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期左右的冷藏與思考,本期《成功營銷》恢復了“人物”欄目。尤努斯與俞敏洪兩位榜上有名,既有熱點性,也給我們提供了對營銷新境界的思考與探索。這兩點正是我們重開“人物”欄目的出發點。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使尤努斯名揚天下,但其實開創農村銀行這種為窮人服務形式的金融家,已經堅持不懈地辛苦耕耘了三十年。他總結出一系列有效的服務于窮人的營銷手段,使沒有抵押物的窮人還貸率達到98%,遠超富人的還貸水平。
作為中國教育培訓產業的領導企業,新東方在美國上市引發相當大的關注。面對企業日漸龐大的市場費用開支,俞敏洪回顧創業階段的經驗,說出了“最好的營銷是不花錢而學生自動涌過來”的話。他在思考通過某種機制把這筆費用分配到教師的身上,與近日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斯特凡所說的“是取消市場部門的時候了”異曲同工。
如果說斯特凡的話有些激進,那么,在網絡時代如何做好營銷工作則不僅僅是市場部門需要考慮的事情。本期的封面文章《遭遇網絡營銷2.0》,我們觀察到房地產、飲料,甚至是直銷、IT行業,都在結合本行業的特點,與網絡進行深層的接觸。房地產業通過網絡,實現了營銷費用的大幅下降,當然在促成成交率方面還有待于提高;在剛過去的今年夏季里,飲料行業的不同企業都根據自己的特點各自打了一場漂亮的網絡促銷戰役;直銷業的“E化”很可能顛覆原來的“人對人”模式而變成為“點對點”;在IT行業里,網絡已經成為售后服務的得力工具,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當然,我們也邀請專家撰文討論了傳統渠道與網絡渠道可能產生的沖突以及應對策略。
一根小小的玉米火腿腸,讓我們看到從方便攜帶到早餐必備的成功市場細分和定位轉移,以及針對中國肉制品企業有企業品牌沒有產品品牌狀況的改變。這是細分市場里做出大文章的典型,其中的營銷創新意義對于傳統行業的中國企業來說,很有借鑒價值。
從明基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的失敗,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企業管理海外并購來的品牌資產方面的經驗與不足,《借船出海,如何管理被收購的品牌資產》,詳細地分析了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TCL收購法國湯姆遜和阿爾卡特的電視及手機業務,明基并購西門子手機三起案例在管理和使用品牌資產方面的得與失。我想,遇到困難的時候,既要找原因看不足,也要看到希望。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雖然初步遭遇不利,但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與此相應,中國營銷人的國際化和走出去,也應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