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博弈和信息經濟學的觀點,對項目申請過程中申請人與管理者的經濟行為進行分析。通過建立并分析管理者的效用函數,表明適當的高薪和有效的管理機制是避免出現幕后交易的有效手段。對不同申請人博弈行為的分析,表明信息越透明,幕后交易的可能性越小;資質相差越大,幕后交易的可能性越小;有效的懲罰制度有利于約束管理者;社會風氣和普遍的裙帶關系等干擾會也有減少幕后交易的作用。
關鍵詞:項目申請;申請者;管理者;博弈動機
一、 引言
1998年至2000年,國家審計總署先后多次查出長江重要堤防在防汛抗旱中存在隱患,有近五成的工程不合格,在長江堤防隱蔽工程建設中,部分施工單位買通建設和監理單位,弄虛作假,偷工減料,大量存在水下拋石少拋多計,護坡石以薄充厚的問題,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工程承包商資質不合格,并且存在轉包的現象。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縣民族事務局原局長樊某,負責管理扶貧款項,卻兩次“伸手”到人畜飲水工程里“舀水”,最終被法律懲處。200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縣民族事務局為本縣妙皇鄉爭取到上級部門撥給的少數民族發展資金5萬元,用于妙皇鄉企業辦公室人畜飲水工程項目。后在支付經費的過程中,樊某又利用擔任象州縣民族事務局局長的便利,與本局工作人員周某合謀將其中的1萬元占有,后樊某分得6 000元,周某分得4 000元。2005年7月18日,樊某被象州縣法院一審以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重慶商報2005年8月16日曾報道: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對該區原交通局局長鄧萬學進行審判,該區原交通局局長鄧萬學在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收受下屬單位負責人及工程承包人賄賂款35 000元,被渝北區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兩年。究其原因,是由于工程項目的管理者在工程的審批和監理過程中有收受賄賂的行為,由于有了保護傘,從而使一些施工單位敢于克扣投資款,中飽私囊,降低工程標準,以次充好。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項目的申請競爭日益加劇,申請者資質的差異,使申請過程出現了異化,一些項目的申請者,即使不具備相應的資質,也不從本身找差距提高水平,相反地向項目的管理者進行幕后交易,以獲得項目。這主要是因為在我國,許多項目的審批權掌握在國家手中,國家在一些項目的審批過程中擁有最后的決定權,幕后交易的出現,不但公平公正的申請規則被打破,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犧牲了市場的效率,給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浪費。公共權力的濫用成為了少數人牟利的工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成為了阻礙經濟發展的障礙。本文試從博弈和信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在項目審批中的管理者和申請人的經濟行為,從而為相應的政府部門對此行為的預防提供理論依據。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分析管理者的動機,第二部分分析申請者的動機,第三部分是對策和建議。
二、 管理者動機的分析
我們認為項目審批中管理者擁有審批權,即決定最后誰會獲得項目,但同樣要面對上級的管理和監察部門的監督,為后續處理的方便我們提出如下的假設:
1. 存在一個監督機構,對管理者和申請者的行為進行監督,幕后行為可能被發現的概率為P(0?燮P?燮1);管理者的行為一旦被發現將面臨著嚴重的懲處,例如:失去職位,失去收入,甚至要承擔法律的責任等。我們把管理者受到懲處的損失記為V。
2. 管理者是風險中性的,但在利益的驅動下,管理者會鋌而走險收取好處。我們假定項目的總資金為yβ(y)為比例系數,因為通常好處費是項目的總費用按比例提取的,通常的情況是,項目總的額度越大,則提取比例越低,即β會隨y的變大而減小,我們令β(y)=λ/ya(01-a。
3. 管理者有一個確定的正常的收益M,M是穩定的單期收入,它無風險,我們把它認為是他的工資、福利等收入的總和。
根據對現實問題的簡化,我們通過建立模型來分析管理者在審批項目過程中的行為。在面對風險事件時,管理者是根據收益的期望來做出決策的。令π仔為收益的期望,那么π=(1-P)(M+λy1-a+PV,管理者依據期望的收益多少來進行分析,從而決定是其管理行為。當λ=0時,π=(1-P)M+PV,即幕后行為不被發現的情況下,他的收益和項目大小無關,或者說當管理者道德水平高而不收取幕后交易費用的時候,項目的大小和他的收益無關。
根據以上的式子,我們分析管理者的行為:
管理者的期望收益和他所從事的受賄行為被發現的概率成反比,即越容易被發現的行為其收益越小,所以其從事幕后交易的動機會越小,因為收益減小了。所以如果我們對管理者的監察力度越大,越會有效地防止幕后交易的發生,即:規范管理者的行為,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是防止項目申請幕后交易的有效手段之一。
2、
管理者的收益期望正相關,項目額越大,其進行幕后交易的吸引力越大。即在幕后交易發現的概率一定情況下,項目的額度越大,管理者接受好處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大項目比小項目更容易產生幕后交易。這就可以說明為什么國家的大的項目容易腐敗,問題經常是屢禁不止,甚至有時是國家的扶貧款也會有腐敗問題發生。
3.
合法收益正相關,當合法的收益變動引起的總的收益變動越大,說明合法的收益在管理者的總收益中重要性越高,一旦發生錢權交易對管理者的總收益的影響是巨大的。由此可以看出,適當的高薪可以讓管理者提高收益,從而更有動力來不接受好處,減少幕后交易的發生。
三、 申請者的行為分析
為簡化問題的討論,我們定義項目的審批中只有兩個申請者,質量好的申請者和質量差的申請者,兩個申請者都為自身利益而進行幕后交易,且他們都是風險中性的。我們假設,項目申請成功與否,是與管理者對申請者的評價有關,而管理者對申請者的評價是與兩個因素有關,即和申請者的自身實力(θi)和申請者對管理者的私下交易力度(bi)有關,因為管理者既要取得自身利益,又要面對上級的管理和監察,所以要平衡兩方面的考慮。我們假設,在同等條件下,申請者的實力越高,申請立項的可能性越大;幕后交易的力度越大,申請到項目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在進行單位轉換統一量綱之后,我們可以把管理者對第i個申請人的評價表示成如下的關系:

其中yi:管理者對第i個申請者的評價;θi:代表申請者的實力,為簡化問題把它僅分為兩個值,?θH和θL分別表示高水平的申請者和低水平的申請者;bi:幕后交易的成本,bi和bj分別代表高水平的申請者和低水平的申請者的幕兩個申請者會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進行博弈,假設兩個申請者都是風險中性的,令U為其效用函數,它是申請者的收益和所付出交易成本的函數,h(bi)為申請者的效用損失,我們把申請到的項目的最終收益定為1,而失去項目則為0,那么申請者i的收益函數為

我們選取h(bi)=1/2kbi2,即幕后交易成本效用的損失會隨著單位付出而呈二次函數增加,k為系數,它表明申請者對幕后交易成本的敏感性。管理者對高水平的申請者評價較高而選擇高水平的申請者的情況下,最大化高水平申請者效用函數為:

我們可以知道,兩個競爭的申請者,會為了收益的最大化而相互競爭,從而會使bi和bj最后趨于相同。這是因為質量好的申請者把bj看成是進行公平競爭的前提,而質量差的申請者把bi看成能夠勝出的優勢,從而使bi和bj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最終會達到均衡,從而使bj=bi=b*,于是上式就變成為

由此我們可得到以下結論:
1. 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申請者的資質差距越大,則進行幕后交易的程度越小,對此可以做出如下解釋,一個水平不高的申請者,要想得到與質量高的申請者同樣的申請條件,必須用更多的交易成本,在考慮到減去成本的純收益后,一個水平低的申請者會理性地退出申請,因為他已經付出太多的幕后交易成本,卻沒有取得較大的收益,所以在與高水平的申請者競爭中,退出申請是他的最優策略。但是這要求信息是公開的,只有信息公開,申請者才能相互了解各自的資質,從而使低水平的申請者在面對高水平的申請者時,主動退出申請。
2.σ 越大,則b*越小,我們可以把?滓看成是外界的干擾,如社會風氣、國家政策方向、輿論的導向、裙帶關系等,外界的干擾越普遍,那么申請人的幕后交易可能性會越小。當我們構建一個好的社會風氣會對申請者和管理者都形成一種隱性的約束機制,這種約束機制是無形的,而且是持續的;同樣,當管理者在裙帶關系的影響下,會先把項目交給關系戶,從而即便是申請者用更大的幕后交易成本,他也申請不到項目,那么申請者就會理性的減少幕后交易成本。可以預料到,在這種關系下,會形成一種利益集團,那么申請者更愿意進入某個利益集團,而不是進行幕后交易,因為一旦進入某個利益集團那么就會形成長期的利益關系,要比進行幕后交易更有利,因為它是長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3. k越大,則說明單位的幕后交易成本的負的效用越大,申請者將減少幕后的交易。資質高的申請者是對交易成本是敏感的,他不愿意付出太多的成本,他更希望進行公平的競爭,相反資質差的申請者的k值是并不敏感,因為他希望通過幕后交易而勝出,而k的值和監督的力度有關,力度越大,資質差的申請者的k值越不敏感。
四、 結論
本文就項目申請過程中的申請者和管理者的經濟行為按博弈的觀點進行分析,在對兩者的分析中,我們有如下幾個結論:
1.項目管理的透明化并適當提高項目管理者的薪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理者和申請者之間幕后交易行為的發生,透明度越高,低水平的申請者越不敢進行幕后交易,進而幕后交易行為的程度越小;提高管理者薪酬的同時必須配合嚴格的監督,這相當于提高了管理者幕后交易的風險,使其真切地認識到幕后交易得不償失。
2. 大的項目更容易出現幕后交易,所以應當對大的項目申請做更大力度的監
察,以減少出現幕后交易行為的發生。
3. 社會環境、社會輿論和普遍的裙帶關系等干擾因素會減少幕后交易。因此,必須堅持好的社會輿論導向并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裙帶關系雖然能減小幕后交易費用,但會形成部分利益集團,有失公允,危害更大,因此,必須摒棄裙帶關系在項目申請中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傅江景.權利結構、集團規模與集體尋祖.經濟科學,2004,(4):18-26.
3.闞偉成.尋租活動的成本函數分析.經濟,2004,(12):14-16.
4.周新苗.政府、海關、走私商尋租行為的博弈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5):40-45.
5.朱弗登博格,讓·梯若爾.博弈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因內思.馬可—斯達得勒,J.大衛.佩雷斯—卡斯特里羅.信息經濟學引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7.蔣傳海,陸祖.權利尋租對激勵機制扭曲的博弈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2):67-70.
作者簡介:趙希男,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忠華,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