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今的分紅派現方案能否通過,留給這家銀行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經歷了11天的沉默和眾多非議之后,6月9日,深圳發展銀行(深圳交易所代碼:000001,下稱深發展)公布了最終股改方案——在價格區間上作出微調,將原有5.25元/股-10.75元/股的區間,縮窄為7.25元/股-8.75元/股,其余內容未變。
自5月29日深發展公告股改預案以來,市場質疑聲不斷,火藥味濃烈。這一預案并非市場期待的權證,而是設定在股改方案實施后一年內的最后60個交易日內,若公司平均股價在5.25元/股-10.75元/股的區間之外,深發展將向流通股股東定向現金分紅,每10股獲分紅最多不超過0.48元。
對此,流通股東譏之為“零對價”;更有言論將矛頭直指深發展大股東新橋(Newbridge Asia AIV III, L.P.),指其購入法人股價不過3.55元/股,而流通股價如今已近9元,“獲利甚豐而不補償”。
針對外界指責,深發展高層近日向《財經》記者細述了股改方案出臺背景,以及大股東新橋與銀行本身對未來的諸多考量。但顯然,這一方案尚需得到深發展超過七成的流通股股東的認同。“股改是一道關呀,闖過去才會一切順暢。”深發展高層感慨說。
然而,無論如何,面對2007年1月1日前資本充足率達標的期限,面對進一步引資以拓展經營的迫切需求,留給這家銀行的時間不多了。
股改出臺前后
深發展醞釀股改,始于去年9月。一開始,銀行管理層并未考慮現今的派現分紅補償方案。
深發展的股本架構中,流通股高達72.43%。讓總計持股僅27.57%的非流通股東向流通股東送股,顯然“送不起”。“我們計算過,如果非流通股東每10股送2股,意味要將自身一半的權益送給流通股東。作為外資股東性質的第一大股東,新橋自然難以承擔。”深發展股改保薦機構海通證券的一位人士說。
于是,最初的股改方案設計是認股權證模式。為此,深發展與監管部門進行了長期的溝通,也曾提交實質性方案。
依據最初的權證設計,由深發展向非流通股東、流通股東按1∶2的比例,配發超過3億股的認股權證。這是銀監會、銀行管理層和大多數股東都同意的方案。但最終證監會認為,深發展不具備發放權證的資格。
權證股改相當于再融資,而證監會曾規定,上市公司再融資需有三年連續分紅的記錄。近來資本金嚴重不足的深發展并不具備這一條件。
于是,證監會一度建議深發展非流通股東向流通股東發認沽權證(當股票跌破設定價位后,持有人可通過行使認沽權,將所持股票以該價位售予發行人)。在去年10月通用電氣集團(General Electric Co.下稱GE)宣布出資1億美元入股深發展后,新橋、GE兩家外資股東合計持股已近24%;若未來流通股東行使認沽權,意味著銀行外資比例將超過25%的上限。最終,銀監會否定了認沽權證方案。
“很長一段時間里,大股東、銀行管理層、保薦機構以及監管部門都一直在溝通探討,尋找新的出路,最后大家還是把思路放在了銀行上面。指導原則就是既可完成股改、又不損害銀行的發展,于是就有了目前的方案。”深發展一位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據了解,派現分紅的股改思路初步形成于今年3月,之后交監管部門溝通認可,至四五月間方案基本完成。
分紅派現方案
在5月29日深發展公告的股改預案中,設定了5.25元/股-10.75元/股的價格區間,股價超過這一區間,則公司將向每10股流通股派發不超過0.35元的分紅;此外,非流通股東將放棄其每10股所得0.35元的分紅,轉贈流通股東,相當于向每10股流通股支付最高不超過0.13元的現金對價。由此,流通股東總計獲得每10股最高0.48元的分紅。
關于上述方案制訂的依據,深發展一位高層介紹說,5.25元/股,即為GE入股深發展時的價格;10.75元/股,則是股改方案報送前幾天深發展流通股均價8元/股減去GE入股時的價格,再加上8元/股的均價而得出。
他進一步表示,設定價格區間本是為了體現大小股東共同努力,把股價做上去的良好愿望。在當時情況下,深發展股價跌破5.25元/股可能性很小,而設定上限就是為了做好銀行業績。大股東和銀行都對股價的上升很有信心,但預案出臺后,市場上多有質疑,銀行董事會決定干脆將價格區間上限定在收盤價之內,深發展在5月29日停牌前的收盤價為8.78元。此外,大股東新橋承諾其股份在三年之內不能流通。
至于流通股每10股獲0.48元的分紅,則意味著深發展將拿出超過7000萬元的資本金來分配。“我們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錢來分了,我們的資本金本來就稀缺,再多拿一點,就會影響資本充足率。GE進來之后,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可達到4%;如果再多分紅,核心資本充足率就很可能降到4%以下,這會影響下一步發次級債補充資本金的工作。”
《財經》記者獲悉,這次分紅派現方案已經得到“特批”。按銀監會的規定,資本充足率不達標的銀行不可分紅。但顧及深發展的股改困難,證監會認為,分紅是為了完成股改后引入GE,從而帶來更多的資本金。最終,分紅方案得到銀監會的認可批準,這已是一個各方折衷的方案。
“其實站在銀行的角度,也不愿意把緊缺的資本金分掉,我們好不容易將資本充足率從新橋剛入股時的2.3%提高到目前的3.7%。如果沒有資本金,銀行就做不出規模;而不擴大規模,成本就降不下來,幾乎所有業務都和資本充足率有關。”深發展高層說。
交鋒
深發展股改方案一經問世,市場即現反彈之聲,第一大股東新橋更成為遭遇抨擊的焦點。
有觀點認為,新橋當年從深圳市政府手中受讓深發展非流通股權時成本很低,如今不能以這么小的代價獲得流通權。
對此,海通證券的一位人士表示,新橋入股之初即已承諾五年的股權鎖定期,即使將來出讓股權,新橋也不指望在A股市場上轉讓。借股改來獲得流通權,對新橋而言本無意義。
此外,新橋向流通股東轉贈部分權益的做法,從國際市場角度看,很可能被新橋自身的股東視為對其產權的侵犯。海通證券一位人士表示,美國對產權保護十分嚴格,作為美國公司的新橋,自然要遵守美國的法律。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新橋既然在中國投資,自然無法避免要遵守中國的政策法規,要承受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商業風險。
至于深發展股改方案最終能否獲得流通股東的認可,深發展一位人士表示難以預測。
就股本結構看,深發展流通股東比例高且極為分散,高達72%的流通股股東中,機構投資者比例僅占15%,其余皆為散戶,大股東欲與流通股東溝通解釋十分困難。
深發展股改小組一位人士說,“我們與一些機構投資者做了溝通,他們反饋的意見不一,更多的是希望采取權證股改方案。”
深發展第一大流通股東是易方達基金,有關人士態度明確,對目前的分紅派現極度不滿。他表示,“每股三四分錢的分紅,按目前股價計算,連活期利率都不到,這還設定了一個價格區間,等于沒送,無法向基金投資者交代。”
“我們也理解深發展的股權結構,使得大股東難以送股;但也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對價,我們還是希望發權證。”上述人士補充說。
深發展另一大流通股東博時基金的新聞發言人表示,作為基金,自然希望基金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股改本身就是一個持續的博弈過程,他們希望有更好的方案出臺。
但也有機構投資者對深發展股改表示出相當的理解。深發展第十大流通股東裕陽證券基金的人士表示,“我們買深發展是要看長遠,深發展也沒有投機的價值。如果深發展實在拿不出好的對價,調高幾分錢也沒實質性意義。”
眼下的深發展管理層可謂身陷股改困頓之中,但也對未來的發展作出了安排。股改一旦過關,GE順利入股,深發展即擬發行次級債,使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6%-7%。另外的資本金缺口,或者發混合資本債券,或者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使資本充足率最終達標8%。
《財經》記者獲悉,新的戰略投資者很可能是外資投行雷曼兄弟公司。“這是一個規模不大的投資,入股后不僅可以補上資本金缺口,而且可以確保所有外資股權所占比例,正好卡在25%的上限之下一點點。”一位知情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