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從戎羅布泊
1970年,譚永紅出生在毛主席的故鄉——湖南韶山,雖然父親是當地的基層干部,然而,在他少年時代的記憶里,清正廉潔的父親給他的不是糖果、驕縱、溺愛,而是竹板和鉆心的疼痛。
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譚永紅的父親當時正主管當地的土地使用工作,由于施工、建設都需要通過他的審批,一時之間,譚父便成為包工頭眼里炙手可熱的實權干部。送禮的、打招呼的、上門套近乎的,譚家的門檻幾乎都快被這些有求而來的訪客們踩平,然而,父親卻絲毫不為所動,倘若家人趁他不在時收下了別人的禮物,那么,收禮的不論是誰,總會在毛主席像前或是挨一頓臭罵,或是受一頓狠揍。記得有那么一次,在三更半夜,母親在被父親大罵了一頓之后,還得哭哭啼啼的連夜將禮物交還到送禮的人家去。
拳頭和竹板就是父親的代名詞,但“兇神惡煞”的父親卻讓譚永紅從小便養成了誠實、勤奮的品德。由于深愛體育運動,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滿腔熱血的他便懷揣著保家衛國的壯志,穿上綠軍裝,坐著北上的運兵車離開家鄉去了遙遠的新疆。
遠沒有想象的那般輕松,從軍的激動還沒完全消失,“死亡之海”羅布泊的惡劣環境便讓新來的戰士們禁不住集體打了個冷顫。其實,缺水、寒冷和飛沙走石都不算什么,最為考驗譚永紅他們的還有那需要耗費巨大體力的訓練,以及那必須面對死亡挑戰、時時有性命之憂的工程施工。
作為工程兵,譚永紅所在的連隊主要負責鉆探打洞工作,當時他擔任著連隊風鉆班的班長,無論多苦,他總是沖在隊伍的最前面,憑著一股干勁,他成為了連隊第二個能夠手舉兩個風鉆同時施工的軍人,并因此獲得了“雙槍班長”的美名。
茫茫戈壁上的石山尤為堅硬,為了順利完成工程,TNT烈性炸藥便成為了工程的必需品,沉悶的爆炸聲時時在沙漠深處回響,碎石如密集的雨點般四處飛散,在三年的從軍生涯里,譚永紅親眼目睹過好幾次同連隊的戰友在爆破中流血受傷甚至犧牲的慘劇。生命是不能拿來開玩笑的,為了照顧好自己班里的戰士,譚永紅在施工中總是小心謹慎地處理著每一個細節,就連最危險的裝填炸藥、連接導火線等工序,也全部由他一人完成。
整整三年,沒有發生過一次工程事故的風鉆班榮獲了集體三等功,然而三年后的1991年12月,面對提干機會的譚永紅卻婉拒了團部對他的再三挽留,退伍回到了家鄉。
脫下軍裝之后,擺在他面前的是三條路,進入當地的企業,或者進鄉政府和派出所之間任選其一,在別人眼里,這是三條極其平坦的大道,然而譚永紅卻哪條路都沒選,他先是找父母借了些錢,接著便做起了魚販子。
從湖區購魚,然后裝回家鄉去賣,一來一往之間,賺的也就是個微薄的差價,本來還以為有些奔頭和希望,可誰知做了幾個月之后細細一算,他沒想到自己竟然虧了個血本無歸。父親和母親清楚了這件事后,便徹底“凍結”了他的資金來源,雖然自己心里憋著口氣要從頭再來,可厚著臉皮問了父母好多次,他卻連一分錢的翻身資金也沒能拿到。
父親說:“你給我安安心心的上班去!”譚永紅別著頭不答應;母親哭著求他別再拿家里的錢去折騰那些魚生意,譚永紅還是不肯死心,你推我擋的拉鋸了好多回,最終,譚永紅和他的父母誰也沒說服誰。“怎么辦?”想到這個問題,譚永紅就頭疼起來。
1992年2月21日,在和父母大吵了一架之后,無奈的譚永紅一氣之下便十分無奈的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南下廣東。
負氣出走闖廣東
不能和父母明說,自然也拿不到路費,鐵定了離家遠行的他只得去找以前的同學幫忙,可連著找了三個老同學,他總共才借到了72塊錢。同學好心好意的勸他說:“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干,你跑出去打什么工!”譚永紅聽了卻是微微一笑:“管他三七二十一呢,要是賺不到錢我就絕不回來。”
雖然是一番負氣的話,但買了票、上了去廣東的火車后,譚永紅還是無可避免的有些茫然起來,他從沒去過廣東,更沒有一個熟人在那里,望著車窗外漸漸變得陌生的風景,自知已經沒有退路的他,便重新堅定了起來。
走出廣州火車站,譚永紅掏出口袋里的錢數了數,還有可憐的18塊,18塊能干什么?頂多只能吃上幾個盒飯,巨大的壓力逼著他在火車站只停頓了一會便直接融入到了南下的找工大軍當中。
白天奔走在廣州的大街小巷,到了夜晚,疲憊不堪的譚永紅便睡在了火車站的廣場上,天當被子地當床,雖然差不多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三年軍人生涯的磨煉還是讓他挺了下來。
在找工時認識的一些老鄉的幫助下,不久,譚永紅終于在黃花崗派出所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一個月260元,包住不包吃,雖然工資少得可憐,但他還是將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當中。當時的廣州黃花崗,社會治安極其復雜,時常會有一些涉及到刀槍的暴力罪案發生,作為一個昔日的軍人,面對著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譚永紅總會毫不猶豫的沖在人前,他不是拼命三郎,但嫉惡如仇的性格卻讓他成為了犯罪分子眼里的拼命三郎。
由于性格太過梗直,加上自己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僅僅半年時間,對保安隊伍混亂的管理已經極其失望的譚永紅便憤怒的辭職了,拿著不多的一點工資,轉頭他便買了部爛單車和兩個竹簍子,正式成為了一名游蕩在廣州街頭、時時要和城管周旋的“走鬼”。
先是賣水果,接著又開始賣菜,由于賣的都是些不能過夜的東西,加上城管的圍追堵截,幾個月下來,譚永紅便又落到了窮得叮當響的地步。由于沒錢租房,無處可以容身的他便只得每天晚上卷著一床破席子睡在路邊的保安亭旁,就這樣一條馬路一條馬路的睡了好多天之后,1993年3月,他離開廣州前往佛山尋找新的出路。
幾經風雨猛覺醒
和一年前初來廣州時相比,此時的譚永紅顯然成熟了許多,到達佛山后,很快他便進入了當地一家汽車公司,雖然還是做保安,不過,在工作之余,目光敏銳的他很快便從公司員工的吃飯問題上發現了商機,他大膽的申請并承包了公司員工的快餐生意。一個人同時做兩份事,這種成就感激發了他更強的沖勁,不過,正當他信心十足的準備把公司100多員工的快餐生意做得更好的時候,這家汽車公司卻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了。
這之后他又輾轉佛山各地,雖然從事過多份工作,但不知是上天考驗他抑或是自己運氣太差的緣故,每一份工作總是沒干多久,等待他的便是重新開始尋找新的工作,直到1995年,當譚永紅帶著一些朋友進入一家港資夜總會做保安工作后,他這才暫時安定了下來。
和以前做保安時的工作職責沒有多少差別,在這家夜總會,惟一不同的是,譚永紅在負責全場經營安全的同時,還得兼顧著對夜總會的員工及相關事務的管理。老板是一個并不常回大陸的香港人,偶爾來一次夜總會,也只是匆匆看一眼就走,出于對譚永紅的極度信任,這位老板在發現了他的管理才能后,又升任他為經理,直接將他推到了公司“二老板”的位置上。
從一個保安到兼管夜總會的內部事務,譚永紅憑的是不斷的學習,除了學習老板的管理方法外,他還時時買些管理方面的書加強自己的理論知識,而能夠做到公司的經理,全盤管理夜總會所有的事務,他靠的仍然還是不斷的學習。
長期一個人獨當一面的壓力,逼得譚永紅不得不盡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水平,即使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業務與客戶溝通工作,他也如同初生牛犢般迎著客戶的刁難和冷漠而上。“做什么事都要投入,即使自己在幫別人做事、在幫別人賺錢。”他總是在困難出現時不斷的這樣告訴自己,因為他深切的感受到,自己今天所積累的經驗,其實就是自己明天成功的基礎。
在港資夜總會一做就是近4年的時間,直到1998年,由于老板無意繼續經營,譚永紅只得帶著一批保安開始尋找起新的生活。
為了手下一批曾經和自己共事多年的朋友都能夠有事可做,離開夜總會后,譚永紅便帶著他們干起了替人追債的事,從南到北,從廣東到四川,譚永紅和他的朋友幫人四處追討欠款、理清債務糾紛,從不愿還債的人口袋里掏錢,本來便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免不了有時甚至還會兵戎相見,那是一段有些不堪回首的生活,潛伏著危機、散發著濃厚的江湖血腥氣,不過,2000年發生的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卻令行走在刀光劍影之中的譚永紅猛然醒悟,并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是一個極不安靜的深夜,由于不久之前在替人追債時曾與欠債人發生了一些過節,使得毫無防備的譚永紅和他的幾個朋友,在大街上突然遭到了數十個手拿長刀的大漢圍攻。幾番打斗下來,雖然攻擊他們的人被打傷了幾個,但譚永紅和他的朋友也紛紛被砍倒在地,而本來便是攻擊重點目標的譚永紅,一個人更是身中幾十刀……
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譚永紅幾乎全身都被紗布包裹,惟一在病床前照顧他的也就只有剛剛認識不足一年的女友,望著女友在病房忙碌的身影,想著她對自己的悉心照顧和不離不棄,譚永紅不由得生出了一種深深的歉疚感,而入院不久從外面傳來的那些歹徒紛紛落入法網并被重判的消息,更是讓他聯想到了自己此時所走的是條不歸路。
一個人如果要真正覺醒,除非自己戰勝自己,病床上的兩個月,給了譚永紅足夠的時間進行反思,出院后,他旋即斷絕了與過往有關的一切聯系,搬到了南海,在借了幾千塊錢的啟動資金后,譚永紅便自做臘雞臘肉,開始做起了湘菜的原材料供應生意。
為了趕上菜價相對便宜些的早市,譚永紅常常會在凌晨兩三點便起床動身,騎著單車從平洲趕往大瀝的農貿市場,一次買上一百多斤活雞,然后再用單車馱回住處,緊接著便又馬不停蹄的開始殺雞、腌制……雖然在湘菜這行,譚永紅最多只能算是個剛剛入門的學徒,但就是靠著自己的堅韌和毅力,很快,“新手”譚永紅便成功占領了一大片原材料市場份額。
不過,就在他的原材料供應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昔日那位港資夜總會老板卻把一個\"燙手山芋\"放到了他的面前。
永遠不滅的希望
那是一家開業僅僅半年的湘菜館,那位香港老板本來看中了湘菜的發展潛力,誰知經營了6個月,雖然營業繼續,但內部卻虧損得相當厲害,灰心之余,他便想起了昔日的手下經理譚永紅,在得知前任老板的難處之后,從沒經營過湘菜館的譚永紅本著一股義氣,毫不猶豫的接下了手。
入主幾乎天天虧損的湘菜館雖然是倉促上馬,但譚永紅卻信心十足,通過一定的調整和規劃,以及他在應酬力度方面的加強,在慢慢建立起相對固定的客戶群后,湘菜館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不過,發展總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同樣,在譚永紅最初經營的幾個月里,他也是走過不少彎路的,因為管理不到位,店內員工之間不夠團結,有一次,甚至還出現了廚師和他對著干,偷偷在菜里做手腳而被衛生部門及新聞媒體曝光的事件。
觸到暗礁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隨著管理的不斷完善和名聲的不斷外揚,湘菜館開始扭虧為盈,為了對得住朋友的信任,稍有盈余后,譚永紅便馬上找到那位香港老板,還清了自己尚未付清的承包欠款。輕裝上路自然走得格外輕松,就在他躊躇滿志的時候,兩個考察湘菜館很久的卻又毫無經營經驗的本地醫生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兩個醫生各出資十萬,譚永紅的店鋪折資評估14萬,三個人的合作正式開始,經過全新裝修,湘菜館的面積擴大到了300多平方米,生意更加興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利益后面潛伏的矛盾也隨之出現了。
要么自己退出讓給另外兩個人經營,要么自己收購另外兩位合作者的股份,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如果在矛盾中繼續合作,那最終只會導致餐館的倒閉。權衡再三,譚永紅選擇了自己單干。
可單干又哪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要收購另外兩個合作者的股份,就必須掏出至少20萬來,事實上,譚永紅當時的經濟情況另外兩位合作者非常清楚,他們之所以會擺出這么兩條路,就是因為他們想逼著沒有足夠資金收購股份的譚永紅退出去。
自己付出無數心血的湘菜館怎能就這樣輕易易主?就在他為四處籌集資金倍感焦慮的時候,尚未與他結婚的女友頂著來自四方的各種壓力,說服自己的家人,幫他籌到了16萬元。2001年11月11日,譚永紅一次性支付了兩位合作者每人11.5萬元,正式結束了合作關系,在兩位合作者驚詫的目光中,他成功避過了個人事業發展的一次重大危機。
理清了矛盾的合作關系后,譚永紅再次調整了經營思路,通過邀請不同行業的朋友給餐館提意見的方式,不斷完善自己的經營理念和特色。“做人舍得”是譚永紅當時所總結的一個重要的經營理念,做人是根本,無論對客人抑或是員工,都必須真誠相待,而舍得,則是不計小利、全心付出、相互扶持的大舍大得。此外,在強化管理之余,他還不遺余力的全力打造著更為傳統地道的湘菜文化。走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為了讓食客更為全面的領略到湘菜的精髓,譚永紅多次孤身上路,行遍三湘四水,將具有各地風味的湘菜精品搬回到了順德大良……
2002年,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面積達700多平方米的湘醉樓中山南頭分店正式開業,苦心經營數月,在生意走上軌道之后,譚永紅又折回大良,投入資金將總店的經營面積擴大到了700多平方米。連鎖化經營的態勢初見端倪,前景是可喜的,然而潛藏的危機卻并不可預知,2003年,“非典”陰云籠罩全國。這場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使得湘醉樓也出現了生意額不斷下跌的危機,面對人心惶惶、生意清淡的情景,譚永紅沒有被動的承受打擊,他通過給每位員工發放藥品,加強餐廳和飲食衛生、做足安全預防措施的同時,他還和員工們一起,主動向食客們進行面對面的策略性宣傳,通過大家的努力,湘醉樓不但渡過了危機,而且還在危機中取得了難得的盈余。
非典危機退卻之后,譚永紅又將大良湘醉樓再次擴大至1000多平方米,接連不斷的成功令譚永紅喜悅不已,然而,這種喜悅的激情沖動卻間接導致了次年他在投資經營上的幾番失誤。
先是因為缺乏經驗,結果在代理一種品牌酒的過程中虧損幾十萬,隨后他在廣州開設的分店又因為管理、材料供應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缺失而虧損倒閉,兩番折戟讓近60萬元的投資灰飛煙滅,痛定思痛,在仔細分析了失敗原因并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后,2004年12月,湘醉樓順德容奇分店開業,隨后,2005年元月31日,湘醉樓佛山分店正式開張經營。同年4月2日,中山石岐分店開張;5月2日,中山古鎮分店隆重面市……
從當初懷揣72塊錢闖廣東,到今天成為一個擁有6家分店的餐飲業明星,風雨中走出來的譚永紅,每一步都顯得那么的從容。有人說,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須具備“智、信、仁、勇、嚴”的品德,而實際上,當我們回過頭去反思譚永紅的創業過程時,我們從他避開競爭鋒芒積蓄發展力量的策略中看到了“智”;從他接手餐館稍有盈利便迅速歸還欠債中看到了他的“信”;從他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看到了他的“仁”;從他四處籌資堅持獨自經營的過程中看到了他的“勇”,而從他不斷反思自己的過程中看到了他的“嚴”。
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而今之成大事者,又何嘗不要面對眾多的挑戰與困苦呢?
譚永紅還在繼續不懈地迎接新的創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