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下階段貨幣政策取向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年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2006年5月31日
2006年一季度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較多,其原因有三:
一是各地新開工項目持續增加,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逐步提高,“十一五”重大項目建設啟動,導致貸款需求持續上升;二是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后,擴張貸款的動機增強;三是外匯流入較多,貨幣環境寬松。從投向看,流動資金貸款及基建貸款增加較多。一季度企業用于流動資金的人民幣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合計增加7496億元,同比多增3416億元。
在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取向上,要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提高貨幣政策主動性;繼續貫徹落實利率市場化的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提示金融機構合理均衡放款,著力優化貸款結構;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對“三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服務;大力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繼續深化金融企業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政策
物業稅改革方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物業稅
改革課題組報告
“物業稅改革國際研討會”
2006年5月29日
中國政府應在2008年左右開征物業稅。改革后的物業稅應定位為地方稅,主要由市、縣等低層級的政府享有。其稅率范圍可設定在0.3%-0.8%之間,不同用途的房地產應適用相同的稅率。
物業稅改革按照征收對象可以有三個方案:一是“小改”方案,征收對象保持現有格局不變,對現有的房地產稅種進行合并調整;二是“中改”方案,在城市范圍內構建統一的物業稅制。具體是,在合并房產稅、城市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基礎上,取消現有的土地增值稅,保留房地產交易環節征收的契稅和農地征用時的耕地占用稅,把所有的城鎮居民自住用房地產全部納入征稅范圍,而農民的土地和住宅、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自用的不動產可暫時不列入征收范圍;三是“大改”方案,在城鄉范圍內構建統一的物業稅制。
第一種方案沒有觸動現有落后的房地產稅費體系,不符合物業稅改革的方向;第三種方案雖然理想,但失敗的風險較大,因此,中國政府可推行“中改”方案。
(相關報道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周特稿”)
宏觀
金融發展影響收入分配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宏觀研究室主任 張曉晶
“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研究的金融視角”
2006年5月30日
在中國,財產分配的不平等要高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通過實證數據的縱向觀察,金融的發展(信貸增長、股票市場及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經由這種財產不平等加劇收入的不平等。
運用1979年-200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的計量分析表明,金融發展(信貸總額占GDP的比重)以及現代部門的發展(第一產業占GDP比重)會拉大城鄉差距,若不及時進行政策調整,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從金融角度考慮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應推行小額信貸與農業保險,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正視非正規金融的合理性,允許其合法存在。發展與收入相關的貸款,建立個人發展賬戶,并幫助窮人進行資產建設。
國際
巨額資本流入發展中國家
世界銀行“全球發展金融”報告
2006年5月30日
2005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私人資本凈流量達到創紀錄的4910億美元,而2003年僅為85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的債券融資額,也達到1310億美元的新高。其驅動因素是全球流動性寬裕,發展中國家信貸質量穩步改善,發達國家收益率降低,以及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資產的興趣擴大。
資本流動急劇增加,反映了中低收入國家2005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估計其GDP增長率為6.4%,而發達國家僅有2.8%。資本流動也反映了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流量上升及金融一體化。南南貿易額在2004年增至5620億美元,而1995年為2220億美元;南南之間的外國直接投資于2003年達到470億美元,而1995年為140億美元。
但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快速增長的同時,業已用盡了盈余以及其他可用于應對高油價的緩沖手段。
因此,他們很容易受到未來沖擊的影響。這些沖擊包括部分經濟體的過熱,全球失衡問題的無序發展,全球石油供應突然中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