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電影是光與影的藝術,此話不無道理。因為電影的影像是靠光影的變化而來的,而電影敘事及塑造人物均依賴于光影變化所造成的視覺感受。
中國電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或更晚的一個時期內,在攝影用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不足。所表現出來的畫面多為大平光,畫面上之景物如同旅游風光片,銀幕上的演員如同“月份牌上的美人照”。個個光鮮照人,卻缺乏光影的變化,缺少明暗的對比,可以說用光影造型的能力和技巧還很欠缺。編導及攝影等唯恐觀眾看不清楚,演員總怕把自己拍的不夠漂亮,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消弱了影片的表現力,使電影的藝術效果大打折扣。
之所以如此,我想一是與國人的欣賞習慣不無關系,中國人所接受的傳統文化往往崇尚明亮、陽光而抵觸和拒絕隱晦、灰暗或中間性、不確定性及邊緣性;傳統藝術中的視覺藝術形式大都呈現一種平面而非立體的形態,從形式上往往更注重于寫意、傳神而忽略其形體本身的真實性,如中國的傳統繪畫、戲劇和雕塑等等。表現在電影中編導攝們往往更注重影片的敘事性而忽視了用光影“說話”的造型特色。二是編導攝們自身藝術修養的欠缺,往往缺乏這方面的自覺和認知。我們常常看到國外許多優秀的片子幾乎沒有一部不是在用光上煞費苦心,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史上的經典之作如《現代啟示錄》、《廊橋遺夢》、《德克薩斯州的巴黎》、〈野戰排〉等等數不勝數。相形之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產影片《廬山戀》、《神秘的大佛》、《高山下的花環》、《人到中年》、《迷人的樂隊》、《月亮灣的笑聲》等等,僅就用光而言皆乏善可陳,顯得平淡而呆滯。然而同是在八十年代,一批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新生代”們異軍突起,以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等為首的新的創作群體做出了大膽的突破,不僅在用光、用色而更主要的是創作思想及觀念上的變革,反叛、求新、思變,為中國電影書寫了新的篇章,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些后來被稱為“第五代”的精英們以《黃土地》、《一個和八個》、《紅高梁》等在中國的電影史上豎立了一座座里程碑。
縱觀這批影片,在用光用色,用光影烘托氣氛、塑造人物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盡管現在看來尚有幼稚和不盡完美的地方,但無疑對當時的中國電影界是一個不小的沖擊和震動。
盡管有“第五代“的崛起,亦同時有一批頗具震撼力的影片在國際國內獲獎,但就當時中國電影整體而言,這種沖擊和影響還遠遠不夠,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電影在用光及其它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的現狀和面貌。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國外經典影片的編導們能夠充分地認識到光影造型手段對一部影片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試看那些國外優秀的經典影片,哪一部不是光影變幻的典范?尤其是那些史詩般恢宏壯闊的歷史巨片,無不以凝重的色彩、變幻無常的光影以及豐富的藝術表現了屹立于世界電影藝術之林??吹竭@樣的影片,有如欣賞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古典派油畫大師們的傳世杰作;又如如聆聽到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不朽樂章,它們在滿足人們的感官享受和震撼觀眾的心靈方面無不有著異曲同工之作用。
光影有如油畫中的色調,亦如音樂之旋律。我以為一部影片的優劣,除開其主題及故事性、思想性、明星等等因素之外,光影變化起者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某種程度講決定著一部影片品質的優劣(當然一部影片的品質不僅限于光影變化的好壞)。
回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及新世紀之初,中國電影的整體水平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而逐步得到提高。第五代承前啟后,第六代的牛刀初試,無不在向世人揭示:中國電影正在走向成熟。
走向成熟并不意味著國產影片與國外影片沒有了差距,差距還是有的,只是這個差距隨著中國電影整體水平的提高在逐漸縮小。有的差距是通過我們從業者主觀的努力回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而有些如體制方面、投資規模等方面的差距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而可能是個漫長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