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子有兩樣東西用得比別人多:一是書包里的面巾紙,一是嘴里的口香糖。同學有時問她,她支支吾吾總也說不清楚。
記得那天是她15歲的生日,幾個要好的女生還有幾個男生,趕到她家里,爭先恐后往她的手里塞禮物。當一個男生給她一個風鈴時,手指尖不經意碰了她的指尖,她一下子哆嗦起來,小臉兒變得發紅,手心里沁出密密麻麻的汗珠子,她怕別的同學知道她的樣子,趕緊背過臉,拼命用面巾紙揩著手心,并且拿出口香糖丟到嘴里,使勁咬住,卻不咀嚼。同學不知道她“咬牙切齒”,是在掩飾自己的恐慌。
合子從小家教很嚴,媽媽就只允許她和表哥玩耍,還說,這樣做是怕別的男孩子把她帶壞。直到現在,她還是喜歡單獨與表哥在一起,但是看到表哥與別的女孩說話,她心里像有小貓在抓,一整天不高興。
合子有時也討厭自己的這些行為,實在受不了,她和媽媽說了,媽媽一驚,第二天,母女兩人找了市一醫院一位知名醫生。
醫生問,從什么時候開始有這些癥狀的,合子揚著腦袋想了半天,羞答答地說,就是那一次看洗澡。合子說,13歲時,不經意間看到父親洗澡的場面,于是她內心背上沉重的壓力,每天都要偷偷在自己的房間向父親下一次跪。
醫生說,你這是一種被醫學上稱為“青春過敏”的疾病。
這種病多發生在青春期女孩的身上,剛開始的表現是,看重穿衣打扮、在異性面前刻意表現自己、把自己對異性的感覺寫進帶鎖的日記本里等等。與此同時,幻想與自己喜愛的男孩擁抱,這都是青春過敏的源頭。
再后來,就是遇到男孩時,就會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羞怯、緊張、害怕,生理上表現為口吃、心悸、臉紅、手心出汗等等。還有些女孩在遇到男孩前有意躲避,以至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醫生對合子的媽媽說,面對這種反?,F象,家長這個時候就要與孩子交朋友,了解他如此做的原因?,F在的一些專家認為,出現青春過敏,一是由于小時候受到教育的禁錮,長期處于不與異性交往的環境中,養成了“習慣”。一是由于意外的“傷害”,比如合子所說的看到父親洗澡的場面,自己處于一種不能自拔的負罪感中。談到這,醫生給合子母女倒了兩杯水,母女倆在裊裊的水氣后面,焦急地等待著醫生說說治療的方法。
醫生說,首先家長一定要以正確的態度來跟孩子談青春過敏。采取“行為脫敏法”。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看電視節目,大家互相談論、交換意見,這都是很好的溝通機會。比如和孩子一起談男孩子的事情,看異性的照片,議論他們的衣著、相貌等,還可以一起看一些韓劇,再漸漸帶著孩子參加一些有異性的聚會等,直到孩子能夠單獨與異性交談,握手也不緊張為止。
其次,當青春過敏癥狀影響到日常學習和生活時,應找醫生進行咨詢,情況比較嚴重者就要采取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兼顧的措施。首先通過藥物解除焦慮、緊張和恐懼反應,然后進行行為療法治療。對于一些不影響到日常生活,但家長又覺得孩子做法和想法不妥的問題,應抓住問題核心采取和風細雨的引導方法,最忌無端的謾罵和毆打。
最后,孩子自己也要勇敢地走出去,比如逐漸接觸引起過敏反應的異性環境,由少到多,漸漸調節,一旦習慣了,就不會發生過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