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風一樣,呼呼地走得很快。
仿佛昨天才一副傻傻的學生樣,今日已成了孩子媽。面對children,我不知所以,是母親,帶著憨憨的笑,出現在我面前。
母親是個苦命的人。生下我第二天,母親就挑著滿滿的一擔谷子去曬場。為了掙錢養家,母親曾一次次地和父親爬上高高的房頂往下拆房子,渾身上下除了眼白,全是黑乎乎的,鼻孔和喉嚨幾天都不見清爽……
苦點、累點,母親只當練筋骨。然而,天妒苦人,母親24歲的兒子在艱難而痛苦地與命運抗爭后,終因尿毒癥撒手而去。
嘩啦啦,聽得見滿地碎裂的聲音,那是母親的心。
突然間,母親就像植物被抽去了水分,各種疾病紛至沓來。
我知道,母親已是傷痕累累。古語云:“以孝立身。”我能做的,只有勤懇工作,做好“為人師”的本分,以慰母親。
每當母親聽人說起我,眉眼間總是抑制不住的自豪,雖然,她的女兒只是位普通的教師,唯一的資本是愛學生。想到自己工作上的小小成績能給母親帶來快樂,我沒有理由不努力。
臺灣作家林清玄說:“用心地努力工作,這就是此岸;更用心地疼愛親人,這是彼岸。”我想,作為子女,理應是奔流于此岸與彼岸之間的滔滔江水。
母親身體不好,一天就要吃七八種藥,花費的自然不是小數目。母親總說:“你的負擔太重了。”母親不知道,哪有父母成負擔的道理?父母的健康才是子女最大的成就。每次給母親錢,母親總說:“還有,還有!”然后,一臉滿足地收好。
在我的印象里,家里的經濟一直窘迫,也養成了我節儉的習慣。前年暑假,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我和同事們去了一趟香港。同事們買的是珠寶首飾,而我則買了一箱母親吃的保健品,聽說對腦血栓和視力有幫助。回得家來,母親直為我多花了錢而心疼不已。
一次,回鄉下老家,村里人關心起母親的身體,母親說:“我女兒從香港給我買了一大箱吃腦梗塞的,上面全是英文,是美國出的!”聽那語調,仿佛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有一回,我布置學生給父母洗腳、剪指甲。我執意要給母親洗腳,母親卻不同意。我只剪了她的腳趾甲,很厚,厚得非請出鋒利的大剪刀不可。硬硬的趾甲,厚厚的腳繭,書寫了母親的滄桑。淚水漸漸凝聚在我眼底,如洪水與堤壩抗衡,蓄勢待撲。
母親看著前方,像憧憬什么似地說:“像你這樣一回回布置學生為父母做事情,是父母的福份。”
突然跳出一句猶太人諺語:“父親給兒子東西的時候,兒子笑了;兒子給父親東西的時候,父親哭了。”為什么總是子女欠父母這么多呢?我的眼前,依稀閃現出一張張笑臉,那是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學生懂事的微笑,家長欣慰的笑容。
《孝經》說,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先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的就是一種感恩與博愛思想。
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來火種,大地上盛開出了彼岸花。恍惚間,我仿佛看見,我們的社會正綻放出一大片一大片的彼岸花,那么美麗,那么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