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大流行具有發病率和病死率高、傳播迅速和波及范圍廣等特點,每次大流行都給人類生命財產和經濟發展帶來災難性打擊。上世紀以來,全世界已先后爆發過四次規模較大的流感大流行。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

死亡人數:2000~5000萬人
“西班牙流感”也被稱作“西班牙女士”(SpanishLady),不過它并不是從西班牙起源的。資料表明,“西班牙流感”最早出現在美國堪薩斯州的芬斯頓軍營。當時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1918年3月,這個軍營的一位士兵感到發燒、嗓子疼和頭疼,就去部隊的醫院看病,醫生認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來100多名士兵都出現了相似的癥狀。幾天之后,這個軍營里已經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隨后,流感傳到了西班牙,總共造成800萬西班牙人死亡,因而名為“西班牙流感”。該流感呈現出了一個相當奇怪的特征:死亡病例中幾乎一半是年輕人和健康成年人。數月后,“西班牙流感”在地球上銷聲匿跡了。不過,它給人類帶來的損失卻是難以估量的。
1957~1958年“亞洲流感”
死亡人數:100多萬人
人類第二次威脅性的大流感是“亞洲流感”。這次流感因首發地為亞洲而得名,應稱為甲2(H2N2)亞型流感。此類病毒于1957年2月首發于中國貴州省西部,3~4月引起全國大流行,5~6月波及日本和東南亞各國,7~8月襲擊中東,歐洲和非洲,10月蔓延至美洲。在8個月內席卷全球。這是第一波,病死率并不高。多數國家于1958~1959年出現了第二或第三個流行波。中國第二波發生于1957年12月至1958年4月,以農村為主,發病率高,癥狀重,部分地區病死率高,死者多為老年人和兒童。
1968~1969年“香港流感”

死亡人數:46000人
香港流感因首發于我國香港特區而得名,應稱甲3(H3N2)亞型流感。此類病毒于1968年7月中旬首發于香港,傳播速度和發病率均不及H2N2亞型流感。
1969年1月波及日本,1968年9月由于越戰,美國士兵把病菌帶到美國而傳至北美,1969年又傳至南美和南非。H3N2至今仍在流行。
1977年“俄羅斯流感”
死亡人數:沒有確切統計,但遠沒有前幾次多

1977年11月~1978年1月,在蘇聯出現“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該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征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引發此次流感流行的病毒為1950年流行的H1N1病毒株的變異體,因此在該病毒流行期生活過的人(即出生于1957年前的人),對于H1N1的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所以,盡管此次流行為典型的爆發流行,但成年人均為輕微感染,而在校青少年發病率很高。目前,H1N1仍然在引起流感流行。
歷史上幾次流感大流行的教訓
幾次大流行的時間間隔為10~50年;
很快蔓延到世界各地,通常不超過1年;
全球1/4以上的人得病;
來得非常突然,沒有預兆;
難以控制,很快達到高峰,而又很快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