直是造一個新城了,里面有商業街、度假酒店等。”當地開發商如是說。
復旦大學教授尹伯成呼吁,地方政府應該建立地價定期公開機制,分區域選取住宅樓盤公布其合理利潤,這是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一個有力手段。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