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總是不放松
我兒子今年6歲,我覺得他一遇到什么事總是過分緊張。
下面是幾個例子:
例1.前些日子,我帶他參加小學入學考試,其實這種考試沒有什么難度。可在此之前好幾天,他就開始緊張得不得了,總是問我:“媽媽,老師會出什么問題呀?”“要是老師提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么辦呀?”
例2.他一直在學琴,平時在家里的時候,他練得也不錯。可到老師家里,如果在哪個位置一彈錯,他就慌了,老師說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越彈越錯,越錯越彈得慌慌張張的。
例3.他挺喜歡玩電子游戲的,可每次都是看他爸爸玩,我們一讓他來玩一會兒,他就直擺手,說怕玩不好。有一次,他爸爸有點不高興了,逼著他玩了一次,他硬著頭皮玩了一次之后,我摸著他的小手冰涼,看來真是緊張壞了。
平時我也總覺得他心事重重的,遇事特別愛往壞處想。比如有時候他想看動畫片,不是直接提出請求,而是說:“我就知道媽媽不會讓我看動畫片的。”像上次去參加入學考試,他就說:“我覺得自己考不上。”
我就是一個緊張型的人,遇到事情愛往壞處想,小時候一到考試就比較緊張。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會了一些調節的方法。但每次遇到重要的事,如考試等,我都會充分地準備,這種準備在別人眼里可能都顯得比較過分了。
但我的先生性格完全相反,他無論遇到什么事都緊張不起來,凡事都想得開。
有時候,我就想,如果孩子多像他一點兒該多好。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一個好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遇事過度緊張,生活該多累呀!
一位著急的母親
焦慮也會傳染
李子勛
這位媽媽寫這封信的時候,緊張、焦慮的心態和孩子是相似的。我感覺孩子的問題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一是孩子總是和母親比較親,容易與母親產生深度共情。這樣,母親的焦慮會自然地傳遞給孩子,甚至母親還沒有覺察自己的緊張情緒時,孩子就已經明顯地流露出擔憂了。行為理論認為,6歲孩子的行為與情緒色彩主要是通過對父母的模仿學習來的。“有其母必有其子”,看來此話不虛。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現象,情緒的傳遞在家庭內部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比如,父母中的某一位因工作壓力大,回家后心情不好,另一位就會約束孩子的言行,并通過共情來幫助對方疏解,孩子也會停止嬉鬧來與家庭氣氛協調。越小的孩子越會發展一種心靈感覺,當父母心情緊張、焦慮、害怕、擔憂的時候,孩子也緊張與害怕。
判斷的方法很簡單,偷偷觀察孩子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是否也神經兮兮。或者孩子單獨與父親在一塊玩耍,是否也像跟母親那樣慌張。如果后一種情況下,孩子表現正常,那么說明孩子的情緒色彩是與母親互動呈現的,孩子自有一套適應雙親情緒的能力;如果獨處的時候孩子也缺乏信心和容易焦慮,那么說明母親的行為方式也影響到孩子,需要在互動關系上做適當的改變來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二是孩子的心身發展是從對外部世界的逐步探索中進行的,開始的時候戰戰兢兢,擔憂、害怕是一種常態,需要父母不停地鼓勵來維持他對外部世界的適應、興趣和努力。這本是孩子心理、情緒、行為發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母親用自己緊張的心態去觀察孩子,看到的問題其實是母親自己的問題。想想母親被焦慮浸染了的眼睛,就像一個人戴了一副有色偏光眼鏡,把原本正常的世界全都染上了眼鏡的顏色。
更糟糕的是母親堅持用自己的觀察來描述孩子,讓孩子被迫認同,并無意識地適應或表現出被母親描述的樣子。6歲以下孩子的心性可塑性很大,仿佛像一塊泥,如果你總用一個模子去套,那么孩子就會改變被套成那個樣子。
既然問題是被描述出來的,同樣的行為,父母也可以通過描述去解決。比如,當孩子緊張的時候,故意夸獎他,說我們的孩子真謙虛,明明會做,還是保持謹慎!結果會怎樣呢?不要以為孩子會更緊張,恰好相反,孩子的緊張行為被父母認同,孩子會覺得這樣的緊張是正常的,反倒不緊張了。我對要高考的孩子說:“緊張是好的,任何競賽前,人都是緊張的,緊張才能讓人集中心智和軀體能力。”認同了緊張,緊張就不再那么妨礙自己了。
三是母親對孩子的幫助往往構成一種悖論情景,用焦慮色彩的行為去改變孩子焦慮的毛病,這不僅于事無補,反倒是火上澆油。有點像以暴制暴,結果可想而知。面對孩子的焦慮,母親自身需要率先的改變,如果你不能,那么還是由父親來幫助孩子,才能使孩子言行、情緒更像父親。
編輯/秦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