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引子即藥引,中醫學名詞。處方中選用某種藥物以引導諸藥到病處,如引藥上行或下達等。《醫學讀書記》中說: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也就是說,藥引子是引藥歸經的俗稱,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向導”的作用。另外,“藥引子”還有增強療效、解毒、矯味、保護胃腸道等作用。在一張處方中,需不需要藥引子,由醫生根據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藥,往往是該醫院或藥店配不齊,要求病家到其他醫院或藥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藥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藥引子。
現今,服用中藥、中成藥多用白開水、酒、淡鹽水、蜂蜜水、米湯、紅糖水、蔥白湯、姜湯等作藥引子送服。說起藥引子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呢。
明朝洪武年間,有個叫樓英的郎中,醫術高明,人們都叫他“神仙太公”。
這年,當朝馬皇后得了重病,御醫百般診治。名貴藥物吃了不少,病體仍未見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頒旨遍請天下名醫給皇后治病。不幾天,一個大臣訪得樓英醫術精湛。稟奏之后,朱元璋忙傳旨宣樓英進宮。
自古“伴君如伴虎”,給皇后治病不得有半點閃失。樓英一人宮,便顧不得路途勞累,打聽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藥。太醫院的御醫們久居皇宮,嫉賢妒能,圓滑世故,哪將他這鄉下郎中放在眼里。藥方拿來一小沓,方中用藥卻大同小異,問及皇后病情,只是嗯嗯啊啊,敷衍搪塞,不得要領。樓英只好看那藥方,見上面都是些人參、鹿茸、靈芝,料想馬皇后必定已是病人膏肓,難以救治,才會用珍貴藥材。等到第二天,樓英跟著太監來到馬皇后病榻前。小心仔細地望聞問切一番,皺著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原來,馬皇后看著臉色青黃,得的卻不是疑難雜癥,以樓英看來,只不過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濁陰滯而已,只要用大黃、萊菔子一類極普通的藥就可治愈。
樓英給馬皇后診過脈,心里有點糊涂了:這么個小病,堂堂太醫院御醫如云,怎會束手無策呢?想到這,他又將在太醫院看過的藥方拿出來,仔細斟酌起來。突然他小有所悟:這些藥治病無益無害,但皇后風體之貴,若用些低廉藥物,皇后若有閃失,一命歸天,必是藥石無力,追究下來,定將滿門抄斬,大禍臨頭,難怪御醫們一個個閃爍其辭!
樓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貿然下筆了。就在他為難時,外面太監傳皇上到。樓英哪曾見過皇帝,心生好奇,不由偷眼望去,卻猛地看見朱元璋皇袍上,一塊玉佩晶瑩剔透,閃閃發光,心中不禁一動:我何不用皇上玉佩做藥引抬高身份。想到這兒,樓英提筆寫道:萊菔子三錢,皇上隨身玉佩做藥引。朱元璋看了,馬上解下玉佩連同藥方一起遞給太監,吩咐道:“即刻配藥、煎藥,小心伺候皇后。”
當晚馬皇后服下太監抓來的藥,服后腹內“咕咕”作響,大便通暢,安穩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樓英又讓她只進少許淡粥素菜。幾日之后便病體痊愈,行動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