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美德到公共責任的轉變,使慈善成為了一種“平常行為”,捐與不捐,取決于一個人對社會責任的認識
僅連接“斷裂”的傳統慈善文化就足夠了嗎
當代中國急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對慈善事業的突出需求。一般來說,一個社會效益越高,對慈善的需求也越高。因為效益意味著強者對弱者的排擠,而慈善代表著強者對弱者的援助。強者與弱者之間這一既排擠又援助的張力,正是讓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內在機制。然而,在許多需要慈善的場合,人們常??床坏酱壬频某鰣觯词钩鰣?,往往也是相當單薄的。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甚至不那么發達的國家相比,當下中國慈善事業的不振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不僅表現為慈善捐贈的錢物微薄,更表現為社會普遍的慈善觀念的微弱。對此,迫切希望發展慈善事業的人們給出了各種解釋,其中值得我們記取也催促我們盡快動作起來的,是認為中國缺乏慈善文化的說法。
盡管把事物的原因歸結為文化,往往是一個最好遁詞,一切解釋不清的場合都可以通過歸之于文化而獲得解脫,因為文化本身就是一個講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但在慈善問題上,文化確是一個有相當解釋力的說法。不過,即使承認慈善文化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弄明白,文化在哪里出了問題。有人認為,中國慈善事業出問題,是因為今天的人將中國傳統文化遺忘了,慈善文化出現了“斷裂”,所以,要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傳統重新連接上。回到傳統,成為解決當前中國慈善問題的方案。
這樣的想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傳統上中國人有很強的慈善意識,見之于史書的慈善之舉不絕如縷,捐贈施舍確實比現在更為常見,但人們心情急切之下容易忽視了重要一點,那就是,在今天的世界上,慈善業經過了一個“現代化過程”,在一些具有悠久慈善傳統的國家或文化體中,慈善從觀念到實踐,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所以,對于中國來說,真正的解決方法不是將“斷裂”的文化簡單地連接起來,而是在傳統的慈善文化基礎上,經過現代化改造,重建21世紀的中國慈善文化。
慈善是不同于市場和政府的“第三域”
重建中國慈善文化,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國家或政府在慈善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人類歷史上,中國政府比較早地就承擔起了保障國民基本生存需要的職責,饑荒年間,政府開倉賑災是一種制度化的行為。不僅如此,基于“人心向背”的政治考慮,慈善行為一直被認為最好由政府來做,以增強政府的合法性。所以,政府壟斷慈善事業在中國是有歷史傳統的。
但在現代社會,同民生相關的事務方面,政府的職責已經被嚴格限定在通過稅收來提供公共產品的范圍之內,超出國家法定責任之外的公民個人或家庭的困難,不再是政府的責任,而是需要通過社會來解決。所以,慈善屬于社會的范疇,是不同于市場和政府的“第三域”,既不適合市場的利潤邏輯,也不適合政府的公共服務邏輯,而是公民或企業公民基于一定的價值觀而做出的公益行為。
目前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以或明或暗的行政命令方式“號召”慈善的做法,既有社會上慈善尚未成為風氣所造成的無奈,也有政府仍然習慣于自己從事慈善活動的舊習這一成因。它客觀上造成了慈善在一些場合成為“第二稅收”的現狀。改變政府在慈善活動中的高調存在,解除公民捐款只能投向個別具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組織的限制,開放民間組織從事慈善的空間,是中國重建慈善文化的一項內容和條件。
現代慈善不等同于“功德”
公民是慈善的主體,但在為什么慈善上,公民也需要有一個觀念轉變的過程。傳統中國不缺慈善和施舍,但這些善行背后的觀念可能已經不適合今日的慈善事業。過去,國人常將施舍等善行同個人德行或“功德”相聯系,所謂“蔭功積德”,修個好名聲或好來世。然而,在現代慈善概念中,一個人之所以行善,不是簡單地出于個人做好事的動機,而是個人承擔對他人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分外的德行,而是個人自我強加的義務,是現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主體地位的體現。從個人美德到公共責任的轉變,使慈善成為了一種“平常行為”,捐與不捐,捐多少,不但取決于一個人的能力,也取決于一個人對社會責任的認識。這才有了西方廣為流傳的“多余的財富就像多余的體重一樣,都是罪惡”;“帶著巨額財富離開這個世界,是一種罪惡”等名言,才有了美國巨富反對取消遺產稅的“悖謬”舉動。財富意味著責任,巨大的財富代表著巨大的責任,慈善就是履行責任的方式,這樣的觀念才是現代慈善觀念,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的行為才是現代慈善行為。反過來,正因為慈善是責任,所以才能在一些慈善事業發展良好的社會看到“悄悄的慈善”,而沒見到對巨額捐贈的道德溢美之詞。把慈善提到過高的道德水平,反映的不是慈善文化的先進和成熟,而是滯后和幼稚。最有能力做善事的是富人,而在貧富分化的背景下,給富人過高的道德地位,有可能導致社會資源包括經濟資源和道義資源都向部分人集中,從而不利于社會的平衡。以平常心看待慈善,是重建中國慈善文化需要確立的一種觀念和心態。
公民把慈善當作個人的義務,這是一個社會的慈善文化被個人內化的結果,這種內化應該是一個柔性的過程,而不能是一個強制過程。這就是說,社會可以形成一種輿論氛圍,倡導慈善和捐贈,但不能以任何一種方式,從行政攤派到強討硬索,逼迫個人捐贈。公民在捐出自己的錢物時,從法律意義上說,是在自主行使對自己合法財產的支配權。這種權利不受他人的干預。捐贈之成為善,就在于它是發自個人內心的,是一種自由意志的主張,因為一切善都必須是自由的,是對最高道德指令的內在服從。所以,現代慈善文化雖然不突出善行的個人德行性質,但仍然捍衛慈善作為德行所要求的自主和自由,不僅尊重個人捐或不捐的自由,更從體制上保證了個人捐贈用于其所愿意的對象或場合。
現代慈善組織承擔著向捐贈者詳細說明捐贈款或捐贈物使用情況和效果的責任。這種透明的慈善保證了慈善不會成為欺詐的犧牲品,保證了慈善不會助長欺詐泛濫所帶來的偽善盛行。創造各種必要的條件,切實地保證捐贈者的權利,讓他們的良好意愿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也是中國今天重建慈善文化時需要通過制度來加以體現的一項原則。
慈善文化是一個綜合體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真正關心中國慈善事業的人可以從一些當前最為迫切的地方做起,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中國國民的慈善觀念和慈善行為都會走向成熟,悠久的慈善傳統定能綻放出文化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