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丈夫李元勝是《重慶日報》副刊部主任,我是《重慶商報》下屬《經營商報》雜志的編輯部主任,今年9月開學,我們的兒子就上高中了。
我們家被評為重慶市學習型家庭后,又被評為全國學習型家庭,這是前兩年的事。我們好像沒什么驚喜,因為學習對于我們一家來說,就像吃飯穿衣睡覺一樣自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細節,我們從中獲取營養,快樂而充實。
每天晚上,我們家的三臺電腦幾乎同時開著,屏幕上的亮光一閃一閃地,映照出三張聚精會神的臉。
要說我們家學習的領頭羊,肯定是孩子他爸了。他雖從重慶大學電氣工程系畢業,但一直從事的是文字工作。他這個人呀,上個世紀80年代熱愛詩歌,90年代喜歡電腦,2000年開始酷愛昆蟲攝影,每個階段都有不少收獲。
我們家買的第一臺電腦是PC機XT,那是90年代初,電腦剛開始進入重慶市場,在家庭用戶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孩子他爸毫不猶豫地將PC機買回了家,后來還配了一臺針式打印機。電腦就放在臥室的寫字臺上,那時他正值寫作高峰,每天晚上打印機“吱吱嘎嘎”響到深夜,以至N年后,我在夢中都還經常聽見這種熟悉的聲音。當時電腦教材非常少,他利用手上有限的資料學習,一個星期不到就掌握了五筆字型打字法,同時還摸索出了不少經驗,萌生了編寫教材的想法。就是這一學習過程,為他后來編寫出版《最新實用電腦普及大全》等五六本電腦學習教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孩子他爸在學習上是非常投入而有感染力的。當時電腦還是個稀罕之物,周圍不少朋友都經不住他的宣傳與鼓動,跟著買了電腦,但使用都屬準菜鳥級。一段時間,他幾乎成了“電腦專家”,不少文朋詩友打電話向他請教有關電腦的知識及購買電腦的一些常識,有的在寫作過程中操作錯誤,文件突然丟了,求救電話一打就是半個小時以上,還有的更是將他請到家中幫忙安裝、維修,沒有電腦的朋友更是拿著稿子到家里來,坐著等他錄入與打印。對這些,他都興致勃勃。他說,幫別人解決問題,也是在提高自己。在他的指導下,我也學會了五筆打字,至今享用不盡。
他大學畢業一年后,改行到了《重慶日報》工作。他撰寫、編輯的新聞、副刊作品有上百件獲全國、省市級獎,目前所主持的《影響》周刊,受到同行和讀者的廣泛好評。由于業余時間喜愛讀書、寫作,他創作了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500余件,出版過長篇小說《城市玩笑》(獲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李元勝詩選》(獲四川省優秀圖書獎)、散文集《都市臉譜》、詩集《重慶生活》等,他的作品入選30多種全國性文學作品選,詩作《景象》獲人民文學獎。他利用業余時間,創辦了全國最早的網絡詩刊《界限》。
從2000年開始,他喜歡上了數碼照相,并對微距下的昆蟲產生了濃厚興趣。近年來,他一邊拍攝,一邊撰寫,出版了《中國昆蟲記》、《蟲蟲蟲蟲飛》、《蟲舞飛揚》等多部圖文作品。這些作品,傳遞了昆蟲世界常被人們忽視的美麗。在他的影響下,一個有趣的聚會“蟲蟲特工隊”經常在節假日開展外拍活動,有時,我也會跟在他們隊伍后面客串一下。
也許是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兒子從小就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偏愛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幻作品。他的零花錢大多用在了購書上,他看書買書都是憑著自己一時的喜好。《哈利·波特》、《三國演義》、《光暈》、《幽默笑話》等風格內容迥然不同的書,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前幾天他剛買回一本《國際象棋入門》,一個人在那里邊看邊下,一搗鼓就是半天。他喜歡練習寫作,習作比較有想象力。小學就在《少年先鋒報》上發表過散文和小說。他的習慣是上廁所必須一書在手,外出時最重要的隨身物品也是一本書。要問他最不喜歡看的書是什么,他肯定會回答:“學校的課本。”我們平時批評他,說要是你上廁所都看的是語文數學英語課本,那成績不知道有多好呀。可是他對我們的期望基本上是充耳不聞,一貫我行我素,因此成績一直在最讓家長心神不定的中等線上徘徊。好在這些年他一直都是這樣,既沒有讓我們喜出望外突然拔尖,也沒有臨時發揮失常讓我們頓感不安。我們希望他快樂學習、輕松成長。
在家里,我們三人幾乎沒有閑著的時候,三臺電腦,各取所需。看新聞、讀書、欣賞音樂、看影碟、養花……學習就悄悄在我們生活的細節中進行著。
(作者:茍小冬,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