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是保證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政策制定的焦點之一。本文正確理解和把握比較優勢理論及其在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及其相關產業政策方面的應用,從而辨證認識和發揮我國勞動力密集優勢。
關鍵詞: 比較優勢 農產品 國際競爭力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既是世界農產品生產大國,也越來越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大國,許多農產品的進出口都對世界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全世界的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上,中國的份額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約是2.4%,2003年達到了3.2%,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農產品的出口國。中國農產品進口貿易近幾年發展也較快,1992年進口額為96.6億美元,到2002年則達到124.15億美元,10年進口增加27.2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5%,到2003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居世界第四位。
中國加入WTO已快5年時間,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中國的農業經濟而言意味著更大的挑戰。如今,在農產品生產相對過剩,國內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主要是為尋求農業發展和增加貿易收益,因此,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進行貿易。
二、理論回顧
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比較優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比較優勢理論有外生與內生之分。外生比較優勢理論以國家間先天賦予的生產條件差別為貿易基礎,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一直是貿易理論的主流,為大多數經濟學家信奉。
國際貿易理論的鼻祖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優勢”學說。認為各國間存在的生產技術上的差異,會造成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貿易各方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其結果比自己什么都生產更有利。
李嘉圖在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并不限于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每個國家都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從而獲得比較利益,因此,這一學說亦被稱為比較利益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即使一個國家不擁有任何絕對優勢,仍然可以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并獲取比較利益,正好彌補了亞當·斯密絕對優勢學說的理論缺陷。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李嘉圖雖然解釋了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如何引起國際貿易,但是沒有進一步解釋造成各國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原因;二是李嘉圖認為各國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將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這一點與現實有較大的出入。現實中,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完全專業化生產。一般來說,各國大都會生產一些與進口商品相替代的產品。
李嘉圖雖然指出了比較優勢的存在,卻將之歸結為由于技術的不同而產生的結果。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和他的老師赫克歇爾又進一步從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而不是生產技術的差別上,解釋了生產成本和商品價格的不同,從而導致比較優勢的產生。這一理論可概括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各國在生產那些能夠比較密集地利用其較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時,就必然會有比較利益產生。因此,每個國家應該出口能利用其充裕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換取那些需要比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產要素的進口商品。”
赫克歇爾和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圖貿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認為不僅僅是勞動力,資本、土地以及其他生產要素也都在生產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響到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他們還注意到,不同的商品生產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配置,而各國生產要素的儲備比例和資源稟賦不同,因此,產品生產的相對成本不僅由技術差別決定,也由要素比例和稀缺程度的不同而決定。一般來說,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國家,勞動力價格會較低,因此,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成本會相對低一些。而資本相對充足的國家,資本的價格會較低,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則相對成本較低。因此,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資源配置或要素稟賦上的差別。
外生比較優勢理論在20世紀中期前風行一時,與當時產業還很粗糙,生產形態是勞動力密集型而非技術密集型相適合的。當時的國際貿易活動更顯示國家的資源、資金與技術還處于發展中狀態,這段期間國際貿易的主要產品有香料、絲綢、煙草和礦產等,貿易的區域也限制在較小的范圍內。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外生比較優勢理論并不足以解釋豐富多元的貿易形態。
第一,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這使外生比較優勢理論在解釋現實上遇到了難題。依據H-O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出口較密集地使用其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勞動力豐富的國家應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豐富的國家專業化生產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貿易雙方的要素稟賦差異越顯著,貿易的潛力就越大,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應主導國際貿易的流向。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第二,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的比重迅速上升。在世界出口總額中,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其中技術密集度更高的工程產品,如汽車、飛機、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和其他機械產品出口上升更為迅速,占總出口的比重由1963年的27%上升到1987年的39%。外生比較優勢理論把技術作為一個外生的變量,顯然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第三,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迅猛增長,且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迅速增長。外生比較優勢理論不考慮規模報酬,假定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因而沒有實實在在的公司存在,這也就無法討論范圍限于公司內部的公司內貿易問題。
第四,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迅速取得國際競爭優勢。戰后,日本、韓國等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在汽車、消費性電子產品,半導體等技術密集型產品上迅速取得國際競爭優勢,并逐步取代老工業化國成為這些產品的凈出口國。新興工業化國家成功的經驗表明,一國的比較優勢是動態可變的,比較優勢可以通過國家政府有意識的培育和后天創造出來,這也就動搖了比較優勢的理論基礎,即把國家之間先天賦予的生產條件差別作為貿易基礎。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學術界出現了一個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群體。貿易經濟學家們,如克魯格曼(Krugman)、迪克西特(Dix?鄄it)、布蘭德(Brander)及斯潘塞(Spencer)等開始以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為前提,對國際貿易的原因和基礎、國際專業化分工的決定因素及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貿易政策等問題進行了重新探討。在對這些問題討論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比較優勢可以通過后天的專業化學習獲得,或通過投資創新與經驗積累人為創造出來,比較優勢的內生理論有了較大的進展。其理論含義在于:第一,成本不是決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唯一因素,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高低還與該產業的規模經濟、專業化分工、交易成本、技術革新等多方面因素有關;第二,一國特定產業的發展不一定要拘泥于先天要素稟賦的情況,而應更注重后天的培育,其主要途徑包括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增強人的素質和活動能力,促進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有利于分工深化的各種制度安排等。
三、入世對我國農業比較優勢的影響
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當非關稅措施被取消和關稅被削減之后,我國農業與國外農業的競爭就只能依靠自身的比較優勢。一國的農業比較優勢主要表現為價格優勢,即農產品的價格水平越低,該國農產品就越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而價格優勢又直接體現為成本優勢和效率優勢,也就是說,一國農業的生產效率越高,生產成本越低,則該國農產品的價格優勢越強,農業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越強。從價格優勢分析,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呈現出以下格局:
(一)糧食已經喪失了國際貿易競爭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上升速度很快。入世前,我國大米、小麥、玉米、高粱等糧食價格已高于國際市場價格10%~70%。因此,我國80年代的那種糧食價格競爭優勢已經完全消失,糧食作物已不再具備比較優勢,入世后我國糧食生產所受的影響更大。另外,棉花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二)糖料生產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是受到食糖生產加工水平低的制約
我國具有發展甘蔗生產的自然和經濟優勢,但是食糖加工業生產工藝比較落后、成本高、品質差,食糖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高。因此,發揮我國糖料生產競爭優勢的關鍵是提高國內糖業的生產加工水平。
(三)肉類生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在畜牧業中,除牛肉外,其他肉類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我國是世界上肉類生產大國,生產優勢突出。在價格方面,除禽肉外,我國肉類價格均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價格優勢明顯;在市場方面,世貿組織規則為我國肉類生產發展和貿易提供有利條件。但是我國畜牧業生產面臨疫病頻發和衛生質量控制體系薄弱的困擾,很難突破進口國以SPS和TBT管制措施為主的壁壘。
(四)羊毛不具有貿易競爭優勢
由于我國的羊毛生產在效率、質量和價格上均無競爭優勢,入世后,在大幅度降低關稅和取消進口許可證的情況下,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打擊。
(五)水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我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綜合生產能力較強,特別是水產養殖和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從總體上講,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我國水產業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水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同時有利于我國擴大水產品的出口市場,改變出口布局,實現市場多元化。
四、結論
(一)比較優勢是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和基礎,但不是唯一原則和基礎。
(二)比較優勢是動態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適當的技術、組織和制度變革,會根本改變農產品的比較成本。
(三)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不僅要靠產品結構的調整,還要靠科技進步。
(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心應當在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加工業,輕工制造業和第三產業,決不應當在農業。
(五)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應當注重節約資源型技術進步,目前主要是機械工程技術進步。
五、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一)真正把農業作為現代產業來發展,并按產業發展的規律和市場經濟的規律推動農業改革,讓更多的現代化生產要素流入農業產業。
(二)在嚴格保護好耕地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同時,充分利用好國際分工的優勢,實施“新糧食安全戰略”。
(三)調整農業支持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通過提高農民收入的辦法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在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實現區域間的合理專業化分工的同時,有效地防止地區差異擴大。
[參考文獻]
[1]陳武.比較優勢與中國農業經濟國際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陳衛平.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于同申.發展經濟學———新世紀經濟發展的理論與政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楊惠昶.國際經濟學[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
[5]田維明,武拉平.農產品國際貿易[M].中國農業大學,2005.
[6]約翰·馬德萊.貿易與糧食安全[M].商務印書館,2005.
[7]程國強.農業貿易政策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8]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全球化與中國“三農”[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