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觀光旅游,是青城山景區旅的文化主線,是青城山旅游產業的“魂”,應貫穿于青城山旅游產業和產品開發之中
青城山是川西旅游環線上同重要的風景名勝區之一,地處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青城山風景名勝區依托“青城天下幽”自然生態環境和中國道教名山厚重的文化底蘊,被首批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地。
青城山旅游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這幾年,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青城山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投入,注重了景區業態調整和旅游營銷宣傳,景區旅游綜合經濟有了大幅度增長,但是社會經濟效益卻不盡如人意。青城山旅游綜合收入1.6億元,僅占都江堰市旅游綜合收入13億元的12.5%左右,只占全省旅游綜合收入560億元的0.28%左右,青城山旅游經濟增長速度與川內旅游區相比,明顯低于樂山、峨眉山的發展速度。
青城山旅游經濟實力發展緩慢,表面原因是景區旅游留不住人,旅游消費水平低。造成這些問題有以下深層次的主客觀原因:
第一,景區相關管理條例綱性制約。按照建設部《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核心景區只能做減法,不允許任何新的建設行為;二級景區建設也受到《條例》綱性限制。“門票青城山”受遺產保護地和景區《條例》約束,景區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和制約,青城山難于與時俱進,推出更多與游客需求結合的參與性、娛樂性、刺激性、享受性的新產品。
青城山盡管列入了《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名錄》,但是,我們的思維和工作重點僅僅停留在從建福宮到上清宮的核心景區和后山風景區的“門票青城山”。“十一五”期間,都江堰市河西青城山片區9個鄉鎮總用地指標主要用于重點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基本上沒用旅游項目可供用地。
第二,旅游資源利用率較低,旅游市場有效供給不足。青城山有中國道教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地方土特產資源。針對市場需求,青城山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雖然滯后,旅游載體和旅游內涵的結合尚有較大的差距,尚未形成值得游客掏腰包的中意產品和參與性活動。青城前山仍停留在觀光游,直上直下;青城后山雖然漸成旅游目的地,但農家休閑低端旅游產品檔次低而且競爭激烈,沒有超過成都市及周邊區縣的價格優勢和區位優勢。
第三,旅游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旅游高級化程度滯后,缺乏中高端的體驗與享受型旅游產品。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基本要素的協調發展,決定了旅游區的發展水平。六大要素在旅游產業化構件可分為基礎要素和提高要素。基礎要素包括“吃、住、行、游”四大要素;提高要素包括“購物、娛樂”兩大要素。青城山景區旅游中游人基礎要素的消費所占的比例遠遠高于提高要素的消費比例。青城山景區與世界級品牌的一流景區仍然有較大差距,購物、娛樂沒有形成相應的優勢產業。特別是雅俗共賞的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商品,在青城山旅游產業發展中還沒有形成獨特的市場吸引力。
青城山景區形象審視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對客源市場產生吸引力的關鍵,是旅游地的象征,是召喚旅游者前往旅游地旅游的旗幟,同時也是旅游者對旅游地的感知和認知印象。旅游地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象之間的競爭,所以這不得不迫使青城山景區對旅游地形象的問題進行審視和研究。
青城山景區性質、形象及市場定位在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中界定為“中國道教名山,以山水自然風光為特色的文化型風景名勝區;是具有觀光、游覽、休憩、科考研究等功能的,具有世界遺產價值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道教文化觀光旅游,它是青城山景區旅游的文化主線,是青城山旅游產業的“魂”,應貫穿于青城山旅游產業和產品開發之中,貫穿于青城山旅游全過程之中。青城山旅游景區形象定位為青城山旅游觀光和道教文化展示地、生態休閑度假目的地、道教文化體驗地。前者決定了青城山觀光旅游消費形態為主,后者確定了青城山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目的地的消費形態。景區形象定位和景區旅游消費形態,使我們確定了客源市場立足成渝兩大城市地方中端市場,拓展沿海及東南亞的高端市場的針對性。
青城山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考
青城山的歷史、現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使我們悟出一個道理:“資源≠產業、品牌≠發展”。青城山旅游經濟的發展決不能“坐等花開”,要在21世紀旅游競爭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持續健康發展有必要重新審視青城山景區的形象、定位,科學調整青城山旅游發展規劃,充實和完善青城山旅游發展的思路。
歷史讓我們在不斷提高核心景區旅游檔次的同時,選擇了放大青城山景區,做大青城山旅游品牌,做強青城山旅游產業這條必然的發展道路。
景區是旅游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是人文資源的展示載體。實現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景區發展核心是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景區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
青城山景區要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要永續利用,重點要突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突出道教文化遺址、遺跡、文物、文化活動的保護和永續利用。
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著手永續利用旅游資源。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可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著手。內涵方面主要指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保護利用。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上,要堅持不間斷植被綠化保護、嚴禁亂砍亂伐,切實抓好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一是做好旅游污染源的控制,改進各類旅游接待點的生活污水設施,“尿水、污水、口水”必須處理達標排放,確保味江、石孟江、螃蟹河水域質量;同時要增添景區生活垃圾回收處置設施,確保景區環境潔凈。二是因地制宜,按照規劃要求增建味江、石孟江、螃蟹河的攔河蓄水壩,既保持青城山水土不被流失,提高大氣環境質量;同時能增強青城山山水自然資源的旅游賣點。在人文資源的保護利用上,重點是深度挖掘道教文化發展主線;開發健康的道教文化禮儀活動;整理開發道教文化衍生出來的長壽文化、醫藥養生文化、趙公財神民俗文化、青城武術、音樂文化,使高雅縹緲的道教文化與廣為流傳的民俗文化融合貫通,稱為游人參與、互動的旅游活動。
在外延上,主要是放大旅游景區空間范圍。青城山門票景區面積有限,資源空間也受到局限,只有把門票青城山放大到整個青城山規劃區域,增大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空間,才能有效地利用旅游資源。在繼續做好核心景區保護管理的基礎上,有序開發青城后山、青城外山、青城天國山、青城趙公山,形成以道教文化為主線的、具有長壽文化、養身文化、財神文化等不同特色的大旅游區域和大旅游產業。
堅持創新旅游經濟的發展思路。青城山旅游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創新思維,以改革的思路統籌青城山區域規劃,放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范圍,統籌旅游經濟領導,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創新旅游景區規劃體制,有序推進景區政企分開、事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立足市場要求,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積極開發市場中高端旅游產品,推進旅游產業發展規模,促進旅游景區和旅游城鎮功能協調發展。(作者系四川省都江堰市委常委,青城山管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