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上旬,六旬老太太王英因為牙痛前往清溪鎮某公立醫院求治。該院門診醫生對其進行了麻醉輔助治療。在治療結束30分鐘后,患者王英發現自己嘴唇、舌體等部位的麻木癥狀依然無法消除。一周之后,王英的嘴唇、舌頭等食管以上口腔部位對冷、熱、痛、味覺等感覺依然沒有恢復,而且患者嘴巴出現中風樣歪斜,流涎而不自知。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王英的病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好轉。口角歪斜程度減輕,嘴唇、舌尖已經能夠感受到重度針刺,心情也好了許多,當時全家人都非常高興。但是醫生的態度卻讓其難以接受。記得有一次,病房值班醫生在對王英進行例行檢查時曾十分不耐煩地說,“你這也痛,那也痛,究竟也不知道你是哪兒痛?”并且還多次提到要將王英轉到內科進行繼續治療。
2006年1月20日凌晨1時許,王英突然從床上跳起,撕裂衣服,又喊又哭。后經醫院(精神病醫院)醫生診斷為“突發性精神分裂癥”。
醫院說法 會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
日前,針對王英事件,記者電話采訪了該院的有關負責人。
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解釋稱,在口腔臨床治療可能出現疼痛的實踐中,局部麻醉藥的使用已經是必需的。這位負責人表示:“局部麻醉藥在正確使用時很安全。但是,如同其他所有的藥物,局部麻醉藥同樣具有不良反應。既然不良反應是在我們醫院發生,無論是醫院的原因也好,還是患者自身的原因也罷,醫院都免費給患者進行了治療。
“至于患者出現突發性的精神分裂癥,客觀來講,精神分裂的誘發因素很多,致病原因也難講。如果醫院部分醫護人員對患者態度惡劣的確給患者造成了傷害,醫院愿意依法承擔自己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外,另外還會對醫護人員的隊伍進行大力的整頓。”這位負責人作出這樣的承諾。
專家建議 解決醫患矛盾還需有法可依
醫患關系不和諧的現狀,成為衛生部門以及老百姓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記者走訪東莞幾家醫院時發現,談起對醫患關系的看法,大多數患者及家屬都認為,良好的醫患關系在治病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可在現實中,這些病人的權利卻并沒有得到完全的保障。一些醫生甚至對病人的權利以及自己的義務還處于無意識的狀態。據了解,因醫生服務質量不高、醫生態度淡漠等原因造成病人病情加重,經濟負擔加重,從而引發醫療糾紛的情況并不少見。
醫療糾紛分析專家卓小勤分析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醫療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有復雜的社會問題。
另外,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專門調整醫患關系的法律法規,使得醫療糾紛案件在處理過程中常出現醫患雙方在對法律規定的理解上出現偏差,也有可能導致矛盾升級。而美國、芬蘭等國家就有專門的病人權利條例,在新西蘭,每個醫院里都會向病人發放病人權利的宣傳冊子。卓小勤表示,調整醫患關系以實現和諧,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盡快出臺專門的病人權利條例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