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堅日前在四川儀隴召開的搞好扶貧開發會議上說:今天上午發言的人很多,會議開得長了,現在午飯的時間已經過去將近一個小時。正好我們可以重溫一下饑餓的感覺。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不只是晚吃一會兒飯,而是不讓大家吃這頓飯,甚至是一天不吃飯,大家會是什么感覺?這些年我們已經淡忘了饑餓的感覺。可是在很多城里人營養過剩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還有2365萬人的年人均純收入在685元以下,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呢。(4月4日《人民日報》報道、4月5日《東南早報》)
扶貧會議、“饑餓感”,兩個因果元素連在一起,讓筆者很有感慨。扶貧是為了解決“饑餓感”,而體驗“饑餓感”能反過來提升扶貧質量。劉堅提醒我們,社會太需要“扶貧饑餓感”了,以至于因為營養過剩、飽食無憂,丟掉了很多財富良心和社會本能。
缺乏“饑餓感”,人們會被飽暖富足、生活貴族包圍,會被溫軟香玉、肉池酒林簇擁,會被觥籌交錯、花天酒地陶醉。據報道,2004年,中國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物質“營養過?!比菀讓е戮瘛盃I養缺失”,更多關注自我財富增值,而淡忘社會需要和財富反哺;更多關注生活奢侈、窮奢極欲,淡忘“路有饑寒人”的財富本質;在財富方向上居高臨下、官氣十足,對弱勢群體盛氣凌人、為富不仁。最典型的就是扶貧款項被扶貧局長貪污腐敗,中飽私囊;富翁們常是“納稅侏儒”,慈善捐助微不足道;更有甚者,還有百萬富翁老板購買“下崗證”偷稅漏稅,對弱勢群體求助視而不見等。
缺乏“饑餓感”,社會、道德會被自私冷酷包圍,被幸災樂禍、見死不救簇擁,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德淪喪籠罩。在遠離貧困和寒冷的季節,人們不易體會到真正的寒冷。過多關注眼前功利,而不愿考慮未來需要;過多關注個體私欲,而淡忘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社會規則;過多關注投機專營、不擇手段,而淡忘了遵紀守法——個別地方黑惡勢力猖狂、傳統價值觀邊緣化就是印證!
缺乏“饑餓感”,會被“權力優越感崇拜”,被獨斷專行和我行我素代替,被領導意志和富翁思維代替,不知道窮人的實際狀況,不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想到那些用“鋼琴演奏會”給農民文化解困,想到送方便面、礦泉水為災區解困,讓接收者感到別扭。河南省省長李成玉批評道:要知道,一瓶礦泉水的錢,老百姓可以買兩斤糧!救災工作中的這種“闊少爺”作風,實在應該剎住了。要務求實效,把寶貴的資金用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電視里有“花錢買罪受”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畢竟太少。長久缺乏“饑餓感”,“關心弱勢群體”的社會秩序、社會良心和正義道德會受到冷落,成為另類。而當這種冷漠一旦成為社會認同和流行病,會從本原上加劇社會道德淪喪,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
有了“饑餓感”,多些“換位思考”,將貧困的枯燥數字變成無情事實,將無所謂的理性思維轉化成令人心酸的感性升華,優越別忘了饑寒,富足別忘了救助,為官別忘了民需,這種“心入”能真正震撼扶貧麻木思維,警鐘長鳴,為需要救助的人送上真善美和社會良性秩序。
圖:陸華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