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的舞臺,是人類一切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客觀載體。斯大林曾說過:“地理環境無疑是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和必要的條件之一,它當然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加速或者延緩社會發展進程。”有學者指出:“地理環境常常并不甘于僅僅充當舞臺,而是不時地參與演出,成為演員,甚至設計或改變劇情的發展,在很多時候,它既是歷史這出戲的編劇,又是導演和演員,還是劇情的組成部分”。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對貴州這塊土地的認識和把握。省委書記石宗源同志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指出,貴州的省情、貴州的實際最大的兩點在于“經濟欠發達、資源欠開發”,這是對貴州的省情認識的新概括和新判斷。我認為,貴州今天的“兩個欠”,有著多方面原因,但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狀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貴州歷史上的落后緣于此,貴州今后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也蘊于此。
貴州的特殊地理環境有著以下的主要特點:土地資源空間格局呈立體狀,形態上具有垂直帶幅寬、山地多、平地少的特點。特殊的地貌,框定了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格局,也定位了其無平原支撐的農業省的自然困境。以其地貌類型多樣、巖溶廣泛發育的特殊地理條件,形成了真山真水真洞為特色的自然風光。各種各樣的生物資源的繁衍和生長,鑄就了位于中國西南地區這個特殊的“生物、礦物資源聚寶盆”。六十年代,董必武在參觀了貴州地下資源展覽以后賦詩:“若論地下礦產富,天府名應屬此區。”陳毅也寫下了“紅日東升黔之陽,照遍萬山百寶藏”的詩句。
今貴州之地,元代是湖廣、四川、云南三省的毗連之地,是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咽喉,成為西南的一個軍事要地。明永樂11年設立貴州為全國第13個省,就是貴州地理具備當時所需要的戰略緩沖區域的條件,從三線建設到西部大開發也都凸現了貴州在全國一盤棋中的戰略地位。
由于貴州山川的阻隔,歷史上長期實行“土流并治”,各種民族文化在這塊土地上形成了多元的復雜體系,表現出“十里不同風”的特點,形成了許許多多千姿百態的“文化孤島”,融合成貴州“文化千島”的奇特景觀。
省情是動態的,是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和人們的認識視角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的。由于外在大環境的改變,彼一時的“短”,會成為此一時的“長”。
特殊的地理環境既導致了歷史上貴州與其他區域經濟文化交往的低頻度和低效度,又留下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資源;既導致了貴州在農耕時代的落后和現代社會的“欠發達”,也孕育了下一步開放開發的資源基礎和區位優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現代化的推進,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貴州在全國的地位和優勢進一步顯現。“三不沿”的區位劣勢正演變成西南大通道的區位優勢;“欠開發”以至“未開發”的富集的寶貴資源既可轉化成本省的經濟優勢,還能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支撐;歷史上貴州山高路遠、相對封閉,也使得我省保持了較好生態環境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順應了世界文明潮流返樸歸真的大趨勢;作為開發較晚的地區,我們具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更便于借鑒吸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有利于發揮后發優勢。
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加深對貴州省情的認識,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的:“對于像貴州這樣的西部省區,只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條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發展”的講話精神,始終把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作為貫穿各項工作的根本主題。
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加深對貴州這塊土地的認識,我們才能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貴州這塊土地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改革促發展、以開放促開發,努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以更廣闊的胸襟和更大的膽識吸納國內外的各類投資主體匯入到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釋放貴州的特殊地理環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潛在優勢,努力創造實現貴州經濟社會歷史性跨越的新的立足點。學習好實踐好科學發展觀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貴州省發改委黨組成員、經濟研究所所長劉京偉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為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有力的思想保證。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
“十一五”時期,是貴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
“十五”時期,我省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省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029.9億元預計增加到2005年的1942億元,年均增長10.2%左右,實施西部大開發“五年打好基礎”的目標基本實現,經濟實力和財政收入上了新臺階,為今后又快又好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胡錦濤同志2005年初在我省視察指導工作時明確指示我們,要進一步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努力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為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十一五”時期,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把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作為富民興黔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大力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生態立省和開放帶動戰略,扎實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把加快發展與全面、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推進可持續發展,力爭在經濟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跨越式發展。要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第一,要加大新階段扶貧開發力度。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要加強新階段扶貧開發,綜合采取開發式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長期救助等措施,集中力量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力爭盡早地基本解決現有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穩步提高農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
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繼續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強耕地保護,大力實施“沃土工程”、中低產田土改造和“煙水配套”工程,積極搞好水利和配套灌溉設施建設,力爭多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多增加有效灌溉面積。
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要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第二。加強以交通和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基本建成適應發展需要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力爭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高速、高等級公路和鐵路為骨架,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運輸方式相配套,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安全、高效、可持續的綜合運輸體系。
在解決工程性缺水方面要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重點骨干水利工程、大型灌區建設改造工程、水利配套工程、病險水庫治理工程和“三小”為主的雨水集蓄利用“益民工程”建設。力爭2010年農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積提高到0.5畝,基本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和部分城鎮的缺水問題,縣城以上城市供水的水量水質全面達到國家標準,解決農村7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數字貴州”建設。全面完成各市(州、地)至縣(市、區)的長途光纜干線建設和省、市(州、地)兩級有線網絡的數字化改造,改善全省信息化基礎條件,擴大城鄉有線和無線通信覆蓋率。推進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加強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信息技術應用。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加快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通鄉油路改造和“村村通公路”工程,擴大農村電網覆蓋率和入戶率,大力發展小水電。
第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特色經濟體系。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構建特色經濟體系。進一步做強做大能源新興支柱產業。做強做大優勢原材料新興支柱產業。把發展煤化工作為重化工業發展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快磷化工業發展,著力提升鋁工業競爭力。優化整合鐵合金等高耗能產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做強做大以煙酒為主的傳統支柱產業。實行集團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積極培育以旅游業、生態畜牧業為重點的后續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加快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大力發展以民族制藥、特色食品為代表的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
努力提高重點產業及骨干企業整體技術水平,把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積極培育科技型企業。
努力促進服務業壯大規模,提升素質。
第四。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積極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建立有利于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制度和機制,走多元化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加快形成全省城鎮發展新格局。力爭“十一五”期間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第五。堅持生態立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資源型產業是我省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環境和資源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必須堅持生態立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生態立省作為創新發展模式、轉變增長方式的切入點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妥善處理好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六,大力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積極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
第七。深化體制改革.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引導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市場,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第八。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積極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人口與計劃生育、衛生和體育事業發展,努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質;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其他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維護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反腐倡廉工作,建立起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基本框架。加強國防建設,健全國防動員體系。
在“十一五”期間,如果我們把以上重點任務一項一項落到實處,就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就為貴州今后的發展進一步打下了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