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杜永健
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發(fā)生后,省立山東大學停辦,南京政府下令將其改建為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5月,由教育家蔡元培舉薦,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青島大學校長。
楊振聲首先帶到國立青島大學的就是他的老師——中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各派“兼容并包”、學術“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打破門戶之見,廣聘專家學者來校任職任教。據(jù)《山東大學校史》記載:他“以其聲望和地位,廣聘國內專家、學者來校任教,加以青島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宜人,素有‘東方瑞士’之稱,應聘者待遇雖比國內某些大學略低,也甘愿俯就。當時學校雖系初建,但師資陣營比較整齊”。開創(chuàng)初期就有聞一多、梁實秋、宋春舫、杜光塤、黃敬思、莊德壽、湯騰漢、王恒守、宋君復等著名教授及游國恩、趙少侯、沈從文、方令孺、王普、郭貽誠、李先正、陳夢家、吳伯蕭等應聘。
梁實秋在《憶楊今甫》一文中說:“今甫奉命籌備國立青島大學,到上海物色教師,他從容不迫地對聞一多和我說:上海不是適宜居住的地方,講風景環(huán)境,青島是全國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覽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執(zhí)教,如不滿意,決不勉強。這‘先嘗后買’的辦法實在太誘人了,于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島,半日游覽、一席飲宴之后,我們接受了青島大學的聘書。今甫待人接物的風度有令人不可抵拒的力量。”
楊振聲還經(jīng)常邀請著名學者來校演講和講學,章太炎、胡適、羅常培、馮友蘭、陳寅恪等人都曾做客國立青島大學。20世紀30年代的青島人文薈萃,國立青島大學快速發(fā)展,學校的地位和聲譽,一度顯赫。這與楊振聲的長遠眼光和辦學主張是分不開的。
除了注重師資力量外,楊振聲作為校長在任職期間一直致力于他的“教育四重法”,即重師資、重設備、重質量、重人才。重師資自然不必多提;重質量,就是堅持“學生在好不在多”的培養(yǎng)原則,注重學生的全面塑造;重人才,就是重視發(fā)現(xiàn)人才和培養(yǎng)人才,教師要善當“伯樂”;重設備,就是重視教學設備的配置。他始終堅持“行政上多花一文是虛耗,基礎上多花一文是建設”的理財原則,全力支持學校的設備建設。
楊振聲一再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礎的基礎在圖書”。建校之初,他即聘請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兼任圖書館長,對古籍珍本不遺余力地搜求,對山東省先哲、先賢的著作抄本也努力征集。莎士比亞著作的各種版本成為青大圖書館的特藏。梁實秋就是在此開展他畢生幾十大部頭的莎士比亞全集翻譯的。楊振聲把圖書、儀器、實驗室一律列為設備,對儀器、實驗室更是關注至極。他認為“近代科學不由實驗入手,猶之農(nóng)夫不操耒而云能耕,木匠不親繩墨而云能量,同是一樣的荒唐”。在他看來,“實驗室在大學與圖書同其重要。”他每年節(jié)約若干辦公經(jīng)費,添置圖書、儀器和建設實驗室,以彌補設備經(jīng)費的不足。他還非常重視體育活動,認為體育鍛煉是強身之本。在學校多為山地和溝谷,“填溝不易,鑿山尤難”的情況下,第一年就修建了操場。此外,楊振聲在校內還重視開展學術活動,帶頭進行學術演講,請校內外學者名流繁榮學術,鼓勵師生們建立學術社團,創(chuàng)辦學術文藝報刊。
國立青島大學的創(chuàng)立,正值中國高等教育自晚清以來發(fā)展的第二個高潮期。其要在林立的大學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揚長避短,長遠規(guī)劃,形成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楊振聲作為校長曾在開學典禮上開明宗義地提出國立青島大學的建立要在中國大學榜上“不僅增加其數(shù)量,更要增加其分量”。
作為青島國立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楊振聲對學校的辦學方向、學科設置以及今后的發(fā)展作了全面考慮。他認為國立青島大學要想后來居上,必須從以下兩點尋求出路:一是文理兩科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基礎是青島大學必須設立的。一方面為其它學院造根基,另一方面亦必求能有樹立于學術界,而后其自身始具獨立之價值,自園其生存;二是青島大學“更應注意于其他大學所未設立之學系”,充分利用青島大學所處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設計有發(fā)展希望和潛力的學系,形成自己的特色。
楊振聲提出:“……海邊生物學,中國大學中有研究此學之方便者,唯廈門大學與青島大學。廈門因天氣過熱,去廈門研究者多苦之,又易發(fā)生瘧疾。青島附近海邊生物之種類,繁盛不亞于廈門,而天氣涼熱適中,研究上較廈門為便。若能利用此便,創(chuàng)設海邊生物學,不但中國研究海邊生物者,皆須于此求之,則外國學者,欲知中國海邊生物學之情形,亦須于青大求之。如此,青大則將為海邊生物學之中心點。”楊振聲的這番真知灼見,為中國的海洋科學做出了貢獻。在他首創(chuàng)之下,國立青島大學乃至改為山東大學之后,海洋科學始終是國內獨步,以至在“山大”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使青島發(fā)展成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對此,楊振聲的貢獻是巨大的。
楊振聲在青島就職期間,除為國立青島大學所作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生活也非常愉快。他住在學校附近黃縣路的一座二層小樓里,和教務長趙太侔住樓上,一人一間臥室,中間是客廳,當時,經(jīng)常有學生到他的住處去拜訪他,談創(chuàng)作,求學問,他總是熱情接待,不是端出咖啡,就是沏上清茶,親切交談。有時他還驅車到匯泉坐坐,或是去嶗山走走,或是到第一公園賞西府海棠、日本櫻花之類。繁忙的工作中也有不少樂趣。
1932年,國立青島大學學生為了要求“國民政府”抗日,集體搶乘火車去南京游行請愿。學生回青島以后,蔣介石密令懲辦、逮捕為首學生。楊振聲作為一校之長,也被迫辭職,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
楊振聲在校任職的兩年,為學校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是山東大學這一時期的奠基者,同時青島在這一時期,文化與科學的繁榮及文學大家的薈萃,都與楊振聲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楊振聲簡介:
楊振聲(1890~1956),字今甫,亦寫作金甫,山東省蓬萊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新文學運動初期涌現(xiàn)出的重要小說家之一,杰出的教育家。191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國文系,后考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1924年,楊振聲回國,主要從事教育工作。歷任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和文學院院長。從1919年開始,他連續(xù)在《新潮》上發(fā)表了《漁家》、《一個兵的家》、《貞女》、《磨面的老王》等短篇小說,直接反映各種社會現(xiàn)實問題,其突出特色是“極要描寫民間疾苦”。1924年創(chuàng)作的《玉君》是其代表作,是繼《阿Q正傳》后較早出現(xiàn)的中篇小說之一。1925年2月出版后轟動一時,一年內再版兩次。1933年起他受教育部委托,由朱自清、沈從文協(xié)助,主編《高小實驗國語教科書》和《中學國文教科書》。20世紀30年代所創(chuàng)作的《搶親》、《報復》、《拋錨》等以漁村貧民生活為題材,展現(xiàn)了地方風俗。1942年起,主編《世界學生》雜志(后改名《世界文藝季刊》)。抗戰(zhàn)勝利后,主持北京大學復校工作,任中文系教授。這一時期,他寫了許多聯(lián)系現(xiàn)實斗爭的雜文和文學評論。1949年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市文聯(lián)創(chuàng)作部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調至東北人民大學任教授,直至逝世。作為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學識淵博,性情溫和,為現(xiàn)代文學事業(yè)和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作品雖不多,但涉及各個文藝領域,且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突出,“不愧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