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虛擬團隊內涵,對虛擬團隊和普通團隊的特征進行了比較。針對虛擬團隊自身特征對其管理基礎、核心、目標、重點和難點展開論述。
關鍵詞:虛擬團隊 溝通 團隊學習 創新
一、引言
上世紀80年代末,彼德·德魯克對未來企業提出了設想:“20年后的典型大企業將會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主要由專家組成的組織。……這些專家根據來自同事、客戶和上級的大量信息,自主決策、自我管理,其組織類型更像是醫院或交響樂隊”。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組織結構的改變以及全球化競爭的需要,德魯克的“未來組織”提前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并且擁有更先進的狀態:以虛擬、無邊界、網絡化為特征的虛擬團隊開始迅速發展;90年代末開始,對虛擬團隊的關注和應用逐漸增多。但虛擬團隊的運行卻不像預期那樣成功,在解決了一部分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然而這沒有阻止組織對虛擬團隊的熱衷,畢竟,一種方法能夠解決的問題比引起的麻煩多時,這種方法就是可取的(Jim Ericson,2002)。
二、虛擬團隊的基本問題
(一)虛擬團隊的內涵
二戰期間,戰事需要遠程軍事團隊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戰略規劃和信息、智力的共享,于是,最初的虛擬團隊Jedburg應運而生。二戰后,Jedburg團隊成員步入商界,虛擬團隊有了新的空間。到上世紀90年代,虛擬團隊逐漸興起,學者們對這一新組織的內涵和邊界給予了足夠的關注。Byrne通過描述虛擬團隊表征給予定義,認為虛擬團隊是“同供應商、顧客、甚至競爭對手建立的臨時組織,該組織通過信息技術聯系在一起共享技術、資金和市場。”Henry和Hartzler(1998)定義虛擬團隊如下:團隊成員分布在不同的地點和時區,通過電子媒介聯系密切的工作;團隊成員不一定同屬于一個組織,他們也可能是一定時期內,一起處理難題的跨組織工作組。這是個普遍接受的定義。Guido Hertel, Udo Konradt(2004)提出了層級式定義:首先,依據基礎定義,虛擬團隊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為了共同目標合作的人,團隊成員在不同的地方(或時間)工作,成員主要依靠電子媒介合作溝通;第二層,定義一些特殊的維度并以此為依據對虛擬團隊分類,比如團隊邊界清晰維度(是否包括自由作者和外部專家)、團隊異質性維度(考慮文化,職業背景等)、時間限制(臨時或固定)或自治維度。這種包含分類的定義方法使團隊的管理更有針對性。我們認為虛擬團隊的概念落腳點在“虛擬”,虛擬主要表現在工作時間不同步、工作地點分散性,團隊成員跨越組織臨時工作,虛擬還體現在溝通媒介的電子化。

(二)虛擬團隊的特征
要更好理解虛擬團隊,需要其與普通團隊特征做比較,二者區別如下:
虛擬團隊與普通團隊的區別
(三)虛擬團隊的優勢和劣勢
虛擬團隊有許多優勢。首先,成本優勢。團隊成員可以在不同地點工作,不需要固定辦公室;成員通過網絡等先進媒介溝通,不用頻繁出差和組織會議,這些都給團隊節省了開支。其次,知識優勢。團隊成員是由具備不同知識的專家構成,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組織和地區,他們的組合給團隊注入了新的知識流。再次,結構優勢。虛擬團隊是扁平型組織結構,對于組織、市場動態可迅速作出反應。
虛擬團隊也帶來一些并不必然出現的問題。首先,溝通方式的改變可能引起交流的減少,團隊成員間缺少信任;其次,團隊成員的文化差異帶來一系列問題。另外,虛擬性也帶來了管理和協調的難度。
三、虛擬團隊的管理問題
(一)虛擬團隊管理的基礎———溝通及溝通技術
對溝通的關注是從溝通媒介和技術開始的,溝通技術發展,溝通媒介也隨之變化。Vicki R.Mchinney Mary M.Whiteside(2006)將媒介分為三類:傳統媒介、電子媒介和連接媒介。在所有的媒介中,傳統媒介仍然是使用最多的,且這些媒介之間的使用頻率有相關性:在面對面交流較多的團隊中,視頻會議和電話的使用頻率也很高,而電子郵件和傳真使用較少;當面對面交流受限時,成員會積極利用視頻會議進行交流。Jay Bal, Philip Foster從4個角度對溝通技術進行分析:一是選擇合適系統,依據任務屬性,組織能力,用戶技巧,文化背景選擇合適技術支持;二是技術支持保障信息傳遞安全性;三是是否專門開放辦公室來安裝設備;四是進行適當培訓以便成員盡快熟練地掌握溝通技術。Paul S. Chinowsky A.M.ASCE對溝通類型和溝通媒介的匹配進行研究,有很強使用價值:虛擬團隊成員使用該模型,可以根據溝通的目的匹配合適的溝通工具。
合作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可以在不同地點工作,但是,技術在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麻煩。Wally Bock(2003)認為現在有夸大技術作用的趨勢,認為雖然技術一直在變化,但是人并沒有改變,虛擬團隊成員與普通團隊成員一樣有討論、交換觀點的需要,僅僅有技術不能滿足這一需要。因此,對于溝通技術要從兩方面認識,一方面,沒有技術支持的虛擬團隊必然會遭遇失敗;另一方面,擁有溝通技術不能保障團隊的成功,技術只是虛擬團隊管理的基礎。
Kaywoeth Leidner 從技術以外的角度研究溝通問題發現,虛擬團隊溝通成功的關鍵在于:強調溝通的連續性、設立會面日程和預約規則、實施周期性面對面聚會、促進團隊成員間的信任、在團隊建成初期致力于團隊建設活動。Jill E. Nemiro(2002)認為,溝通的媒介、技術支持,溝通的頻率等應該依據團隊成員分布狀況、工作性質等有不同的選擇。
(二)虛擬團隊管理的核心———溝通過程中的信任
任何沒有信任的團隊,不可能創造出良好的績效。如果說溝通是虛擬團隊管理的基礎,信任則是其核心。在虛擬團隊中,溝通和信任相互影響:良好的溝通是信任的基礎,彼此的信任會促進更好的溝通;反之,團隊中由于溝通不力帶來許多問題,如果組織中沒有基于信任的關系,問題將會被擴大(Gundry,2000)。王重鳴(2005)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不同的溝通方式,團隊的信任水平和信任策略行為不同。在虛擬團隊中,信任主要有以下幾個源頭:一是信任人員以及他們的能力(何瑛,2002)。在以任務為導向的虛擬團隊中,除個人誠實和正直的信任,工作能力是成員最注重的。二是團隊成員共同一致的目標和共享的獎勵。對團隊而言,共同的任務和目標將成員聯系起來并產生最初信任。三是溝通過程中信息傳遞的安全與可靠(Paul S.Chinowsky A.M.ASCE,2003)。四是培訓,它是獲取信任的人為源頭。經過實證研究,培訓能夠提高成員之間的可信任水平和信任程度,并鼓勵團隊成員在表達他們的感覺和想法時更加公開與坦率。另外,在虛擬團隊管理過程中,良好的團隊文化是信任形成的催化劑,而信任又是團隊文化的重要表現。
(三)虛擬團隊管理的終極目標———績效提高
對虛擬團隊管理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它的績效。對于虛擬團隊的績效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影響績效的因素;二是如何提高績效。
Johnson等研究者提出了“影響虛擬團隊績效的因素模型(FPVT)”,將虛擬團隊績效的影響因素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團隊內部特征,稱之為“內部群體動力”,主要從動態的角度進行分析,包含工作特性、 甄選過程、成員關系、 團隊管理者;二是團隊外部機制, 稱之為“外部支持機制”,主要從靜態的角度進行分析, 包含培訓體系、獎酬體系、領導風格、工具技術及溝通模式。虛擬團隊的績效水平是其共同作用的結果。DavidArcher認為影響績效有三大要素:員工行為、程序和管理。良好的程序和管理是員工高效行為基礎,在執行程序過程中,詳細了解組織文化差異,團隊成員行為、個性差異,責任、期望、權力的差異是良好合作的保障。
在普通團隊中,凝聚力與團隊績效成正相關;在溝通為重的虛擬團隊中,凝聚力更加重要,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成為提高績效的重要手段。Guido Hertel認為,可以設計成員間相互依賴和影響的目標、任務和薪酬,以此將團隊成員聯系起來。實證研究表明,相互影響的目標和薪酬在團隊整個運行過程影響成員的溝通積極性,并最終影響激勵和績效;而設定相互影響的任務只在團隊運行之初起到良好作用。Lipnack Jessica和Stamps Jeffrey把問題集中在人員管理、目標設定、溝通和時間控制上,從初期投入、過程和產出三個階段進行管理以提高組織績效,并提出虛擬團隊的投入產出模型。
(四)虛擬團隊管理的重點———團隊學習
彼得·圣吉在1990年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得到許多組織認可。尤其是其提出的團體學習“發揮了令人吃驚的潛能”(馮奎,2000)。現有虛擬團隊也十分重視學習,何瑛對國內60余位參加過虛擬團隊的成員進行問卷調查,表明有近50%的虛擬團隊將持續不斷的學習作為基本價值觀。成員學習是通過不斷溝通達成的,但在虛擬團隊中,由于目前技術限制,往往只支持協作功能,不能很好支持成員之間的理解、學習等功能(Paul A.Kirschner Jan Van?鄄bruggen,2004),與群體智力開發的“團體學習”還有很大差距。當然,這不能阻止成員共同學習的愿望。如果將學習型組織的“團體學習”與虛擬團隊的跨地域、跨組織等優勢結合,那么這種組織將值得期待。何瑛提出可以在學習型組織理論下的指導下,建立“學習型虛擬團隊”。Paul A.Kirschner Jan Vanbruggen(2004)認為,可以在虛擬團隊中使用CSCL(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技術來支持團體學習,建立團隊結構性知識。
兩種組織有很多共性:成員擁有共同愿景、都使用扁平式結構、都注重自主管理、與普通組織相比,領導者角色都發生改變、成員都極其重視自身學習。因此,二者優勢結合是可以實現的,虛擬團隊共同學習的關鍵在于如何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如何將學習融入到團隊文化中。
(五)虛擬團隊管理的難點———創新
全球競爭環境下,創新就是生命力,虛擬團隊擁有不同背景的專家,可以給團隊帶來新鮮的觀點,帶來創新,這是虛擬團隊的優勢之一。但是,創新過程中隱性知識的傳播本身就是管理難題,虛擬團隊的理論基礎還不完善,團隊成員溝通不力等問題,使創新成為虛擬團隊管理的難題。Jill E. Nemiro針對虛擬團隊的特征,提出了創新流程:提出觀點、發展觀點、結束、評估創新;他的研究仍然是圍繞創新各階段的信息技術選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創新的過程中,任務型沖突起到重要作用。任務型沖突是觀念上的沖突或爭論,經過觀念的論戰,會激發新的觀點或者占上風的想法在互動中脫穎而出,沖突的過程完成了Jill E. Nemiro創新的前兩個階段。另外還可以以團隊知識共享、溝通模式、激勵機制等對創新有重要意義的變量為契機對創新管理進行研究。創新管理的運作機制研究,對虛擬團隊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勢必會成為研究的熱點。
[參考文獻]
[1]Byrne. The virtual corporation [J]. Business Week, 1993, February 3.
[2]Henry. J.E. and Hartzler . Tools for Virtual Teams (Mil-waukee, Wisconsin: ASQ Quality Press, 1998.
[3]Wally Bock. Some rules for virtual teams[J].The journal for quality participation, Fall, 2003.
[4]王重鳴,鄧靖松.虛擬團隊溝通模式對信任和績效的作用[J].心理科學,2005 ,28 (5) :1208 - 1210
[5]何瑛.虛擬團隊管理的核心問題[J].經濟管理,2002,3.
[6]David Archer. The myths of teamworking[J].Engineering Management October/Novembe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