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應用區域分析與規劃中的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內蒙古12個盟市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各盟市在產業結構與競爭力方面的優、劣勢及數量關系,為內蒙古制定未來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區域經濟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內蒙古 偏離份額分析法 產業結構 競爭力
在部門和地區發展均衡的假設條件下,地區的經濟增長是由資本積累、勞動增加、技術進步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在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勞動和資本就會由生產率低的部門和地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和地區轉移,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產業結構趨于合理。錢納里等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各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中發現,隨著經濟的增長,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漸下降,第二、三產業的比重逐漸上升。我國經濟學家在研究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時也發現類似的規律,產業結構的變化對地區經濟增長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區域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均衡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就我國來說,東、中、西部的發展差距有目共睹。而對于一個省區來說,各地區經濟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內蒙古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內蒙古各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為了促進內蒙古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各地區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差異問題,從而協調內蒙古經濟整體發展。
一、偏離份額分析法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是西方區域經濟研究中應用廣泛、相當注重實效的方法,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oBo克雷默(Daniel·BoCreamer)于1942年提出的,后來由E·S·鄧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應用中作了進一步發展,現已成為國內外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分析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它是將計劃期間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與標準區(標準區是指在比較過程中所選取的參照量)做比較,能比較準確地確定區域內各部門或產業的發展狀況與標準區相關部門或產業相比競爭力的大小,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動態性。偏離份額分析法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以其所在區域或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三個分量,即份額分量(thenationa1 growtheffect)、產業結構偏離分量(theindustria1mixeffect)和競爭力偏離分量(the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用關系式表示如下: 區域經濟增長總量=地區份額分量+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力偏離分量地區份額分量是在計劃期間內,特定區域如果與標準區域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例增長,到計劃期末應增加的量。結構偏離分量是指各區域的經濟部門在假定按標準區相同部門的相同比例增長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產量,與相應的經濟按標準區經濟整體相同比例增長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總量之差。競爭力偏離分量指區域計劃期末實際達到的經濟量,與該區域經濟在假定按標準區域相應經濟的相同比例增長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總量之差。


二、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偏離份額分析
本文選取了2001~2005年內蒙古及其所屬的12個地區的數據為樣本,采用偏離份額方法進行計算并據此加以分析。 三、主要結論和建議
根據上表計算結果可以得到,產業結構偏離因素為正的有6個盟市,競爭力偏離因素為正的有5個盟市,產業結構偏離因素為負的有6個盟市,競爭力偏離因素為負的有7個盟市。根據以上結果可以將內蒙古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因素分為三種類型。
(一)產業結構偏離為正,競爭力偏離份額為正
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屬于這一類型,這種類型特點是產業結構處于優勢地位,以快速增長型產業為主,同時競爭力因素也處于優勢地位,最終導致該地區的實際增長額大于假定地區的增長額。

(二)產業結構偏離為正,競爭力偏離份額為負
呼倫貝爾市屬于這一類型。該類型特點是,產業結構因素處于優勢地位,而競爭力因素處于劣勢。如:呼倫貝爾市實際經濟增長份額小于假定地區的經濟增長份額,總偏離額為-95.90億元。其中,產業結構的貢獻份額為0.01億元,競爭力因素的貢獻份額為-95.91億元。而呼倫貝爾市實際增長份額小于假定地區的增長份額,其原因是競爭力因素的負向作用大于產業結構因素的正向作用。
(三)產業結構偏離為負,競爭力偏離份額為負
赤峰市、通遼市、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屬于這一類型。該類型的特點是產業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都處于劣勢地位,使得該地區的總增長額小于假定地區的經濟增長額。
從以上分析可知內蒙古近幾年經濟增長的速度較慢,是由于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的產業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的負向貢獻造成的。全區產業結構偏離因素和競爭力偏離因素均為負的有6個盟市,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內蒙古經濟的增長。因此,要加速內蒙古地區經濟的增長就應該從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因素這兩個因素著手,制定出符合本地區資源稟賦特征的產業結構政策,使資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只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才能縮小地區間經濟增長的差距,促進全自治區經濟的協調、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白雪梅.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2]黃繼忠.區域內經濟不平衡增長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3]毛健.產業結構變動與產業政策選擇[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4]于素慧.產業結構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社科縱橫,2002,(4):44-45.
[5]盧中原.產業結構對地區經濟發展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1996,(7).
[6]周起業.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9:22-30.
[7]周振華.產業結構優化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夏大慰.產業組織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