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簡要介紹了分形企業理論,并對企業內部市場化中的分形企業思想進行了探討,最后通過兩者的對比指出內部市場化的不足之處,由此說明分形企業理論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分形;分形企業理論;內部市場化
一、 引言
企業的存在是一種復雜的存在,它在環境的變化中實現著自己的生命旅程,因此傳統的數學工具只能解決其中一些對企業問題的描述,不能把企業的復雜過程給予數學的解釋。當混沌學出現以后,人們逐漸認識到復雜事物中也有自身的規律性可循。1975年數學家曼德布諾特(B·B·Mandelbrot)經過潛心研究,提出了分形理論,使得數學工具在解釋復雜事物問題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分形理論開始應用到研究復雜性的多種學科中。企業是復雜的,管理是復雜的,因此在對企業的研究中,分形理論大大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也使得人們更容易用數學的方法對企業進行定性或定量的研究。在過去三十年時間里,分形理論在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圖形學、材料科學乃至地質勘探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或密切的注意,并且由于分形的引入,使得一些古老學科煥發了新的活力。
20世紀,隨著分形理論研究的深入,其應用已逐漸從自然領域滲透到了經濟管理領域。從對股價的預測到人口經濟的研究,從知識管理到市場營銷,分形理論都得到了深入的應用和研究。1992年德國工程師學會主席瓦內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分形企業(Fractal Company)”的概念。在其后十多年的時間里,分形企業理論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還猶如冰山一角,未能全部展現在人們面前。隨著對分形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企業管理問題研究的飛速發展,分形企業及其思想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企業內部市場化中分形企業思想的分析,解釋企業內部市場化中的管理學思想,并通過分形企業理論發現企業內部市場化存在的不足之處。最后本文希望通過以上對比研究,探討分形企業理論在企業管理應用研究上的意義。
二、 分形企業理論及其特點
瓦內克教授在深入地研究了日本的精益生產方式后,依據歐洲企業自身的特點提出了“分形企業”的概念,并以此作為對日本精益生產方式的歐洲回答。分形企業理論使用了分形幾何中自相似性的概念,其實質是借鑒了分形幾何中“局部與整體相似,系統是部分按某種規律的組合”的基本思想。瓦內克教授將企業系統中的子系統或各個部門、甚至是每個員工都視為一個分形元,從而將復雜的制造系統劃分成簡單的“分形單元”,使其結構和功能上具有分形的自相似和自組織特性。
分形理論認為,具有擴展對稱性的對象在標度變換時其外觀形狀是不變的。從一個分形中取出任意一部分加以不同倍數的放大,均可獲得與整體對象完全相同的外在圖形,所以,分形是自相似的。同樣在分形企業中,也存在這種標度不變的對稱自相似性。分形企業的自相似性包括:(1)企業組織結構的自相似,即以過程為中心建立企業的組織;(2)目標自相似,即單元的目標與企業的目標一致。組織結構的自相似強調自主,目標的自相似性強調自律。分形企業通過自律和自主的統一,實現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柔性的統一。
分形企業在自相似的基礎上具有自組織性的特點,其自組織特性具體表現為:(1)自動調控企業能力、資源配置分配和評價;(2)自治生產安排和控制;(3)自主確定工作時間、生產方式等;(4)自發監控產品質量和數量,自發監控工作流程效率和性能等;(5)協調和控制基于集體行為,分形地面向結果評價。在分形企業中,各個子系統在企業的總體目標下,自主尋求局部最優解,相互通過消息進行磋商和協調,得到企業的滿意解。
分形企業的優化目標是:時間、柔性、質量、成本、生態和社會性。分形企業將制造系統看作是具有自己的過程和結構的集成系統,非線性發展的系統,不能精確預測的、其內部和外部邊界模糊的系統。分形企業與傳統企業在企業目標和內部組織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傳統企業為自己確定了一個有限的目標,可以容忍一定的廢品率、一定的庫存、系列范圍很窄的標準產品等,分形企業則把目標確定為追求盡量低的成本、無廢品、“一個流”生產、零庫存、產品品種多樣化上。分形企業理論是對傳統的管理思想的一次升華,它包涵著管理無疆界的共性。應用分形企業理論研究企業內部市場化,可以發現內部市場化作為管理體系建立的理論基礎,同時通過對比分析,也可以發現其不足之處。
三、 企業內部市場化中的分形企業思想
企業內部市場化的理論研究著作頗多,在實踐上對企業內部市場做為一種管理體系的建立是邯鄲鋼鐵公司在管理實踐中的創新之舉,由于其在生產企業中產生的巨大經濟效應和積極效果,中國許多的生產企業,特別是國有煤炭企業都將內部市場化視為管理思想的重大變革。內部市場化是指在企業內部將企業生產要素進行市場化運作,并借助企業的信息化系統,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最終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職工的工作自主性和積極性。中國企業內部市場化的思想和歐洲分形企業理論有很多的相通之處,或者說,在企業內部市場化中包含著很多分形企業的思想。
1. 結構的自相似性。分形企業按多層級和多單元的原則進行結構設置,并且各個層級和單元采用相同的設計原則進行非集中式的構造,各個層級和單元在結構上具有自相似性,分形單元之間的差別由活動空間范圍以及分形單元在活動空間內的位置所決定。企業內部市場化主張將企業內部要素重新劃分,實現生產要素各自的獨立。比如說人力資源在企業內部實施市場化運作,人力資源根據各部門的需要而調配,多余的則需放到人力資源市場來培訓再上崗從而達到企業人力資源的內部優化。其他的生產要素也實施要素市場,各個要素市場的設置原則和生產要素流動方式都是相似的。
分形企業的集權化程度相對較低,它不按傳統方式設置經營、計劃和財務等直線部門,而將這些職能分布到具有制造功能的分形單元中。企業內部市場化降低了企業的集權程度,生產要素依據企業經營目標而在很大程度上自發地流動。各單位的結算,不再是集中在財務部門,而是各單位通過收入和支出直接就得到,另外,生產一線工人工資的結算通過具體的價格可以具體到每一天,因此各單位具有了傳統企業中所沒有的部分職能。企業內部市場化的權力下放改變了企業傳統架構,使企業各層級在結構上具有了分形企業自相似性的特點。
2. 功能的自相似性。分形企業的分形單元是具有一定智能和權限的自治體,分形單元之間強調自律和協同。由于分形企業將權利下放,分形單元在功能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企業整體目標之下,各個分形單元依靠自組織和相互之間的協作機制對環境變化做出快速反應。內部市場化的根本思想就是根據組織的目標,各個部門依據市場規律來實現組織內部資源調配,以達到資源的最合理使用。因此各個部門在功能上更趨相似,部門功能與企業整體功能也趨于相似。
分形單元不僅是執行元,而且是決策元,這樣就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在內部市場化的過程中,各個部門加入了決策的功能從而不再只是執行單元,部門需要自主決策其資源使用的種類和數量,需要根據總體目標制定部門工作的程序,以實現整體的協同和協調。因此內部市場化中的各部門與傳統企業部門相比,在功能上具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與分形企業理論中對分形單元功能的描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3. 運營的自組織性。分形企業運營中各子系統在共同目標的作用下,自主調配生產安排以實現最優的生產流程,自主尋求系統最佳的運營方式,或自發改善局部工作生產方式。分形企業的自組織性是一種群體行為,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復雜表現,在分形企業中員工自動監控產品的質量和數量,自動合理分配生產要素或資源,自發保持各單元之間的工作協同性。
企業內部市場化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高人的積極性。內部市場化將提高效率、節約資源、安全生產等都與職工收入相關聯,因此自發改善工作流程,節約生產資源,提高工作安全管理不但有益于企業效益增加,也有益于職工收入和福利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自發性得到很大提升。內部市場化所賦予部門的靈活性和職工群體的利益趨向性,使得部門的自組織成為可能。內部市場化是對中國傳統企業管理思想的一次革新,其表現出的自組織性和分形企業有著很多共同之處。
四、 結語
分形企業的思想和內部市場化的思想還有一些不同之處,分形企業不但強調內部的自相似性和自組織性,還強調與外部環境溝通的動態性;內部市場化只強調企業內部生產要素的安排和作業流程的優化,以提高人的積極性。分形企業具有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態結構,每個分形單元都可以設計自己的活動空間,并能通過與環境的交流重新定義活動空間和不斷改善內部過程,這樣當環境劇烈變化或不可預測時,系統結構可以快速重組以適應環境變化。分形企業對外部環境可以快速響應,內部市場化中未明確提出與外部環境的溝通問題,因此內部市場化作為一種企業管理體系的建立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分形企業理論作為一種歐洲的管理思想,兼具日本精益生產管理的內涵,它是在對日本的生產方式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歐洲現狀提煉出來的,因此分形企業理論包含不同國界、不同企業管理理念中人類共同認可的思想。在中國企業即將邁向全球之際,急需建立適合自己的管理理念,借鑒和參考這種人類共同的管理思想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謝和平,薛秀謙.分形應用中的數學基礎與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15-23.
2.H.J.Warnecke.Fractal Factory,Springer Verlag,Berlin,Germany,1992.
3.劉忠慶,舒華英.電信企業實施分形管理的策略.中國數據通訊,2005,(2):59-61.
4.胡援.分形理論及其在管理領域的應用.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8-82.
5.崔凡,劉和平.分形理論及其管理方法論意義初探.經營管理,2001,(3):36-38.
6.顧新建,祁國寧.分形企業的概念和結構.航空制造工程,1996,(10):3-4.
作者簡介:聶銳,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賈小軍,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