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的當務之急是通過必要的政策法規來扶持和指引國內IC企業的發展,并不斷使之完善,從而給國內IC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據外電報道,中國政府一直在尋找方法,試圖取代對中國半導體企業實行的增值稅退稅政策。2004年,由于美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指控中國有違公平貿易原則,中國取消了這項有爭議的政策。
近期有大量媒體報道,推遲已久的扶持中國國內半導體企業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可能將于今年年底前出臺,也就是業界所盼望的新18號文件。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表示,一攬子政策可能包括對芯片企業提供財政支持,為其部分研發成本設立政府專項基金,以及更廣泛地減免所得稅等。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CCID)的楊學明則表示,新的產業政策在細節上還沒有最終確定,例如,圍繞應該如何處理對這個產業的優惠貸款,還存在“各種不同的意見”。
在2004年以前,中國一直部分依賴于增值稅方面的激勵措施來吸引對國內芯片企業的投資,所收的17%增值稅多數可以返還。地方政府還在繼續提供其他的激勵措施,如免費使用土地和低息貸款等,對規模較大的項目,還對企業實行五年免稅、五年半稅的政策。
亟待新政支持
2000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從投融資、稅收、技術、出口、收入分配、人才、裝備及采購、企業認定、知識產權保護、行業管理等多個方面為集成電路(IC)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中國IC產業經歷了2000-2005年的快速穩定發展,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但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和國外有著不小的差距。中國IC企業還都相對弱小,遠遠滿足不了中國的電子信息產品市場需求,80%多的集成電路產品仍是從國外進口,仍舊處于追趕態勢。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80%的進口也給國內IC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盡管有些高端IC國內短期還無法提供,如:通用CPU-直被Intel、AMD掌握,內存芯片也被三星等廠商控制,高通則在25G CDMA及3G手機芯片中占有優勢。但在一些相對低端的領域,國內IC企業還是擁有很大的發展機會的,如:珠海矩力占有全球MP3芯片50%以上市場,中星微電子在PC攝像頭芯片占有60%市場,且兩家都在納斯達克上市。國內的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已經成為僅次于臺積電、臺聯電的世界第三代工廠,且已突破了百納米制造工藝。IC產品也在不斷有著新的突破,龍芯2號已經達到了奔3水平,“鳳芯2號”同時支持AVS及H.264的中外兩大IPTV標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AVS標準芯片支持匱乏的問題,將可以更好地推動國產編解碼標準的產業化進程。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國IC企業的整體情況是差距明顯、空間廣大,在此種情況下,政策的扶持和指引對于中國IC產業而言就顯得至關重要。盡管18號文件在中國IC企業發展初期給予了很大支持,但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尤其是其中關于增值稅的部分引起了美國的抗議。2004年7月14日,中美在日內瓦正式簽署“中美關于集成電路增值稅問題諒解備忘錄”,宣布取消退稅政策。根據備忘錄,中方于2004年9月1日前宣布取消國內設計國外加工復進口的集成電路增值稅退稅政策,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中方于2004年11月1日前調整國產集成電路產品增值稅政策,取消“即征即退”的規定,2005年4月1日正式實施。至此,原有18號文件中關于增值稅部分大力扶持基本宣告結束。
盡管18號文件遭受了挫折,但中國對IC產業的扶持意志并沒有減弱,而是在尋找新的、合適的方法和途徑來給予更大支持。為了彌補政策缺位,隨后的《集成電路產業研究與開發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5]132號)2005年撥出了1.5億元專項基金支持了29個項目。但畢竟企業是主體,國家的資金扶持只能起到一定作用,從根本上說還需完善的政策法規扶持和指引,因此,新的18號替代文件呼之欲出。
出路就在眼前
對于新的芯片行業扶持政策的出臺,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新18號替代文件還是其他新的政策和法規,都需要遵循幾個原則:
首先,必須符合WTO原則,前文提到的18號文件受挫就是一個很好先例。
二是要支持與規范并重,有效避免重復建設和無效建設,如:國內晶圓代工廠預建很多,但接近半數中途夭折,浪費了大量資金和精力。
三是要對制約產業發展的原有薄弱環節給予重點扶持,如:國內以前一直強調對IC設計和制造的支持力度,而對材料與設備及新型封裝技術產業支持不夠,已經嚴重制約了產業協調發展。目前,國內IC企業95%以上的設備及8英寸以上硅片基本從國外進口。
材料和設備都從國外進口加重了企業的成本負擔,這也正是國內許多IC制造企業(晶圓代工企業)為什么發展態勢良好,但財報卻虧損的緣故,且一旦國外對國內實行封鎖,國內IC制造企業將不得不面臨等米下鍋的局面。對IC制造企業而言,材料和設備技術是提升IC制造技術的根本。
對中國的IC封裝業而言,總體情況是大而不強,封裝產業收入占三大產業的50%以上,但先進的BGA、CSP等封裝技術國內企業還很少有人掌握或者說基本沒人掌握,這也是目前國內IC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之一。
因此,有必要對薄弱環節加強扶持,避免受制于人和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四是應加強對創新技術產業鼓勵和專利知識產權建設。隨著IC特征尺寸變小,集成電路設計成本增長越來越快,在相同設計規模下,百納米以下工藝和0.35微米工藝相比,費用會有數量級的上升。所以,降低設計成本,提高設計成功率,縮短上市周期是IC設計公司始終關注的焦點,這必然要求我們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進行自主創新。而我國設計業總銷售額只占全球3%左右,專利等也只占世界4%不到,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前一段時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初步裁定珠海炬力侵犯了SigmaTel的兩項專利。其實,珠海炬力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收入也只占其總收入的5%-8%左右,且新技術產品即將上市,對其造成的影響并不大。但該事件給我們IC設計企業敲響警鐘,為了避免更大侵權事件出現,應引起國內IC設計企業足夠重視。國家也應針對IC技術發展迅速的特點,加快授權速度以及在WTO框架下,制定出合理保護政策。國家還應鼓勵企業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部門,一方面可避免侵犯及防止被侵權,另一方面也可以研究如何通過專利等知識產權授權來增加收入。同時也應鼓勵培養一些既懂得行業知識又懂得國際貿易和法律的人才,進行公司的知識產權建設,尤其在知識產權洽談時給予必要指導。
五是應重點突出,針對不同類型和規模企業給予不同政策支持方式和力度,如:支持國家重點扶植領域加緊技術研發(例如:TD-SCDMA芯片等領域),鼓勵終端電子產品廠商向上游拓展,設立IC設計部門或者公司,垂直布局,掌握上游芯片控制權,如海信集團的信芯。
IC企業成功發展一方面與自身微觀建設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國家宏觀政策法規環境相關,國家的政策應該起到規范和約束企業目的,更應該起到扶持和指導企業發展的目的。很多業內人士都悲觀預言,國內500多家芯片設計公司中一兩年內就會死掉大半,但中國的電子信息產品對IC的需求卻是如此巨大。國內電子信息產品水平層次不齊,在很多領域國家都鼓勵盡可能采納國內IC產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也為國內IC設計企業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間,這些都使IC設計企業大有用武之地。當然,一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面臨優勝劣汰也不可避免,但同時肯定也會涌現出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IC企業,對于知識密集型的IC設計企業尤其可能。
因此,新政的當務之急是通過必要的政策法規來扶持和指引國內IC企業的發展,并不斷使之完善,從而給國內IC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支持大企業作大做強,同時也鼓勵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給有技術的人才以發揮空間;支持重點領域趕超世界一流,同時也支持彌補薄弱環節,避免將來受制于人和產業失衡。在此基礎上,重視知識產權建設和人才培養,可以確信,中國的IC企業定會在國家有利政策規范的指引下找到施展自己光芒的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