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方法和模型研究是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它可以為政府的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本文評述了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與模型研究的現狀,分析了各類模型的優缺點,并提出可持續發展評價應根據不同評價主體的特點和要求來選擇模型,進而得出最真實客觀的評價結果。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評價模型 指標體系
一、可持續發展
在有關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論文中,最普遍被引用的定義是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主席Brundtland 女士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WCED的定義強調了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類要發展,尤其是窮人要發展;二是發展有限度,特別是要考慮環境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一表述實際上已進一步地成為了一種國際通行的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解釋,即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發展,是既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又實現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和諧,使子孫后代安居樂業得以永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分析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受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模式主要有三大類:
(一)以系統理論和方法構建指標體系的模式
主要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1996年建立的“驅動力—狀態—響應”(DSR)指標體系,依據《21世紀議程》分為經濟、環境、社會和制度四大類,共包括140多個指標。它表明了系統的自然屬性,突出了環境受到的壓力和環境退化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目標之間的聯系較大。缺點是對于社會和經濟指標,這種分類方法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因果關系。此外,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從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出發提出了一套高度合并的指標體系。這種模式揭示了環境、人、經濟的關系,緊扣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但卻顯示需要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認識是一致的,顯然,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意見是有差異的,因此這種指標體系的適用性不強。還有聯合國社會和人口統計指標體系(SSPS),該體系以人的生命周期為主線,試圖通過對生命中各階段具體、生動的刻畫描述來分析和評價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變化趨勢。該體系的優點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反映的信息量大,缺陷是所選取的指標多是社會、人口方面的,經濟、資源方面的指標沒有涉及。其他還有諸如PRED指標體系和中科院提出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等,縱觀這一類評價模式,指標過于龐雜、數量巨大是主要的缺點。
(二)基于環境和資源貨幣化估值的評價模式,主要的評價模型有考慮環境成本的國民經濟賬戶
由于傳統的國民經濟賬戶不能反映可持續性,因此許多學者試圖修正傳統的國民經濟賬戶以反映包括資源和環境在內的社會全面發展狀況,從而產生了修正的國民經濟賬戶。當前修正的國民經濟賬戶有:持續收入、綠色核算、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和真實發展指數。其它還有一些指標體系如人類活動強度指數(HAI)、人文發展指數(HDZ)、生態經濟復合價值等。貨幣化估值評價模式在指標評價技術上存在缺陷。許多指標體系都是進行貨幣化評價,但由于受生產成本和許多其它外生市場因素的影響,通常要超過受資源本身存量的影響,因此通常不能反映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貨幣化估值也不能正確反映生態環境對發展的限制性,因為貨幣化的累計是無限的,而生態環境受Plimsoll曲線(標志承載力極限)的限制。
此外還有資源貨幣化的評價模型。如1995年6月,世界銀行環境部指標與環境評價小組在《監測環境進展:進展工作報告》中首次提的國家財富的概念,它是以“國家財富”或“國家均資本”為依據度量各國發展的可持續性,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個創造財富和維持財富的過程。由于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因此,所謂財富,不僅限于經濟學的經濟資產,而且要全面地包括自然方面和人力、社會方面。正是在此意義上,世界銀行將國家財富定義為生產資本(又稱人造資產,是人類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自然資本(又稱自然遺產)、人力資源(表現為人的健康和所掌握的知識)和社會資本(社會法律制度健全、市場和政府是否有效)之和。國家財富的測度思路是先把生產資本、自然資本、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本四部分分別作貨幣化處理后再進行加和,以貨幣總額描述財富的擁有總量。換句話說,所謂國家財富評價方法,實際上就是財富的貨幣化估價方法。采用“國家財富”衡量指標的評價方法是從歷史的眼光看待可持續發展問題,強調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補充的屬性,是適應持續發展測度要求的有益嘗試。與GDP相比,該指標體系能夠更加準確地測量國家的真實財富和發展能力。但是除了生產資產外,該方法定義的其余幾種資產,特別是社會資本量化困難,難以進行操作。另外,該方法中使用的一些創造性概念迄今仍沒有得到很好的檢驗,需要進一步推敲并研究其定量化方法。
上述兩種評價模式還存在著共同的缺陷是操作性不強和客觀性差。由于使用復雜的計算方法,所以使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只能在一些研究機構進行,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民的、普及的發展觀念和模式的初衷。
(三)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式,主要有能值理論和生態足跡理論
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著名生態學家H. T. Odum在能量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創立了能值分析理論,引起國際系統生態學界和生態經濟學界的強烈反響。能值理論以太陽能值作為統一度量標準,客觀地評價和比較多種類型的自然環境資源對人類經濟系統的貢獻,為人們進行科學研究、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生產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關系提供新思路。能值理論對環境———經濟系統的評價表明,環境資源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其價值大小由其本身包含的太陽能值來決定。自然環境系統和人類經濟系統之間存在相互依賴和相互協調的關系,人類經濟活動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將商品、勞務、科技信息等反饋到環境系統中,重視環境保護,在尊重系統的最大承受極限前提下,使人類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生態足跡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威廉(William)及其博士生瓦克納戈爾(Wackernagel)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度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將人類生活和生產所消費的資源和需要消納的廢物換算成6種生物生產性土地,用以衡量人類現在究竟消耗多少用于延續人類發展的自然資源。生態足跡測量了人類生存所需的真實的生物生產面積,將其同國家或區域范圍內所能提供的生物生產面積相比較,就能夠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消費活動是否處于當地的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之內。生態足跡對可持續性的衡量,是一種“強”可持續性的測量手段。
以上兩種評價模型共同的特點是概念清楚、實用易懂和反映的信息量大等。缺點是計算較為復雜,特別是能值理論對專業知識的要求比較高,缺乏參考標準,難以制定社會總體目標和對數據的要求較高。
三、結語
基于以上對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到,很難找到一種模型能夠兼普適性和精確性為一體。因此,對于具體的國家、地區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應該首先分析主體的特點和數據的可得性及客觀性,再選擇能夠反映最大信息量的模型進行計算和分析。
[參考文獻]
[1]郭淡泊.淺析我國的可持續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5,7.
[2]華紅蓮.潘玉君,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評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
[3]郝曉輝.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初探[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6,3.
[5]張坤民,溫宗國.生態城市評估與指標體系[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