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有擠著買電影票,或者是老早就端一張凳子到公映電影的場所占位置的經歷。
記得八十年代初期,一部《少林寺》電影放映,那時家在鄉(xiāng)下,跑到當時的公社,用小恩小惠買通公社電話總機的服務員,給遠在三十多公里外的縣城的同學打電話,讓他無論如何要買下電影票,然后步行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再步行回家。那是一個怎樣為電影癡狂的年代?
當然,花前月下戀愛著的人們,更是離不開電影。
那是一個文化食糧相對貧乏的年代,曾幾何時,電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成了可有可無的文化消費。
現代人的業(yè)余生活豐富多彩,吃飯喝酒、卡拉OK、喝茶跳舞、上網聊天,實在是有太多的方式供人們娛樂。就是逛街散步,去處也比以前多得是。電影的被冷落,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上網看到一則消息:根據《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自2006年9月1日起,全國各級電視臺所有頻道每天17:00--20:00,均不得播出境外動畫片和介紹境外動畫片的資訊節(jié)目或展示境外動畫片的欄目。各動畫頻道在這個時間,必須播出國產動畫片或國產動畫欄目。
有評論說,我國目前擁有強大的繪畫與制作力量,但是創(chuàng)意與故事是別人的。國產動畫片在市場上的競爭劣勢,主要是來自內容的貧乏蒼白。一句話,國產動畫片不好看。如今,以市場保護來彌補在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方面的不足,猶如以華服來掩飾內傷,不僅無益于解決問題,反而遮蔽病因、難求根除。
人們經常援引韓國的電影配額制度,來解釋韓國影視業(yè)的繁榮。但其實,韓國早在1963年就將保護國產電影做到了極至,而那時電影業(yè)不見起色。韓國影視業(yè)于上世紀90年代振興,更多內在地得益于開放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人才培養(yǎng)激勵計劃、知識產權保護。韓國影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卻無疑來自韓國影人的創(chuàng)造力。
電影市場的弱化,除了影片的原因外,其經營模式恐怕也是一個大的問題,懷舊一點說,還是有許多人喜歡看電影的,何況電影的視覺效果并不是電腦看片所能夠取代的。
這其實是值得業(yè)內人士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