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繁榮穩定并愿意承擔其全球經濟領袖責任的中國,是美國的重大利益所在
過去五年,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都來自美國和中國;未來,這兩個經濟體仍將是全球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無論是在今日的全球經濟中還是在中美經濟關系中,中國的角色都越來越重要。中國的經濟發展,必將成為世界經濟史上一場最富戲劇性的轉變。
中國自1978年以來不同尋常的成功,使得很多人預測它目前的增長會無限期持續——仿佛中國已經找到某種方法,免于經濟周期波動及其他問題影響一樣。一些人害怕中國很快就會壓倒其他經濟體。對他們來說,中國已經成了全球化危害的一個標志性符號。
但同時,也有一些人認為,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發展中的轉型國家,人們必須耐心對待這一轉型過程。他們相信,中國必須放緩步伐或對轉型加以“管理”,比如限制外國資本的進入,以保護中國國內的企業。
這兩種觀點都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的確,中國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而且毫無疑問,轉型過程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是,由于中國經濟的規模和它在世界市場中的角色,其他國家必須意識到,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經濟領袖(global economic leader)。這一承認對于中國是實至名歸。而且,中國自身也應該意識到,中國不僅僅是開放市場的一個受益者,而是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
現在,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會給全球經濟注入動力,各國人民也從中受益;如果中國經濟“硬著陸”或是增速大幅下滑,全球經濟也會隨之減速,對其他國家并無益處。中國日漸增長的需求,是決定包括石油在內的眾多基本商品全球價格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所發生的事情,將會影響到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切身利益。
因此,作為一個經濟領袖,中國應該承擔起保持全球貿易與投資體系健康成長的責任。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我們期待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員國;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我們希望中國幫助重啟多哈回合談判;在促使各國降低其貿易壁壘方面,我們也期待中國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
對于全球經濟領袖而言,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對開放本國市場的承諾。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的改革都是令人稱道的,但仍然有許多事情要做。中國政府面臨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美國最需要擔心的,不是中國將取代美國的地位,而是中國的改革停滯不前,以至于無法維持經濟增速并解決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行改革,并實現其現代化;建立完善的養老金體系及其他社會保障體系;發展資本市場,改革僵化的貨幣制度,從而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實現均衡的可持續的增長;等等。隨著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它也越來越難以管理。現在,中國面臨著一個艱苦關鍵但又必須跨越的發展階段,走過這一段并非易事。
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來自于將農業及國有企業中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以市場為導向的制造業的過程。由于經濟中最明顯的無效率的部分已經消失,增長將依賴于生產率的提高。我認為,這將要求由市場而不是行政命令來決定資本的配置;而且,中國需要一個更加和諧的增長模式。中國的家庭面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儲蓄率很高(儲蓄占GDP的50%)。和諧的增長將給中國家庭帶來更多的收入,并且讓他們有信心花掉這些收入。
由于經濟增長收益分配的不平衡性等因素,中國國內和美國一樣,也存在著反對改革、提倡保護主義的聲音。因此,中國面臨的上述挑戰變得更加艱巨。
不過,我們可以明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只有改革才能保證中國人民所期待的經濟增長得到實現;第二,通過更多的改革,中國可以向世界發出清晰的信號,表明中國愿意在國際經濟中扮演領導者角色;第三,改革將可以極大地緩解對中國的敵對情緒的上升。
過去一段時間,我很震驚地發現,一些反對自由貿易的情緒,正在轉化為一種對中國的敵對情緒。許多國家的人們都把中國看作是全球競爭中的負面因素的代表。他們越來越多地指責中國,認為是中國造成了自己國家的各種經濟問題,對中國心存疑懼。這樣的情緒在美國也很嚴重,并且還在增長。我相信,如果中國不能加快其經濟改革,那么它將面對全球經濟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對抗,這對任何一方都毫無益處。
作為全球體系的利益相關者之一,美國同樣要承擔責任。這包括開放美國市場,保持美國經濟的活力,并使生產率快速增長等等。我們還必須保持并增強全世界對于美國經濟、金融市場以及美國債券的信心。此外,美國也有責任幫助中國繼續其結構改革,并向競爭性的市場經濟轉型。
美中兩國經濟彼此高度依存,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些雙方可以進行合作的領域。在我看來,能源與環境是兩個特別重要的領域。
在能源方面,中國在1993年以前一直都是石油自給自足的,但現在已經成為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很顯然,美國與中國在能源安全方面擁有重要的共同利益。比如,美中兩國必需的石油多數都來自世界上一些較不安定的地區。因此,我們在消除地區不穩定、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等方面,擁有共同利益。
同時,兩國間也可以通過共同努力來保護地球環境。中國嚴重的環境危機不但威脅著中國國民的健康和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傷害了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美國與中國在建設更加清潔的中國、更加清潔的地球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我們能夠也應該共享各種環保技術和經驗。
總之,美中兩國可以在此類及其他問題上攜手合作;但同時,中國也必須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同時,面對其自身的長期結構性挑戰。
毫無疑問,中國必須實現其金融體系的現代化,開放資本賬戶,轉向消費驅動型的發展模式。富有競爭力的、監管完善的金融體系和自由流動的資本,有利于減少中國過高的預防性儲蓄,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從而提高生產力并提高生活水平。中國還必須采取財政性的調整政策,以解決投資與儲蓄的失衡問題。對美國而言,這些變化能夠促成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會創造出更多面向中國的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應盡快采取以市場為導向的調控措施,來防止經濟的失控。一個更加富有彈性的市場匯率以及更加靈活而自主的貨幣政策,都有助于穩定經濟,保證可持續的無通脹的增長。反之,繼續保持并依賴過于僵化的匯率機制和過時的行政調控措施,則增加了出現“擴張-緊縮”循環的可能性。同時,批評中國的人們日益把匯率問題當作“中國不公平競爭”的標志;如果對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估計不足,最終吃虧的只能是中國自己。
另外一個緊迫的問題,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2005年,美國企業因為中國境內發生的盜版和侵權行為,遭受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損失。如果中國不遵守法治和公平競爭的原則,對作為經濟增長引擎的創新行為不加以鼓勵,中國就沒法實現向現代經濟轉變的目標。
美國希望中國成功。對于中國來說,這些改革措施意味著國內市場規模的擴大,意味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對美國則意味著更多的工作機會,更低廉的消費品價格,以及投資者更高的回報。一個繁榮穩定并愿意承擔其全球經濟領袖責任的中國,是美國的重大利益所在。同樣,對于中國來說,健康發展的美國經濟也十分重要。
不過,這些改革并不容易,而且將曠日持久。這也正是美國對中美關系采取戰略性眼光的原因所在。我們都必須意識到中美關系的戰略性意義,它需要我們就兩國的共同利益付出長遠的戰略性努力。■
作者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為美國財政部長。本文節選自作者2006年9月13日在美國華盛頓關于國際經濟的演講,并獲作者授權在此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