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2006年第19期“搶跑股指期貨”)
上交所信息公司面對新華富時A50指數的威脅采用了商業訴訟拖延戰術,對此國內業界多給予肯定,認為這是爭奪中國股指期貨定價權的開山之舉。
問題在于,“怒”完也“訴”完,如果中國的相關產品——譬如滬深300股指期貨——仍不能利用這段來之不易的時間苦練制度“內功”后加緊推出,仍然在利益條塊分割的國內從業和監管機構之間進行“口水損耗”,那么,管理層和有關業者苦心孤詣通過商業訴訟爭取來的發展時間,恐怕就被白白耗盡了;中國股指期貨的定價權,到頭來還是避免不了旁落于外人之手。
進一步說,與推出新華富時A50指數的新交所不同,國內交易所無論合約與交易制度設計,還是在監管制度設計等方面,經驗都非常欠缺。譬如,目前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的優勢之一,就是比滬深300指數期貨監管寬松;此外,合約收費也遠較滬深300指數期貨低。對這種制度上的差異,如果國內不盡快利用后發優勢改變并有所進益,那管理層即使爭取到再長的時間也沒用。
國內推出股指期貨相關的產品不僅要跟時間賽跑,更重要的是,要在制度上跟國外股指期貨特別是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比拼。譬如,利用“地利”優勢推出更為低廉的合約收費和適合中國國情的保證金制度,進一步放松交易管制等,將股指期貨定價權之爭最終落點于制度之爭。
北京 李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