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作為我國出口大戶的紡織行業不斷受到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措施的沖擊,江蘇作為紡織大省,損失尤其嚴重。紡織行業不能再依靠傳統的低成本優勢和低價策略來求發展,必須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以信息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只有這樣在能繼續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信息化;江蘇;紡織企業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到來,使原有的競爭規則正在發生根本改變。工業社會里對企業利潤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力和資本,信息社會里決定企業興衰的是則是信息,是企業擁有信息的多少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這種形勢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成為各行業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對象,以改造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等業務流程為主要內容、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的動態發展過程。紡織行業作為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傳統產業之一,目前正面臨著產業升級和應對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任,信息化更是成為其迎接挑戰、實現自我突破的不二法則。
江蘇是我國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基地和重要的岀口基地。據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及服裝制造企業達到5 431家,實現工業產值3 000億元,全年紡織服裝業出口交貨值達到890億元,占全省15.4%。但是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作為出口大戶的紡織業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傳統的以原材料、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正在喪失,以價格競爭為主的競爭方式正面臨著嚴峻挑戰。近年來,發達國家為了本國利益,紛紛加快了反傾銷、反補貼等各種貿易保護的步伐,對我國紡織品頻頻實施貿易制裁。如2005年以來美國、歐盟相繼對我國紡織品啟動特保,江蘇地區以美、歐為主要出口地的紡織企業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這種狀況要求我國的紡織企業必須轉變現行的以量取勝、以價取勝的生產貿易方式,加快信息化改造和管理創新的步伐,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提高
企業的市場反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一、 紡織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環節
紡織行業作為傳統制造業,其信息化就是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最終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和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生產過程控制的自動化,制造裝備的數字化,咨詢服務的網絡化,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這個解釋也可以看出,紡織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應主要包括三大領域的改造升級: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企業管理模式以及對外貿易方式。相應的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CAD/CAM等)、自動控制和監測系統、企業管理系統(MIS、ERP、CRM、SCM等)、電子商務等。

紡織行業是我國實施CAD的四個重點行業之一。紡織CAD系統包括印染CAD、織物CAD和服裝CAD等,主要是利用電腦數碼技術來完成分色、配色、染色、提花設計和服裝設計等工序,達到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準確率。自動控制和監測系統的功能包括生產過程中各種參數的監測、故障排除、生產報表自動生成、車間環境控制等。通過有效的控制系統可以大大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且能夠實時采集數據并進行相關分析處理,直接進入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方便數據錄入,提高決策效率。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是在各個單項系統的基礎上形成的更具綜合性的生產制造系統。我國863計劃CIMS主題專家組在1998年給出的CIMS的新定義為:“將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并應用于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從市場需求分析到最終報廢處理)的各個階段。通過信息集成、過程優化及資源優化,實現物流、信息流、價值流的集成和優化運行,達到人(組織、管理)、經營和技術三要素的集成,以加強企業新產品開發的T(時間)、Q(質量)、C(成本)、S(服務)、E(環境),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
企業管理軟件的應用是企業實現業務流程重組和管理創新的重要方面。目前比較典型的、應用最為普遍的軟件系統包括ERP(企業資源計劃)、SCM(供應鏈管理)和CRM(客戶關系管理)。這些軟件系統從不同角度來滿足企業的管理需求,彼此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ERP主要是面向企業內部的事務處理系統,以企業內部資源和業務的整合為目標,在企業內部實現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的一體化管理,因而不具備協調多個企業間資源的觀念和能力。SCM則覆蓋了供應鏈上的所有環節,將整個供應鏈的需求計劃、生產計劃、銷售計劃整合在一起,加強了對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的協調和企業外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成。SCM彌補了ERP在企業之間的業務集成和協同方面的不足,提高了整個供應鏈的反應能力和競爭能力。CRM則以客戶服務和營銷服務為中心,彌補了ERP在前臺營銷方面的不足,將與產品銷售和客戶需求有關的數據反饋到企業信息系統,便于企業優化配置資源,合理安排生產,在增加效益的同時提升用戶滿意度。三者其實是互相關聯、互相補充的,存在某些功能模塊的重疊。因此企業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能孤立地應用這些軟件,必須將三者進行有效集成,將ERP系統向客戶端(CRM)和供應端(跨企業的SCM)延伸,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和市場反應速度。
上述各個系統的有效運行,離不開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企業與相關實體之間信息的暢通和交易的便利,這一點可以通過電子商務來實現。近幾年全球電子商務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紡織服裝領域也不例外。據美國官方統計,2003年與紡織有關的B2B交易超過800億美元。由于時尚流行的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紡織服裝企業迎來了個性化、短周期、小批量、快交貨、零庫存的敏捷制造時期,對信息的收集、交流和反應速度將成為決定企業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而這一切都要極大地依賴于互聯網以及基于網絡的電子交易系統。
二、 江蘇紡織業信息化現狀
江蘇的經濟發展處在全國前列,而且是紡織大省,因而信息化總體水平相對較高?!熬盼濉逼陂g,江蘇省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全國首批CAD應用推廣示范省和CIMS應用工程示范省,共組織實施了65家省級CAD應用推廣試點和21家CIMS應用示范試點。2002年,江蘇省又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全國首批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示范省。這些都為江蘇省加快紡織業在內的制造業信息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實踐統計,CAD示范企業的產品設計周期普遍比以前縮短1/3以上,新品研制費用明顯下降;CIMS示范企業的生產準備周期普遍縮短了40%~60%,庫存資金下降15%~50%,成本下降3%~10%。
從各個信息化項目的應用情況來看,CAD、自動控制等具有鮮明行業特點的技術得到普遍推廣。尤其是紡織CAD體現了明顯的行業特點,投資不大但效益顯著,因此應用面很廣。在各類企業管理軟件中,傳統的財務管理軟件和庫存管理軟件等應用較為普遍,技術發展也較成熟,但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ERP是應用難點,還處于試點階段,目前已在一些大企業取得了成功,如儀征化纖、紅豆服飾、AB內衣、江蘇茶梅燈心絨集團等。其中茶梅集團的ERP項目在2003年獲得全國紡織行業信息化推進工作會議頒發的行業信息化建設項目優秀獎。
信息化軟硬件投資繼續增長。軟件方面,紡織企業已由原來的自行開發或合作開發,轉變為直接購置商品化軟件。在這個過程中國產軟件和咨詢服務業得到成長壯大。江蘇省初期的CAD和CIMS示范企業大都使用進口軟件,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國產軟件的比重越來越大。國產ERP、CAD、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CAPP)、產品數據管理(PDM)等逐漸成熟。與此同時,一批信息化咨詢服務單位發展壯大,如金思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南京億格軟件公司等。硬件方面,由于紡織企業現有計算機設備普遍陳舊老化,多數系統運行在5年至8年之間,已經超過了系統的生命周期,亟待升級或更新。因此,盡管軟件和服務的需求增長是趨勢,但采購計算機設備和網絡基礎設施在近兩年內仍然是紡織企業信息化投資的重要部分。
三、 推動紡織企業信息化的對策建議
1. 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擇信息化產品。IT廠商和研發機構提供的信息化產品大都是面向整個市場的,不可能以企業個案為對象來制作產品,這就要求企業在選擇產品的時候,根據自身情況,量體裁衣,而不能一味地貪大求全或是追隨潮流。對于少數的大型企業和國際化企業來說,要實現企業重組和管理的全面現代化,達到與國際接軌,可以考慮采用國外大型知名軟件。如儀征化纖公司2003年開始與知名管理咨詢公司合作,實施SAP的ERP系統。有一定管理基礎的大中型企業主要以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市場反應速度為目標,目前國內市場上份額較大的知名軟件如金蝶、浪潮通軟、和佳、利瑪等,以及像中紡達等行業內廠商提供的產品,可以很好的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而對于廣大的民營小企業來說,可先從單項管理著手,重點抓好財務管理和產品庫存管理。如果在這些企業實施ERP,則無異于牛刀宰雞。
2.開發具有行業特點的軟件。紡織包括十幾個行業,如棉紡、毛紡、化纖、印染、服裝等,不同行業的工藝流程大相徑庭,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也存在差別。與大而全的通用系統相比,行業版本具有開發周期短、升級換代快、針對性強、實施和推廣容易等特點,因而具備貼切、細致、精準的管理功能。開發過程中可以采用構件重用、系統拼裝接口、功能模塊重組等技術,建立一套模塊系統,根據不同企業的特定需求加以組合,并且可以自由添加或者刪除某些模塊。隨著經驗的積累,這個系統可以不斷地加以擴充和完善。
3. 加強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設,實施以點帶面戰略。江蘇紡織業近年逐步形成了產業集群現象,涌現出一批紡織產業集群市縣和特色鎮,如“中國第一家紡城”海門三星鎮、中國綢都吳江盛澤鎮、中國織造之鄉武進湖塘鎮、羊毛衫聚集地常熟新港鎮等等。應該在這些城鎮大力開展信息化示范項目建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硬件軟件產品,然后在全地區全行業推廣。如此可以降低實施風險,提高應用水平,調動同行業企業投入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
4. 加強企業信息資源規劃,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信息技術的應用給企業帶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同時也有一些弊端正逐漸顯露出來,其中之一就是,不同的系統、不同的應用、不同的技術平臺之間難以全面兼容,使得企業的信息難以全面流通,企業陷入了“信息孤島”之中。為了幫助企業沖出“信息孤島”,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規劃(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簡稱IRP)是指對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信息,從采集、處理、傳輸到使用的全面規劃。信息資源規劃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只有做好信息資源規劃工作,才能理清并規范企業的真正需求,從而整合信息資源,實現應用系統集成,同時能指導SCM、ERP、CRM等應用軟件的選型并保證成功實施。目前,許多企業都已經認識到信息資源規劃的重要性,一些大公司和企業集團都設立了首席信息主管(CIO)一職。信息資源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沒有統一的基礎標準,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信息共享。因此信息資源規劃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標準化問題,包括信息分類編碼標準、信息系統開發標準和信息交換接口標準。
江蘇紡織業經過1998年以來為期三年的全行業調整和之后三年整體水平的提高,目前處于較高的發展水平。在不斷加劇的國內外市場競爭環境下,紡織企業要進一步加大信息化投入,同時改變原有的與信息化管理系統不相匹配的管理模式、組織結構模式和產業流程模式,積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信息化不能僅僅停留在IT應用層面,而應該與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結合起來,發揮對生產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的整合作用。有實力的大企業要加快調整產品結構,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創建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如此才能改變我國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被動局面,保證紡織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潘群峰,王月瑋.企業信息化與紡織行業的發展.四川紡織科技,2003,(5).
2.桂良軍,薛恒新,黃作明.BPR、ERP、SCM、CRM的集成研究.企業天地,2004,(11).
3.宋亮.信息集成的管理思想.http://www.amteam.org,2004-04-30.
4.陳延壽.關于企業信息資源規劃的思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5,(8).
5.江蘇省發展計劃委員會編.江蘇信息化年鑒(2003).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殷群,博士,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趙小燕,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