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的知識精英,在技術與經營上努力躋身世界前列,也在理直氣壯地要求薪酬與國際同步,那么其它方面是否也應有所“接軌”?除了索取,一個人又應當為社會留下點什么呢?
聯想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年薪2175萬港元,較前一年度暴漲1751萬港元;聯想全體董事酬金由1270萬港元飆升至1.75億港元。最近,聯想高管的“漲薪事件”成為國內IT業一大焦點。面對各界的驚訝、羨慕、乃至異議,“聯想掌門”楊元慶做出回應:我想我們對得起這樣的年薪。
對于高管薪酬因何大漲,楊元慶表示:一是出于“同比差距”,過去聯想的薪酬與國際同等規模的公司存在很大差距;并購IBM的PC業務后,聯想的國際高管與中國高管的薪酬差距更為明顯,聯想計劃3—5年縮小差距、完成薪酬接軌。二是“技術性因素”,包括獎金、期權、一次性養老金補貼。此外,過去一年是聯想歷史上最艱難的一年,聯想高管帶領聯想度過了最困難時期,所以高薪得之無愧。
都說如今是“知本經濟時代”,作為中國最著名的IT巨頭、同時也是少數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聯想的高管人員薪酬高,這并不出人意料。此外,聯想的經營與資本運作完全是市場化的,并不沾什么“國企”的邊,說個人價值體現也好,物質激勵也罷,其薪酬怎么定,只要大股東們沒異議,過程方式不違法,個人所得不漏稅,外人如何議論實際都是“咸吃蘿卜淡操心”。不過,此事倒是令筆者產生了另一方面的“聯想”。
當今社會,財富確實是個人智慧、價值、成功的有力證明與體現。而從更廣義的角度,財富更意味著一種義務與責任。理由為:財富創造本身不可能憑“一人之力”,它不僅離不開政府、社會、制度、法律等方方面面的保障、協助與支持,更利用、消耗著社會的各種物質與人力資源。可以這么說,物質獲取與財富利用,其實質就是社會資源不斷分配與消耗的過程。根據社會資源消耗、財富受益程度的不同,人們理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可是,縱觀許多中國富豪,擁有大筆財富之后,高端物質消費、奢靡超一流享受、身份地位彰顯絕對是“一個都不能少”,唯獨社會責任與回報意識常常“選擇性缺失”。面對一些富人的“為富不仁”,有人將其歸咎于沒文化、投機取巧、一夜暴富、財富來源見不得光等因素,煤老板、炒房團、國資流失等等也成為了“眾矢之的”。不可否認,上述解釋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哪位曾經對社會公益事業做出過與其財富成正比的貢獻?事實上,哪怕是口頭上的表態似乎都沒有!知識精英們的社會責任感同樣匱乏,顯然更值得人們的思索。
不久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宣布將淡出微軟,要全身心投入慈善事業。沒幾天的功夫,世界第二富、“股神”沃倫·巴菲特也表態,要捐出資產的85%,約合375億美元。這一美國歷史上最為“天文數字”的個人慈善捐款,令咱中國人聽著都比較“震撼”,可在老美那里卻似乎“波瀾不驚”,一些美國人就說:“這事挺正常啊,巴老爺子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哎呀,真是又給咱上了一課!
“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說白了,人生不過是在獲得種種經歷和感受,物質與財富均是過眼云煙,只會“風水輪流轉”。中國新一代的知識精英,在技術與經營上努力躋身世界前列,也在理直氣壯地要求薪酬與國際同步,那么其它方面是否也應有所“接軌”?而除了索取,一個人又應當為社會留下點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