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美國軍事指揮和控制體系
在冷戰中和冷戰后的演變
Jason·D·Wood(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防御和戰略研究系教授)
《比較戰略》
2006年夏季刊
英國泰勒·弗朗西斯集團出版
二戰結束后,為應對日益出現的冷戰威脅,特別是作為對“豬灣事件”和古巴導彈危機的反應,美國調整軍事和控制體系,試圖建立最高軍事決策當局與作戰司令之間的有效聯系。冷戰結束后,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恐怖主義的興起再次改變了國際安全環境,非政府的極端勢力逐漸成為危險源,而高科技的廣泛應用和迅捷的通信聯絡方式為他們獲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提供了條件,此種威脅比冷戰時期的威脅更加不可預期。美軍指揮和控制體系卻做出不合時宜的進一步集中化的調整,遠離戰場的戰區司令甚至需要管理戰術細節。美軍應分散次級指揮中心,以作戰任務為中心,集成網絡系統,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張 建
智勝中國模式
Steve Ellis和Orit Gadiesh(Bain&Company咨詢公司常務董事與董事長)
《遠東經濟評論》
2006年7/8月合刊
評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在日、韓企業成為全球佼佼者的過程中,有三個共同的發展階段:建立本土制造業;通過許可和合資借取技術;收購海外資產和品牌以鞏固國際競爭地位。中國企業正循著相同的路徑前進,而且三個階段融為一體,發展速度更快。其原因在于,中國更好地融合了兩種看似相互矛盾的力量,即在允許自由市場創造企業家精神的同時,保持對經濟的集中管理。面對中國的獨特發展模式,跨國公司需要調整戰略,揚長避短。首先,培養顧客忠誠度,滿足終端消費者和中間銷售商的需求。其次,保持創新能力,特別是生產和銷售模式創新。另外,注重開發人力資源,提升各方面能力。最后,要有長遠戰略,不要過分重視季度盈利狀況。王 力
核走私網絡余燼未滅
Andrew Koch(美國“斯克里布戰略和顧問”咨詢公司防御和國土安全高級副總裁)
《簡氏情報評論》
2006年7月刊簡氏信息集團出版
盡管2002年巴基斯坦核之父卡迪爾·汗的核走私網絡被破獲,但國際核交易并沒有結束。一些執法官員和情報人員認為,仍有高層人物在主持原有部分網絡的運行。因為卡迪爾·汗的網絡更多的是一個分散的而不是由一人掌控的自上而下的組織,一些參與者完全可以逃過追查而繼續從事不法交易。而且,若沒有較強大勢力的支持,單單幾位巴基斯坦科學家難以玩轉如此規模的核擴散網絡。2006年3月,德國警方認為伊朗在2004年、2005年利用100多家公司掩護購買和非法出口與核相關的技術和物品。據稱,巴基斯坦從2004年起也試圖重建核來源渠道。這些線索預示核供應市場正在整合,核仍然可以被一些“特殊人群”所擁有。張 建
偏離西方的俄羅斯
Richard G. Lugar(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
《外交》
2006年7/8月合刊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出版
9.11事件后,俄羅斯試圖以承認美國的全球領導權來換取盟友地位和維持對前蘇聯地區的控制,但遭到美國拒絕。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世界認為,俄只有完成向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的轉型并執行親西方的外交政策,才能完全被西方接納。顯然,俄羅斯不可能接受華盛頓或布魯塞爾(北約總部)的調遣而甘心扮演“小伙計”的角色。吸取“顏色革命”的教訓,俄開始偏離西方主導的體系,在獨聯體國家中施加自己的影響,并與中國進行更密切的合作。由于財政狀況的改善、領導階層的團結以及把能源作為有效的政治武器,俄自信地宣稱:其他國家無權對俄國內政治說三道四。今后,俄羅斯不會親西方但也不會反對西方,會以自己的步伐繼續自身的變革。
曲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